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謂的修道,實際上就是要創造一種『因』和『緣』,以致讓你得到『成佛的結果』。
『因、緣、結果』為什麼可以運作,產生力量?因為它們互相之間是有相當的關係在;這就是為什麼『因緣』和『結果』之間有正確的關係是那麼的重要,也就是我們中國說「結上正確的緣」是那麼重要。(正確的因,有正確的緣,就有正確的果)
就算你今天煮熟枚雞蛋,也必須關係到正確的『因』和『緣』,如果在煮蛋的時候,因和緣都沒有具足,沒有聯繫在一起,那你煮的這枚雞蛋的結果就不是你所期望的。所以結的這個緣,實際上是需要投資我們的時間,我們精力的。所以當仁波切口傳這整本書給你的時候,實際上你就是結了與這本書、這個教法的創始者的因緣。
如果你瞭解藏文的話,這個《普賢上師言教》的原文實際上是用非常美妙的地方方言寫的。雖然在那個時代沒有mp4,沒有現代這些錄音裝置,但是任何一個人,你讀了這本書,你實際上可以當作是親自從當時的大師口裡聽到他們教授。
在間接上來說,因為吉美林巴教授的來源,是來自他的老師龍欽巴。所以這個聯繫,可以讓你最終追溯到、聯繫到普賢王如來。
當然這本書的書名《普賢上師言教》可以有很多種解釋的辦法,其實一個最實際的解釋的辦法是這本書的作者巴珠仁波切指出來的,說「這本書的內容全部都是我的老師吉美嘉威紐固他親口講的。」
這本書或這個教授是從吉美林巴傳給他的學生--吉美嘉威紐固,然後--再傳給巴珠仁波切--然後,巴珠仁波切傳給他的弟子--然後傳到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一些老師;比如說頂果欽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紐珠堪布(音)、鄔金活佛(音)--然後再傳給仁波切。現在又由仁波切的口中傳到你的耳朵裡。
如果我們把前面所講的精髓總結的話,你可以說《普賢上師言教》實際上是非常有系統的,用一步一步、非常實際的方法,來教你對第一個「想要做什麼」的『習慣狀態』產生「非常不舒服、非常厭倦」的感覺;從而真正渴望「什麼都不做」的狀態。
我們考慮一下『一切眾生』,這個『一切』是什麼意思?對某些人來說,所有就是『三個』,或者『一個』就是所有,或者對某些人來說『成百上千』還不夠。所以廣大無量的發心對所以大乘行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發心除了「廣大的」這一部分,巴珠仁波切還說到三種殊勝:
你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了善行,第一個,做的時候要有菩提心,基本上是「希望能讓一切眾生能夠解脫」
當你在做這個善行,譬如你在聽教授;你要時時的提醒自己所做的善行有『空性層面』;至少能提醒自己「無論你做的善行是什麼,它都是如夢如幻,像『海市蜃樓』一樣。」
這種提醒非常重要,幾乎像是做善行的『防毒機制』一樣。
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的挑戰,比如當別人踩到我們的腳趾頭,或有人妨礙我們修持的時候,我們因此生氣;但你有這種『防毒機制』,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幻象』,那不愉快的事就不太容易形成為你的挑戰,至少你不會把這些不愉快的事情『誇大』,把自己弄得越來越火。
還有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好的事情」,其實是在增加了我們自己的驕慢--因為我們總覺得說「做這件事,是出於我的好心,是出於我的慈悲」,這實際上已經在增加我們的傲慢而毫不自覺。
如果你能憶念說:「即或我是在用最好的發心來做一件事情,但在勝義諦裡面,這些都是幻象。」那麼會打擾到你狀況的就會少很多。
最後,為了增加『發菩提心心』和『憶念空性』的功德,做『回向』。
不管怎麼說,這是第一個發心。就是三種殊勝。
前面的是大乘發心的廣大,現在講的是金剛乘方便的廣大。
這個也是修持我們自己態度的方式。
這種對治自己的態度就是:「不管你知不知道、不管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自己本性都是佛。」
具備這種態度非常重要。因為不管你現在多麼的糟糕,多麼的情緒化,多麼的煩惱。只要你有這種態度,就立刻打開成佛的可能。
而給你教授的這個人,是跟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的。你現在身處的地方也不是平庸的地方,而是所有持明所在的地方。我們如果具備上面的這種態度,依照金剛乘的講法:你把給予教授的人看成普賢王如來;你把接受教法的人,包括自己,看成都是各種各樣的持明;接受教法的這個地方,實際上就是本尊的壇城。以這種態度,即或你只聞到法其中的一個字,這個字就能夠除掉你百萬生的業障。
因此我們應該這樣想:我們現在接受這個口傳,經過這個傳承的各個持明,最終聯繫到普賢王如來。然後我們坐直,聽這個口傳的聲音,如果在聽的時候想到什麼事情,產生什麼思想;比如「昨天做了什麼事,今晚要做什麼」你都應該只是看著這個思想,既不要丟掉,也不要加油添醋。
因此聽教授本身也有有正確的發心。
「比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這種態度佛在《華嚴經》裡面有講過:「接受教授的時候,自己要認為自己是個病人。」
當你去找醫生看病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我好的很」,你是不會以這種驕慢的態度來看醫生的;如果你以「我沒事我好的很」的態度來看醫生,你是完全沒有目的的。
