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所謂修道,實際上就是要創造一種『因』和『緣』,以致讓你得到『成佛的結果』

我們所謂的修道,實際上就是要創造一種『因』和『緣』,以致讓你得到『成佛的結果』。

『因、緣、結果』為什麼可以運作,產生力量?因為它們互相之間是有相當的關係在;這就是為什麼『因緣』和『結果』之間有正確的關係是那麼的重要,也就是我們中國說「結上正確的緣」是那麼重要。(正確的因,有正確的緣,就有正確的果)
就算你今天煮熟枚雞蛋,也必須關係到正確的『因』和『緣』,如果在煮蛋的時候,因和緣都沒有具足,沒有聯繫在一起,那你煮的這枚雞蛋的結果就不是你所期望的。所以結的這個緣,實際上是需要投資我們的時間,我們精力的。所以當仁波切口傳這整本書給你的時候,實際上你就是結了與這本書、這個教法的創始者的因緣。
如果你瞭解藏文的話,這個《普賢上師言教》的原文實際上是用非常美妙的地方方言寫的。雖然在那個時代沒有mp4,沒有現代這些錄音裝置,但是任何一個人,你讀了這本書,你實際上可以當作是親自從當時的大師口裡聽到他們教授
在間接上來說,因為吉美林巴教授的來源,是來自他的老師龍欽巴。所以這個聯繫,可以讓你最終追溯到、聯繫到普賢王如來
當然這本書的書名《普賢上師言教》可以有很多種解釋的辦法,其實一個最實際的解釋的辦法是這本書的作者巴珠仁波切指出來的,說「這本書的內容全部都是我的老師吉美嘉威紐固他親口講的。」
這本書或這個教授是從吉美林巴傳給他的學生--吉美嘉威紐固,然後--再傳給巴珠仁波切--然後,巴珠仁波切傳給他的弟子--然後傳到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一些老師;比如說頂果欽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紐珠堪布(音)、鄔金活佛(音)--然後再傳給仁波切。現在又由仁波切的口中傳到你的耳朵裡。

如果我們把前面所講的精髓總結的話,你可以說《普賢上師言教》實際上是非常有系統的,用一步一步、非常實際的方法,來教你對第一個「想要做什麼」的『習慣狀態』產生「非常不舒服、非常厭倦」的感覺;從而真正渴望「什麼都不做」的狀態。

我們考慮一下『一切眾生』,這個『一切』是什麼意思?對某些人來說,所有就是『三個』,或者『一個』就是所有,或者對某些人來說『成百上千』還不夠。所以廣大無量的發心對所以大乘行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發心除了「廣大的」這一部分,巴珠仁波切還說到三種殊勝:
你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了善行,第一個,做的時候要有菩提心,基本上是「希望能讓一切眾生能夠解脫」
當你在做這個善行,譬如你在聽教授;你要時時的提醒自己所做的善行有『空性層面』;至少能提醒自己「無論你做的善行是什麼,它都是如夢如幻,像『海市蜃樓』一樣。」
這種提醒非常重要,幾乎像是做善行的『防毒機制』一樣。
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的挑戰,比如當別人踩到我們的腳趾頭,或有人妨礙我們修持的時候,我們因此生氣;但你有這種『防毒機制』,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幻象』,那不愉快的事就不太容易形成為你的挑戰,至少你不會把這些不愉快的事情『誇大』,把自己弄得越來越火。
還有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好的事情」,其實是在增加了我們自己的驕慢--因為我們總覺得說「做這件事,是出於我的好心,是出於我的慈悲」,這實際上已經在增加我們的傲慢而毫不自覺。
如果你能憶念說:「即或我是在用最好的發心來做一件事情,但在勝義諦裡面,這些都是幻象。」那麼會打擾到你狀況的就會少很多。
最後,為了增加『發菩提心心』和『憶念空性』的功德,做『回向』。
不管怎麼說,這是第一個發心。就是三種殊勝

前面的是大乘發心的廣大,現在講的是金剛乘方便的廣大。
這個也是修持我們自己態度的方式。
這種對治自己的態度就是:「不管你知不知道、不管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自己本性都是佛。」
具備這種態度非常重要。因為不管你現在多麼的糟糕,多麼的情緒化,多麼的煩惱。只要你有這種態度,就立刻打開成佛的可能
而給你教授的這個人,是跟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的。你現在身處的地方也不是平庸的地方,而是所有持明所在的地方。我們如果具備上面的這種態度,依照金剛乘的講法:你把給予教授的人看成普賢王如來;你把接受教法的人,包括自己,看成都是各種各樣的持明;接受教法的這個地方,實際上就是本尊的壇城。以這種態度,即或你只聞到法其中的一個字,這個字就能夠除掉你百萬生的業障。
因此我們應該這樣想:我們現在接受這個口傳,經過這個傳承的各個持明,最終聯繫到普賢王如來。然後我們坐直,聽這個口傳的聲音,如果在聽的時候想到什麼事情,產生什麼思想;比如「昨天做了什麼事,今晚要做什麼」你都應該只是看著這個思想,既不要丟掉,也不要加油添醋。

因此聽教授本身也有有正確的發心。
「比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這種態度佛在《華嚴經》裡面有講過:「接受教授的時候,自己要認為自己是個病人。」
當你去找醫生看病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我好的很」,你是不會以這種驕慢的態度來看醫生的;如果你以「我沒事我好的很」的態度來看醫生,你是完全沒有目的的。
接受教授你基本的態度是:「我生病了」,「我很衰弱」,「站也站不好」,「自己沒法控制自己」;然後認為「佛法是藥,老師是醫生。」聽教授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子的態度。

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到一個很富裕,很有權力的時候,我們都會講:「這個人很有「功德」所以他才富裕、所以他才有權力」。但是從『靈性』上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並不一定具備功德的。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正是遠離功德,正走向「靈性貧窮」的狀況
所以當我們講到功德的時候,實際上是以我們前面說的,以這個人「對輪迴有沒有很不舒適的感覺」來作判斷,來作度量的。因此當我們看到這本《普賢上師言教》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當我們談到「勝妙的人生」或「暇滿的人生」的時候,如果有選擇的話你會寧願選擇做『人』,而不要做『天神』。
如果是一個天神,它又富裕、又有權力、長得又漂亮,但是它沒有時間來接近佛法。為什麼呢?因為它並沒有「對輪迴有很不舒適的感覺」。
現在我們要考慮一下自身,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其實我們已經有一點正在過上天神般的生活

有些人當然想要修持佛法,但基本上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希望以後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就像前面一堂課說的有些人修財神、有些人修咕嚕咕列這些法,你只是為了使現今的生活變得更好、更安適罷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也不具備前面講的『殊勝的人身』。
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 「什麼是『殊勝的人身』?」--就是一個「真正瞭解什麼叫痛苦的人。」
很多人,如果你沒有真正體會到「痛苦」,這種人實際上是被寵壞的人

所以很重要的--記住這個「無常」 :
不管你現在處於什麼位置,這個位置一定會是無常的;以其對你身處的位置產生執著,你不如期望『淨土』還更好
我們的身體需要的營養或補品都是很重要的,但是這也一定是無常的;以其依靠這些無常,還不如依靠『禪定』來滋養我們自己
睡眠和休息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但這些非常明顯的是無常的,因為你會醒過來;所以以其依靠睡眠和休息,我們更應該把自己收攝到『光明』裡去。
佛陀曾經講過,在一切思想裡面,想到『無常』是最殊勝的。佛在一個戒律經典裡面講到:「一百個舍利弗,供養我各種各樣的食物,這種功德還不如一個人剎那之間想到無常」
『無常想』是你進入佛法的一個因;如果你已經進入了佛法,『無常想』會讓不會放鬆,會讓你繼續精進;最後『無常』這種思想可以讓你證悟到『空性』。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增長這一生的美好」不是佛法的目的;「佛法設計出來目的」是要『摧毀、破壞』你對這一生的執著。用英文的諺語說:「抽掉你腳下的紅地毯--讓你摔倒出醜」這個是佛法的目的。
按照『文殊師利菩薩』曾經給『薩迦派的創始者』也就是『薩迦五祖』的第一位『薩千·貢嘎·寧波』的一個教授說到的:
如果是你專注「這一生的美、這一生的榮耀、這一生的成功、這一生的安適」這種人的話,你根本就不是一個佛教徒。
(《遠離四種執著》的第一個「愛上這一生,則非佛法修行人」
但這樣講很難讓人信服的。因為我們就是被『設置』成『愛上這一生』這樣;我們也被洗腦了:偏執的認為「這一生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在修行的早期,或在修行的整個過程之中,非常專注、投入很大的力氣去『修心』的話--這樣的人、這樣的菩薩,在未來他的菩薩事業中會利益到更多的眾生。
所以當仁波切談到受人歡迎的『空性』--『基礎』和『精華』實際上就是『業』、就是『因緣果』--這些人一聽,完全就不能夠接受了。
以一個平凡人的角度說:「我們都想百分百的、隨意自在的控制我們自己的生活」,用佛教徒的語言來說,這個「可以百分百的控制自己和你的生活」實際上就是成佛。但是,我們目前完全沒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我們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緣』所控制著。
所謂成佛的時候,有一種解釋方法就是「當你不再受外面的東西控制的時候」。

所以很多人都這樣講:「我現在生病了,一定是因為我的惡業。」這個講法裡實際有一層意思--好像是我們這個『業』在懲罰你;其實當你的『業』成熟的時候,它既沒有『懲罰』你的意思,也沒有『獎勵』你的意思在裡面。它只不過是一些『因緣組合』在那時候『成熟』。
另外一個錯誤的概念就是:「我們身為佛教徒,就一定要多做好事。」 這種講法只有在『相對的層面』裡是對的,但是在『勝義諦』,在『究竟的層面』來說:「我們要超越所有善行和惡行」。不過我們目前的情況下,我們『要超越』、『要破壞』這些不好的行為和它造成的影響。

你如果現在到觀音菩薩像前面祈禱說:「好,我從現在開始,發誓不再殺生。」你原來睡覺的時候本來就不殺生;可是因為你發了這個願,所以現在開始當你在睡覺的時候,你也是在「持守 『不殺生』的戒」所以你睡覺的時候也就是在造『善業』。

仁波切再說一次:『業』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正身處『業』的網裡面;『業』是永遠都會跟著你的影子;『業』如果它沒有碰到任何的障礙,任何的對治的話,『業』就會一直在那邊等待『因緣』成熟。
所以因為以上的原因,一個人不應該瞧不起一個『最小最小』的善業,不應該想:「因為這個業那麼小,根本就不值得我去積聚。」
同時,你也不要因為這個『惡業很小』而去做--「因為一個很小的火星,最後也可以引發大火。」

如果你碰到一個『正確的』,具相的『具備一切條件』的上師的話,如果你有這種功德與這樣的老師建立『連接』的話,你一生就可以成佛。
如果你碰到一個『具相的』上師,就算你跟他的『連接』不是很好的話,但是這個也可以保證你的輪迴,總有一天一定會結束。
如果你碰到上面所說『好的、具相的上師』,那你一定要把自己當做是一個病人。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宗薩仁波切2011年:普賢上師言教口傳一~三 - 堅華嘉措的日誌 - 網易博客 - http://goo.gl/nZcom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念從心起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其入。
心口念得漬漬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印光大師文鈔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四聖六凡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佛說梵網經講錄 慧僧法師講述於萬佛聖城 http://goo.gl/CkfVl
* 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一切聖道之基石——皈依

---索達吉堪布

阿底峽尊者雖然對於浩瀚如海的顯密正法無所不知、無所未見,但尊者認為其中最初唯有皈依非常重要,在所有的法會中,唯一宣講皈依,所以被稱為「皈依班智達」。因此,已入解脫道,作為一名內道佛教徒的我們,今後縱遇命難也不應捨棄皈依戒,而應精進修持正法。如經云:
「何人皈依佛,彼為真居士;何時亦不能,皈依其他尊;
皈依於正法,遠離惱害心;皈依聖僧眾,不應交外道。」

皈依三寶是一切正法的基礎,何人僅僅皈依就播下瞭解脫種子,能夠遠離不善業增上善業,成為一切律儀之根本,一切功德之來源,暫時也能受到善法方面護法神的保護,並且一切所願稱心如意,經常不離三寶的光明而且能憶起宿世,今生來世安樂,究竟獲得佛果等有無量功德。如《皈依七十頌》云:
「雖眾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橋上來了許多鬼魔,它們說:「這裡有一個皈依三寶的人。」而不敢過橋害他,便嘈嘈嚷嚷地逃走了。
所以,如果從內心誠摯皈依三寶,那麼今生可遣除一切損害,後世將獲得解脫和遍知的果位等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無垢經》云:
「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

《般若攝頌》云:
「皈依福德若具相,此三界亦成小器,大海乃為水寶藏,藏合豈能衡量矣?」

此外,又如《日藏經》云:
「有情誰人皈依佛,俱祗魔眾不能害,
縱破戒律心散亂,彼亦定能趨涅槃。」

如此說,皈依具有無量功德。所以,應當勤奮念修一切正法之根本--皈依。
雖已皈依然而誠信弱,
雖受三學然仍舍持戒,
我與如我無心諸有情,
不退堅固信心祈加持。
一切聖道之基石--皈依之引導終

--------------------------------------------
---宗薩欽哲仁波切

關於皈依,我想講一講。作了四十多年的佛教徒,我意識到,一個人能做的最容易但也是最有效的修行大概就是修皈依了。

難怪在所有佛教的修行中,第一件事就是皈依。這就是為什麼我昨天說,我修行了這麼多年,到最近才意識到,其實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特別是初學者,同時也適用於資深的修行人--修皈依是精髓。

究竟的皈依:禪修空性 在最高的境界,當你禪修空性時,那當然是究竟的皈依,因為你在接受、你在保持、你在安住於絕對的真理上。沒有比這更高的皈依修法了。正因如此,你一定記得在《心經》的結尾部分,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咒是無上的藥物,能驅除一切障礙,等等。但是這麼高境界的皈依修法,也就是禪修空性或安住於空性,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當然是特別困難的。「沒有皈依的對象」、「沒有皈依的行為」、「沒有皈依者」--象是這樣的概念,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對初學者。要理解究竟的皈依,需要一點點聽聞和思維,以及很多的禪修。

成為佛教徒意味著你皈依了因、緣、果的真諦,皈依了相互依存的實相。

最後,再一次的,我要提醒你們永遠將三寶銘記於心,並感恩三寶的存在。

金剛乘有三種皈依:
第一種是供養我們的『身、語、意』。
第二種是觀想並接受本尊。
第三種是與空行母結合在一起,無二無別。
大圓滿傳承裡的皈依是:用我們的『脈』來證得化身;然後把我們的『氣』『風』或能量來證得報身;然後清淨『明點』證得法身,或者說在我們法身中清淨我們的『明點』。
在究竟的『阿底約嘎』層次的皈依是--『知道』:我們當下一念中,『空』的一面是『法身』;當下一念中,『明』的一面是報身;從『明』『空』之中化現出來的所有現象是『化身』。



勝義諦唯以信心才能證悟

佛在經中說:「舍利子,勝義諦唯以信心才能證悟。」

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師三寶的加持融入自相續後,自相續中便會生起真實的證悟,並且見到實相真實義時,對上師三寶會真正誠信不疑,生起不共的不退轉信心。所以說證悟實相與勝解信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從前,塔波仁波切臨行時問米拉日巴尊者(藏文原義中為「阿底峽尊者」但因為歷史年代不符故改為「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我何時才可以攝受眷屬呢?」尊者回答:「一旦你與現在不同,於相續中生起現見心性的證悟,並且對老父我也生起了如見到真佛那樣的堅定信心,這時你可以攝受眷屬。」因此,上師三寶的大悲心與加持融入自相續唯一依靠恭敬和信心。從前,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直呼尊者的名子:「覺沃給我加持加持。」尊者說:「壞弟子,恭敬一點吧!」只有以堅定不移的不共信心與恭敬心才可能開啟皈依之門,因此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應當了知擁有什麼利樂之事都是佛的大悲心(加持所致),無論出現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違緣、障礙,除了祈禱三寶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方法,假如需要採取醫療術、禳解術【92】 等(方法),也應了知這些都是三寶的事業,然後接受治療等,應知一切顯現都是三寶的游舞。對此,生起信心並觀清淨,自己為了辦事等前往異地他鄉時,也應當先頂禮所去方向的如來或頂禮三寶後,再開始前往。

自己生起誠信並觀清淨心安住,並在不離隨念三寶的狀態中入睡。享用飲食的時候,也是同樣,將三寶觀想於自己的喉間,以飲食的美味作供養,如果不能那樣觀想,應當誠心意念一切所飲所食的獻新【93】 首先供養三寶。如果自己穿新衣服也應在未穿之前觀想供養三寶,即向空中甩動一下後,意念三寶賜給了自己,再穿上。同樣遇到悅意的外境也應供養三寶,如美麗的花園、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宮殿、悅意的樹林、廣大的財產、富饒的受用、以裝飾品嚴飾的俊男美女等等,無論看見任何自己喜愛或貪執的事物,都應當誠心意念供養三寶,打水時也應將獻新供養三寶(先用手指蘸水向空中彈三下)之後,再將水裝入自己的水器;自己獲得現世的幸福、安樂、名譽等等,無論出現任何希求悅意之事,都應誠心意念這是三寶的大悲心所致,首先供養三寶,自己生起恭敬心,並觀清淨心。自己頂禮、供養、觀修本尊、唸誦咒語等所成辦的一切善根也應當供養三寶,回向眾生。

---索達吉堪布

【前行】,还有一个更好的翻法,翻成【基础行】

当然,古代有这样的传统,你要修持,先修前行,前行修完了再去接受灌顶,然后再去修持本尊的瑜伽;修持完本尊瑜伽后,最后再去修大圆满;我很怀疑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前行修持的方式是不是还能继续下去。
这次课程,各位听到这个前行,你自己都应该能体会的到,前行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即或你接受过主要本尊的灌顶,你仍然应该修前行;即或你已经把前行修到传统要求的数量,你还得仍然继续修前行,不应该把前行放掉
而接受灌頂真正的意思是:要發現我們本俱的佛性。如剛才前面我們講的--上師是方便,我們是要用這個方便把你本俱的智慧或功德、佛性挖掘出來。而比較普通,容易理解的講法是:我們現在的佛性在四種迷霧裡面迷失或迷宮中走失掉了,這四種迷霧或迷宮:第一種是我們的身體或『蘊』;第二種是氣或『風』、精神情緒;第三是『明點』,簡單來講就是我們現在這種粗重的『心』;第四種障礙你佛性的雲霧或迷宮是我們的串習、習慣--為了能尋回本俱的智慧、佛性,我們首先要把身相或『蘊』破解開,為此我們要受瓶罐頂;然後為了清淨我們的『風』,我們接受秘密灌頂;為了清淨『明點』我們接受智慧灌頂;為了清淨『串習』我們接受指示灌頂--到最後上師收攝進你的身上,這時方便、智慧合二為一。
巴珠仁波切(華智仁波切又翻譯為巴珠、巴祖、巴楚仁波切)一定是一位發了非常非常大願的大菩薩;所以,姑勿論這本書的內容是怎麼樣,任何人只要你家裡有他這部作品,無論是家裡客廳的桌上,還是房間床頭櫃放著這本書《普賢上師言教》,都能和巴珠仁波切這樣的大菩薩結上緣--當然,這種看法完全是有分別心的看法,因為每一個佛菩薩都是完全平等的,但相對上我們知道某一些菩薩對人的影響比別的菩薩大,很多菩薩的名字除非你讀佛經,要不你根本不知道有這些菩薩的存在--我們不知道觀世音菩薩往昔做了什麼事,但是從古至今他都是最被人們知道的,如果你問「觀音菩薩化現人身是誰?」 那就是巴珠仁波切。如果你看巴珠仁波切的生平,那些和巴珠仁波切結緣的人,那些人無論是對佛法的學習還是對佛法的修持,都是非常成功的。
我們如何度量一個傳承修持佛法是否成功,或修行的程度怎麼樣?我們是以這個傳承的修行人有多堅強出離心、菩提心,這個傳承曾經出過多少偉大的修行人--以此來度量這個傳承是否成功;而不是以--這個傳承有多少座金頂的廟、有多少和尚,多少有權、有錢、有地位的弟子來作為成功的指標。
中國人與西藏人,在學習佛法這方面其實受到了很大的加持,因為我們的語言已經翻譯了很多很多的經論,如果要學,我們有很多經論都可以學。但是在西方,雖然他們對佛法有很高的熱誠,第一、他們缺乏老師;第二、缺乏可供教授的材料;在西方即或有佛教的東西翻譯,多半也是教你怎麼修法會、修儀軌,當然,這樣說並不是阻礙別人以後繼續翻,但在西方,佛教經論的翻譯真的非常非常少,大概還不到大藏經裡面的百分之一。
更甚的是,現在很流行的『新時代運動』,所謂新時代運動的主張或見解都是從各條靈性的道路,比如從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等宗教和教派剽竊來的,然後有手段地混合在一起,整出一個所謂的『新東西』來--譬如:前幾年很流行的一本著作叫secret中文翻譯為《秘密》,這本書荒謬的很,但是,這些新時代運動的東西你又沒什麼辦法來批評它,因為他們也講了一些好東西,也講「你要做有愛,要做好人」,誰能反對這些呢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勝利道歌

勝利道歌淺釋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怙主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
恆住八瓣蓮蕊心,所言願利諸有情。
甚深光明大圓滿,僅聞詞句斷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遇此勝法善緣眾,前世累劫積資果,
與普賢王同緣分,諸道友當生歡喜。
為沉恐怖輪迴眾,獲得永樂之佛果,
當負利他之重任,捨棄愛自如毒食。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於諸輪迴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捨。
言行恆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此乃清淨人規法,三世諸佛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諸位弟子切莫忘!
以此善根願諸眾,超越輪迴之深淵,
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

第十七勝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我等師徒遣除內外密諸違緣,阿旺羅珠宗美於慶祝勝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即性而唱,善哉!
譯於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

智悲佛網 - 菩提文庫 - 勝利道歌淺釋 - http://goo.gl/cucO2
法王這個《勝利道歌》,並非由分別念所造,而是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智慧中的自然流露。因此,我們所有的弟子修學這部論,必有相當的意義和加持。法王要求我們以後在每講一個法時,在開始的第一天,最好把《勝利道歌》講解或讀誦一遍,如此便能遣除整個傳法過程中的違緣;如果發心去求法,先誦一遍《勝利道歌》,也能順利實現願望,而且不會受到邪魔外道的障礙或遭遇其他的違緣;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違緣,通過讀誦這首道歌,或者將其帶在身上,也能夠轉變成順緣。
法王一再要求凡是皈依、依止他的人,必須把《勝利道歌》背熟,而且要精通其含義,如此對我們一生都能產生很大的利益。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要嫻熟精通頗為不易,而法王通過自己的修證,已歸納成這個殊勝的竅訣,所以大家一定要珍視。
法王在講解此道歌時指出:不僅按《勝利道歌》的要訣去學去修,即使只聽到唸誦的聲音或只觸碰到法本的人,也都將得到利益。法王也願他們都得到暫時的人天福報,並究竟證到無餘涅槃的境界。
蔣揚欽哲旺波等傳承祖師根據續典教證與修行體驗指出,密宗中之根器以信根為重。另外淨土宗也是十分注重信根,如果對阿彌陀佛沒有生起信心,修最簡便的淨土法門也不能往生。
在修密法證悟成佛的機會上,男女是平等的。在密宗中女人成就的很多,像以前紅色銅山的十萬空行母等等,這方面公案數不勝數。
蓮花生大師曾說過:修行得成就的法,各個教派都有,但是不修行得成就的法,只有我的宗派才有。所以說真正是有信心,並遵守誓言的人,即使不修行也能獲得解脫。上師仁波切也特別強調,尤其在現在末法時代,密法比其餘佛法更有殊勝的加持。蓮花生大師也曾說過:「時代越趨向末法,我的無上密法將越加興盛。」這些教證說明,能遇到這樣的密法,確有很大的緣分,並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故應好好地修持。
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指出:「凡值遇無上密乘者,往昔必定已供養過無數佛陀,並已成過普賢如來的眷屬……。若男若女入此勝密,並獲得傳承教言,雖其未證悟,然以聽聞之功德力,決定速疾解脫,因彼逢遇無上果法之故。」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輪迴中的眾生是「如水車轉無自在」
我們為了使一切父母眾生得到究竟安樂而願自己獲得佛陀一樣的能力,即發誓成佛,這個決心稱為「願菩提心」。從發起這種決心的那一剎那開始,自己就已進入了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資糧道,稱為資糧道菩薩了。
發願菩提心純熟、堅固後,再去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開始後,他相續中的罪業就迅速減滅,福德迅速增長。華智仁波切說:「沒有菩提心的基礎,光是唸經、加持、傳法、聞法等等,實際上沒有很大的功德。若有了菩提心,即使沒有行很多善事,實際上他的功德也日益增上。」所以這裡為了無邊無盡輪迴中的眾生,讓他們得到究竟安樂,我們在學道的過程中,應該發起利益眾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承擔所賦予的重大職責。
凡守持小乘戒,首先要看破世間,如果沒有看破,戒律就無法守持。無垢光尊者強調指出:守小乘戒,必須先生起出離心。因此,要對輪迴所有興盛之事,不生起貪戀、羨慕。
龍樹菩薩所講:「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如果學修佛法不受戒,不可能產生很大的功德。如果受了相應之戒,則一切行持,皆有很大功德,而且功德自然而然增上。戒律是人天最殊勝的裝飾,釋迦牟尼佛曾在佛經中說:如果有了清淨戒律,即便沒有其他裝飾,也十分的莊嚴。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讓布施具無量功德

索達吉堪布講述

節選自《般若攝頌》淺釋

在布施的過程中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利益眾生

在利益眾生方面,我也再三提醒過大家--一定要願眾生獲得佛果。

如是知捨施一切,施少成多無有量。

前面已經敘述了,菩薩的布施具有善巧方便--利益眾生、如理回向,而且對布施物和回報之事也無貪執,對異熟果報也沒有貪著。若如是了知後如法捨施一切,即使作少量布施,比如對一個眾生給一點點食物,也成了發放眾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異熟果報也無有限量、不可思議。

正因為這是必然的規律,我們要想獲得大的功德和果報,所作的善根就要以特別強大的發心攝持,或以特別殊勝的對境為緣。《大莊嚴論經》裡面講:"敬心施少水,果報過大海,一切諸眾中,佛僧最第一。"如果用恭敬心來布施一點水,其果報也會超過大海,這樣的對境是誰呢?那就是所有群體中最為第一的佛僧。這個因果大家都應知道,因為所有群體中,佛陀的僧眾是最殊勝的對境。同樣的道理,所有善心中菩提心為最,如果我們以菩提心攝持,即使做一個特別渺小的善事,所獲得的功德也無法衡量。

所以在這裡大家一定要了解,平時我們做任何一個善根都要以菩提心攝持。比如財布施,我只能給極少數眾生布施,不可能給所有眾生都布施;法布施的對境也是一樣,可能只有一個兩個、十個百個,不可能是所有眾生。但若以菩提心攝持,眾生得到的利益也會很大,自己得到的功德也無量無邊。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

三有無余諸眾生,假設彼等無量劫,

供世間解佛羅漢,獨覺而求聲聞果。

善巧方便智菩薩,隨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勝過諸群生。

如碔砆寶縱成堆,一琉璃寶能勝彼,

眾生廣大諸布施,隨喜菩薩勝過彼。

三有中的所有眾生一個都不剩下,假設他們在無量劫中供養世間解(指解脫世間,或了解世間)佛陀、聲聞阿羅漢和獨覺,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得小乘聲聞菩提的果位:這是第一個頌詞的解釋。

第二個頌詞:如果某位精通大乘佛法,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在一剎那間隨喜剛剛所講那些眾生所作的福德事,並且把這個善根(在一剎那間,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做下了這樣的善事)回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無上的大菩提佛果,那麼僅僅依靠這樣一種回向的心念,其善根也遠遠超過前者--一切群生所作的善根。

這個事情大家都應該知道。我們通俗一些說,比如所有地球上的人們,假設他們發心在很多萬年中,以各種各樣的供品供養世間上所有佛陀、聲聞緣覺等聖者,目的都是為了自己從輪回中得到解脫。這個功德肯定非常大。但還有一個人在一剎那間,或一分鐘內,為了利益眾生作隨喜,或作布施等善法,並將這個善根回向給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其功德也遠遠超過前面多生累劫積累的福德。這說明大乘和小乘之間的差別確實很大

第三頌以比喻說明:比如說,縱然有許許多多碔砆(表面上看起來是玉,其實是石)寶(假寶)堆在一起,可是一個琉璃(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寶(真寶)就遠遠勝過那堆碔砆寶。也就是說,假寶再多也值不了很多錢,如果是真寶,哪怕只有一個,它也勝過一切假寶。同樣的道理,真正的大乘菩薩為眾生所作的隨喜、回向等功德,也遠遠超過前面所有眾生行持的一切廣大布施。

對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來講,在學了《般若攝頌》後,大家都應該懂得大乘佛教的教義。我本人就從中得到了很多很多前所未知的東西,雖然以前自己已經學了很長時間,但這次也得到了很多非常好的竅訣性的比喻和教言。

《大丈夫論》裡面講:"雖名施一人,是為施一切,所以名一切,大悲心普故。"其意是說,雖然我們是布施給一個人,但發心是為這個人在內的天下無邊一切眾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這個布施就叫做"布施給一切眾生",為什麼呢?因為大悲心遍於一切之故。這是一個很有特點的竅訣。比如說,我今天將二十元錢布施給路上的乞丐,雖然是給他一個人,但我是用菩提心來攝持的--願這個乞丐在內的天下無邊眾生得到無上圓滿的佛果;雖然我的行為只遍於眼下這個乞丐,但我的心已經遍於所有眾生,所以我能得到布施一切眾生的利益。

在《大方廣十輪經》裡,也有一個很好的教證:"乃至施少分,皆為除眾苦,不令受少果,應獲上福田。"意思是說,乃至給眾生布施非常少的東西,都要觀想解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痛苦,若能如此而行,所得到的果報就不會少,應該獲得無上福田的佛果。

所以我們在布施、發心的時候,都要想到眾生。因為所有佛法竅訣性地歸納,就是斷除自私自利的心而利益眾生。對每一位佛教徒來講,不管你是否願意接受,如果要真正趨入大乘妙道,就必須以這個原則來衡量自己。若真正做到,行持善法就不會有困難。

我以前用過一個《華嚴經》的教證,這個偈頌我很喜歡,它說:"常觀第一義,不求自利樂,但願益眾生,以此莊嚴心。"其意是說,要常觀空性的意義,不求自己的利益,還要發願利益眾生,也就是說要觀空性和修菩提心,以此莊嚴自心。若大乘修行人能如此莊嚴自己,那他不管到哪裡,自己的意願都會如願以償,護持白法的善神也會守護他。

在佛教歷史上,對漢傳律宗非常有貢獻的道宣律師有這樣一個故事:當時他住在終南山,有一次窺基大師路過時去看他,(窺基大師是玄奘三藏門下,繼承唯識為主的學說最主要的弟子。傳說他叫"三車和尚",其原因是這樣的:玄奘三藏度他出家時,他要求一車美女、一車金銀、一車書籍[ 三車有不同說法,諸如:一車書籍,一車奴婢,一車酒肉;一車經書,一車美女,一車酒肉;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女僕、食馔。]相隨,玄奘法師也答應了。當這三車來到大師寺院時,窺基大師因聽到鐘聲而復蘇了前世的習氣,然後他把三車全部退回去,從此開始了真正的出家生活。通過認真修學,他得到了法師的秘要,成為唯識宗第二代祖。)他想:應該讓他看看我的修行成就。因為他日中一食,每天中午都有天人來送飯。結果當天天人並沒來送飯,他餓了一下午。

到了晚上的時候,道宣律師一直夜不倒單地坐著,而窺基大師像一般人那樣睡著。早上起來的時候,道宣律師說:你昨天一直打呼噜,吵得很。窺基大師說:你裝模作樣坐得還是很好,但從你身上扔出去的虱子哭了一晚,因為你把它的腿摔斷了,也吵得不讓我睡。

早餐後窺基大師就離開了,中午天人依然前來送飯,道宣律師不高興地問:為什麼昨天不來?天人說:你昨天的客人是位大菩薩,他的護法神密密麻麻滿山都是,我們根本進不來。這個時候他的傲慢就完全被摧毀了。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戒律很清淨,修行非常精進,各方面都很了不起。但與真正的大乘菩薩一比較,自己的境界卻差得很遠。據說,從此之後道宣律師就認真學習大乘佛法,通過修行,終成一代祖師。

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大乘發心和修行的功德非常廣大。否則在短暫的人生中,自己雖然很苦行,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卻沒有成為真正解脫之因,或利益天下無邊眾生的正因,那就很可惜。總之,通過這個公案和偈頌的學習,大家都應知道,以菩薩的善巧方便來作布施等善事,其功德無量無邊。

二、無貪而施捨之功德:

若菩薩於眾生施,不執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猶如無雲上弦月。

如果菩薩對一切眾生作布施後,對布施的福德不執為我所,對所布施的事物也不吝惜,當然這必須遠離我和我所,假設他這樣一無所執、不惜一切地慷慨布施,而不分別眾生可愛與不可愛,以及怨之與親,(聽說一個居士布施錢時,非要看見所施之人,如果可愛就給,不可愛或看不慣就不給。)而對所有眾生平等布施的話,那這種布施所生的善根就具足斷除障礙的大威力,而且其功德和智慧力與日俱增,就像萬裡無雲、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樣,住於高空遣除一切眾生的黑暗。

《入中論》中也說:"極喜猶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獲端嚴,破諸重暗得尊勝。"《金剛經》亦雲:"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所以我們在這裡可以這樣講,菩薩布施的光芒能照亮整個世間眾生的心靈,遣除他們吝啬、執著等深重黑暗,從而現見萬法真理。

通過這次學習布施波羅蜜多,我相信很多人以後都知道應該怎樣發放布施,如:不要耽著施物,也不要想通過布施讓自己獲得利益等。現在很多人是這樣的:表面上雖說想利益他人,但實際上就想通過某個途徑來炫耀或宣傳自己;很多以捐錢、捐物等方式做慈善的人就有這樣的目的,所以他們往往利用新聞媒體和其他人士,以讓自己公司的名聲提高,讓許許多多人都了知自己的身份。當然,大菩薩為了達到利益眾生的目標,暫時宣傳自己,按照大乘經論的教義來講,也未嘗不可。

正因為大乘教法一再強調要斷除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我們在有條件、有能力時,就要作財、法、無畏三種布施。而且在布施的過程中,也不要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功德,以及希望將來獲得快樂等,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方面,我也再三提醒過大家--一定要願眾生獲得佛果。比如放生,不僅要讓它們解除屠刀下的痛苦,還要願它們將來都獲得佛菩提。為什麼我們要在這些眾生耳邊念諸佛菩薩的名號,還要為它們發願、回向呢?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它們結上善緣,真正在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這樣的話,自他眾生將來都會獲得無上菩提。

的確,活在人間的時候,有許許多多善巧方便方法可以行持。比如,有些人沒有條件作放生、傳法、財布施等善事,但可經常在心裡觀想,比如隨喜、回向等,以這樣的大乘善巧方便就可利益眾生。所以我覺得,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學習過大乘佛法,以善巧方便的心態來攝持並不會很困難。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都要運用,否則我們所修的法很有可能墮入小乘。而這一點誰都不願意,所以大家都要善巧方便而作。

就像社會有天翻地覆、日新月異的變化那樣--以前是農業時代,後來是工業時代,現在是信息時代;作為修行人,也需要以能讓自他最方便、最快速地獲得廣大利益的善巧方便方法來攝持,這就是明智的選擇。當然,從宗教的教義上講,不可能有這樣的改進和發展,也不需要。

----------------------------------------------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裏,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癡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他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電腦中保存檔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摘自《慧燈之光》之二

 

普賢上師口授 的重要性

白玉塔唐 秋竹仁波切談《普賢上師口授》的重要性 <轉> - 相遇在印度的卡林邦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http://goo.gl/QFG2s

窮的話要多多做獻曼達;身體不好多多做大禮拜;心裡不踏實的話,多念皈依;心裡有怨氣的話,多發菩提心願;心裡有恐懼或障礙的話,多念金剛薩埵;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念上師相應法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釋迦牟尼佛像

http://xd-3.blog.163.com/blog/static/66436748201251002354368/

如果不修忍辱,那麼貪、嗔、癡三毒將破壞你的平靜和快樂

最重要的是修習忍辱,如果不修忍辱,那麼貪、嗔、癡三毒將破壞你的平靜和快樂,並帶來許多痛苦,不僅傷害你自己,也傷害你的朋友、家人和一切有情。修忍辱是生活中快樂與平靜的來源,也能為眾生帶來許多快樂和平靜。出自你的正面思惟,為達到心的平靜,必須生起慈心和悲心,我深以為:以慈心和悲心來對待一切有情是絕對必要的。真正的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精髓,是菩薩的心態。菩提心或緣一切有情的大悲心就是希望眾生由輪迴苦海中解脫,抵達涅槃,涅槃即是快樂平靜。我們也應當思惟:眾生過去世中都曾為自己的母親,因此我要幫助他們由輪迴苦海中解脫,這就是真正的慈心和悲心。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http://www.zigar.com.tw/zigar/Chi/f_index.htm

聞法獲益的標誌是心地善良,修持獲益的標誌是煩惱輕薄

勸誡八句
1、時時刻刻都要把自己的三恩德根本上師視為真佛而恭敬承侍。
2、一切法都是無常如夢如幻。
3、五毒煩惱都是內在的魔障,不要隨其而轉。
4、不要偏袒宗派,無論是那個宗派只要是教化眾生的功德,都要具足淨信恭敬對待
5、世間八法是無有窮盡的,對於這些應該安住於平等舍。
6、時時刻刻都不要散亂掉舉,它是修行的障礙,應該時時護持菩提心
7、不論身處何地,不論與誰共處,都要與其和睦相處,不要生起紛爭。
8、聞法獲益的標誌是心地善良,修持獲益的標誌是煩惱輕薄,不論何處何時,不要忘記傳承上師與本尊。
據阿傍化身名者 才保所作 善哉,善妙吉祥。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http://bach666555.blog.163.com/

唸佛三昧的境界和證悟空性的差別在哪裡?

唸佛三昧一般指通過專心唸佛名號,最終面見佛陀尊顏的禪定,這種禪定叫一緣等持。《七百般若經》云:「文殊,欲行持一緣等持之善男子善女人,

應於寂靜地安坐清淨坐墊上,以歡喜心而無有散亂之心,不著一切相,以跏趺式依無緣方式唯一隻觀如來相,諸法應如是作意。同時亦應持誦所觀如來之名

號,一邊聽聞如來名號,一邊觀想、作意如來居處。若能如是觀想一如來,則已等同於觀想未來、過去、現在一切如來。」

一般沒有作過系統聞思的人,或者雖聞思,但不了知空性,他們的唸佛大多數未能以空性攝持,若未以空性攝持,雖得唸佛三昧,也未能證悟空性

如《慧燈之光》云:「如果沒有圓滿次第(空性)的幫助,修單純的生起次第(觀修佛相),只能得到世間的成就。」

儘管如此,但以唸佛三昧獲得超勝聲聞緣覺的境界,從此再不會退轉,因為已滅盡無量生死罪業,所以蒙佛接引將往生極樂世界。《觀無量壽經》云: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唸佛三昧。」又云:「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唸佛三昧。」《唸佛三昧經》云:「唸佛三

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

若以空性攝持,則獲得唸佛三昧就是證悟空性。《七百般若經》云:「文殊,行持一緣等持之菩薩可疾獲無上正等覺佛果。」又云:「文殊,所謂一緣實

乃無生空性之異名。欲行持一緣等持之善男子善女人,應首先了達智慧波羅蜜多之教義,待盡皆明晰後再行一緣等持。何以故?文殊,無生空性法乃無迷亂

法、不可迷亂法、不應迷亂法,其奧義不可思議、無法思維、無法揣摩。」

證悟空性也有不同層次,有些是通過聞思而以總相的方式證悟(即分別念想像的空性),有些是通過入定真實證悟,不退轉的境界從加行道暖位開始。

《現觀莊嚴論略義講記》云:「為什麼叫不退轉?從不墮落的角度,菩薩於加行道忍位已不會墮入惡趣;而從授記的角度,如《經莊嚴論》所說:見道及八地

會得不退轉授記,也有利根者於加行道即得授記。所以,不退轉的界限是從大乘暖位直至最後有際之間。」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39962.0;wap2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以順逆境修心 嘉瑟·東美尊者口訣

14世紀《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 嘉瑟·東美尊者教導的實修口訣 - 遠離邊際之光明 - Yahoo!奇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compassion-wisdom/article?mid=4388

如果我的病痛能夠利益眾生, 那麽願我受到疾病的加持!

如果我的死亡能夠利益眾生, 那麽願我受到死亡的加持!

如果我的康健能夠利益眾生, 那麽願我受到康復的加持!

這是我獻給三寶的祈願文。

--嘉瑟•東美

註: 14世紀 《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嘉瑟‧戊初‧東美尊者

嘉瑟·東美教導的實修口訣

如果這個虛幻的身體,
這個我執著為"我的"身體病了--
那麼就讓它病吧!
這個疾病使我耗盡過去累積的惡業,
得以從事修行,
幫助我清淨兩種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

如果我是健康的,我感到快樂,
因為當我的身心安泰時,
我可以增長我的修行,
並且透過使我的身,語,意向善,
來賦予人身真實的意義。

如果我是貧窮的,我感到快樂,
因為我沒有要去保衛的財物,
而且我知道所有的嗔恨,
都萌芽自貪婪和執著的種子。

如果我是富有的,我感到快樂,
因為我可以運用財富來從事更多善行,
而短暫和究竟的安樂,
皆是善行的結果。

如果我很快就要死亡,那就太殊勝了,
因為我相信,有著順緣的助力,
在任何障礙阻撓之前,
我應該能夠進入無繆之道路。

如果我長壽,我感到快樂,
因為沒有遠離溫暖,充滿利益的法雨,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
我能夠完全成熟內在覺受之果。

因此,不論發生什麼事,
我都應該感到快樂!

世間禪與出世間禪—— 索達吉堪布

世間禪與出世間禪-- 索達吉堪布「禪修」主題演講 - 堅華嘉措的日誌 - 網易博客 - http://goo.gl/Fytek

在座的同學,有的對佛教有信心,但對佛教的教義又不太瞭解。帶著這樣一種信心,跟著上師或什麼人到處跑,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趨入歧途。如果沒有緣起,你不會值遇很好的上師。各種修法是那麼多,以後都可以求,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統地學習佛法
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戒定慧三學。其中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經中說: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首先要持戒。沒有戒,一切功德都不會產生。有些人認為,佛教有很多條條框框,非常麻煩。其實,完全不是如此。 戒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就是怎麼樣做人
有了定就能演生出智慧。有些法師、大學生的學習為什麼特別好?就是因為:第一他有善良誠實的品德,在這個基礎上,他的心沉靜穩定。這樣,他的智慧就能慢慢成長。如果你心不定,即使有智慧也容易退失。我記得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比喻:沒有禪定人的智慧就像風中的燈。風中的燈,雖然閃耀美麗,但很快就會被風吹滅。
凡夫行禪定,不能根治相續中的貪心、嗔心、痴心等煩惱,但能暫時壓制粗大、浮躁的分別念,甚至將它摧毀。但摧毀的不是本質、不是習氣,只有出世間禪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摧毀心中的煩惱暗習。
在禪修過程當中,有人感受到樂、有人住於無念、有人住於空,這三種覺受中,空的感覺是比較好的。但這種「空」,只是一無所有、豁然空虛的狀態,並非是對諸法顯現的當下,沒有絲毫實有本性的認識。安住在世間禪中,最高可以達到四禪八定乃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卻不能從三界中解脫。
要從世間禪進入真正的出世間禪,僅僅「義分別禪定」的「單空」是不夠的,還要達到緣真如本體的禪定,就是遠離空與不空,認識心的無緣赤裸的本性。這種境界,在禪宗中叫明心見性;在密法中,稱為認識覺性。
對大學生來講,修世間道教的禪,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禪或世間一般明、樂、無念的禪都可以,但是,要進入真正的禪,就要修出世間禪。這時,發心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大乘禪修,目的不是為了身體健康,消滅煩惱,獲得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在座的人如果要參禪,你的意樂和發心是什麼?是想自己快樂呢?還是讓天邊無際的眾生快樂?如果是後者,先皈依、發心,再參禪。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後部分,講的就是止觀。因為非常深奧,宗大師寫著寫著,心想:「即使寫下去,也不會有人懂的,還是不寫吧。」他擱筆後,文殊菩薩親自現身,對宗大師說:「你還是寫下去吧,肯定會有人懂的。」很多大德在傳法時,看到眾生根基低劣,與深法不相應,所以不願傳深法,只講一些粗淺的法門。
今天,我放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在面前。《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說,觀修時,要以觀佛像為主。如果你們有時間,最好看一下《白蓮花論》最後釋迦牟尼佛修法,還有《華嚴經》、《大集經》的公案。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發心很重要

弟子甲:師父,那是因為他已證了十地才能這樣的嗎?
師父:據實而舌,他初發心時就是這樣了。這也就是地藏菩薩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並非他證了十地才這樣:他在最初發心時就是這麼好,他在初發心時就已把目標訂在最好、最高的地方,而且一直努力在做--例如,在他因地當婆羅門女的時候,他的發心就已是可貴:他的孝心就已那麼令人感動,那麼難能可貴到甚至令佛都感動!所以經中雲: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初發心的菩薩和畢竟成佛的佛應是平等的;平等之處何在呢?就是因為初發心時所設定的目標,與成佛時所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這也就是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他並非到了十地才忽然變成那麼好,身價那麼高。這一點很重要。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到成佛時才那麼令人尊敬,而是他在發心舍王位時,他就已是大菩薩了。因為他舍王位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利盆眾生而欲求菩提,因此他的初發心就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了,所以華嚴經上面講:菩薩初發心即成佛道,這是依究竟的意義來講,也是從性上來講,非以相而言:相上還是要歷經種種階段的修習。所以這名字觀本身就在告訴我們地藏法門最深密的精要:奧!心地如來藏--你看這有多深
弟子甲:師父,地藏這兩字就是心地如來藏,意思就是地藏菩薩在初發心時,就已經確切認為地獄的眾生皆具如來藏嗎?
師父:對,沒錯。依理而言,地藏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就已有此善根而信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雖然那時肖未證到地藏這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好比博士學位的頭銜一樣,你有這個心願與資質,努力去修取學位,但也要等到你修滿學分,寫好論文,通過考試,你才能取到學位,而冠以博士的頭銜。地藏二字同樣也是榮銜,他也須依菩薩階位、次第修到菩薩果位時,才能贏得此聖名而稱為地藏菩薩。在這之前,仍在因位,肖不能稱為地藏,雖然早已是菩薩。

第九、諸聖贊嘆觀
師父:沒有其它任何一郜經中有佛這樣贊嘆菩薩的--通常只是菩薩贊佛,罕有佛贊嘆菩薩的;因此地藏菩薩是最特殊的一尊。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從頭到尾都是佛在贊嘆菩薩--用長行一再贊嘆;如此之不足,再用偈子贊嘆--你看,地藏菩薩是不是功德十分殊勝,才能得如來如是贊嘆?而且諸方的大菩薩也都來歡喜贊嘆。重要的大菩薩差不多全都到了-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虛空藏等,連天龍鬼神也都贊嘆,所以這尊菩薩是唯一最特殊的。這是為什麼呢!心地寶藏!心地如來藏!所以此地,既是最高的,也是最底層的,因此最難、最苦的他都撿來做;所以地藏菩薩才能贏得諸聖共同贊嘆。

「地藏本尊十觀」修行法要偈頌


一、現相觀,頌曰:
十地菩薩現聲聞、十方菩薩唯此尊
地藏法門總在此、默默示我如是行
自證果位不貪愛、即是經雲「不受福」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學地藏願如是

二、寶冠觀,頌曰:
頂戴因地五如來、不忘初心諸本師
雖現果地莊嚴相、猶以慈悲著袈裟

三、錫杖觀,頌曰:
因位果地持錫杖、菩薩駐錫五濁世
如法勇進利自他、地藏如是密示我

四、寶珠觀,頌曰:
菩薩發心大慈悲、欲滿一切眾生願
地藏具足是德能、我願如是學地藏

五、坐騎觀,頌曰:
降伏異獸貪瞋痴、轉染為淨成大用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學地藏願如是

六、大願觀,頌曰:
一切菩薩得成佛、皆是因地發大願
地藏大願盡未來 我願如是學地藏


七、名字觀,頌曰:
一切眾生之心「地」 咸具大寶如來「藏」
地藏親證得此名 我學地藏願如是


八、孝順觀,頌曰:
在凡夫地孝父母、入菩提位順佛教
地藏菩薩如是行、我學地藏願如是

九、諸聖贊嘆觀,頌曰:
自來唯菩薩贊佛、佛贊菩薩甚稀有
十方賢聖與眾生、眾口同聲贊地藏
如是聖德實難覓、故知地藏極殊勝


十、一法具足四法觀,頌曰:
地藏菩薩一法門、具足菩提四要門
滅罪增福長大悲、大願成就菩提心
禪密律淨皆圓備、不思議中成道心
乃知此法極殊勝、故為菩提道初門
末世修行菩提者、修行此法必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