接受教授你基本的態度是:「我生病了」,「我很衰弱」,「站也站不好」,「自己沒法控制自己」;然後認為「佛法是藥,老師是醫生。」聽教授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子的態度。
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到一個很富裕,很有權力的時候,我們都會講:「這個人很有「功德」所以他才富裕、所以他才有權力」。但是從『靈性』上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並不一定具備功德的。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正是遠離功德,正走向「靈性貧窮」的狀況。
所以當我們講到功德的時候,實際上是以我們前面說的,以這個人「對輪迴有沒有很不舒適的感覺」來作判斷,來作度量的。因此當我們看到這本《普賢上師言教》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當我們談到「勝妙的人生」或「暇滿的人生」的時候,如果有選擇的話你會寧願選擇做『人』,而不要做『天神』。
如果是一個天神,它又富裕、又有權力、長得又漂亮,但是它沒有時間來接近佛法。為什麼呢?因為它並沒有「對輪迴有很不舒適的感覺」。
現在我們要考慮一下自身,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其實我們已經有一點正在過上天神般的生活。
有些人當然想要修持佛法,但基本上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希望以後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就像前面一堂課說的有些人修財神、有些人修咕嚕咕列這些法,你只是為了使現今的生活變得更好、更安適罷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也不具備前面講的『殊勝的人身』。
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 「什麼是『殊勝的人身』?」--就是一個「真正瞭解什麼叫痛苦的人。」
很多人,如果你沒有真正體會到「痛苦」,這種人實際上是被寵壞的人。
所以很重要的--記住這個「無常」 :
不管你現在處於什麼位置,這個位置一定會是無常的;以其對你身處的位置產生執著,你不如期望『淨土』還更好。
我們的身體需要的營養或補品都是很重要的,但是這也一定是無常的;以其依靠這些無常,還不如依靠『禪定』來滋養我們自己 。
睡眠和休息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但這些非常明顯的是無常的,因為你會醒過來;所以以其依靠睡眠和休息,我們更應該把自己收攝到『光明』裡去。
佛陀曾經講過,在一切思想裡面,想到『無常』是最殊勝的。佛在一個戒律經典裡面講到:「一百個舍利弗,供養我各種各樣的食物,這種功德還不如一個人剎那之間想到無常」
『無常想』是你進入佛法的一個因;如果你已經進入了佛法,『無常想』會讓不會放鬆,會讓你繼續精進;最後『無常』這種思想可以讓你證悟到『空性』。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增長這一生的美好」不是佛法的目的;「佛法設計出來目的」是要『摧毀、破壞』你對這一生的執著。用英文的諺語說:「抽掉你腳下的紅地毯--讓你摔倒出醜」這個是佛法的目的。
按照『文殊師利菩薩』曾經給『薩迦派的創始者』也就是『薩迦五祖』的第一位『薩千·貢嘎·寧波』的一個教授說到的:
如果是你專注「這一生的美、這一生的榮耀、這一生的成功、這一生的安適」這種人的話,你根本就不是一個佛教徒。
(《遠離四種執著》的第一個「愛上這一生,則非佛法修行人」
但這樣講很難讓人信服的。因為我們就是被『設置』成『愛上這一生』這樣;我們也被洗腦了:偏執的認為「這一生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在修行的早期,或在修行的整個過程之中,非常專注、投入很大的力氣去『修心』的話--這樣的人、這樣的菩薩,在未來他的菩薩事業中會利益到更多的眾生。
所以當仁波切談到受人歡迎的『空性』--『基礎』和『精華』實際上就是『業』、就是『因緣果』--這些人一聽,完全就不能夠接受了。
以一個平凡人的角度說:「我們都想百分百的、隨意自在的控制我們自己的生活」,用佛教徒的語言來說,這個「可以百分百的控制自己和你的生活」實際上就是成佛。但是,我們目前完全沒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我們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緣』所控制著。
所謂成佛的時候,有一種解釋方法就是「當你不再受外面的東西控制的時候」。
所以很多人都這樣講:「我現在生病了,一定是因為我的惡業。」這個講法裡實際有一層意思--好像是我們這個『業』在懲罰你;其實當你的『業』成熟的時候,它既沒有『懲罰』你的意思,也沒有『獎勵』你的意思在裡面。它只不過是一些『因緣組合』在那時候『成熟』。
另外一個錯誤的概念就是:「我們身為佛教徒,就一定要多做好事。」 這種講法只有在『相對的層面』裡是對的,但是在『勝義諦』,在『究竟的層面』來說:「我們要超越所有善行和惡行」。不過我們目前的情況下,我們『要超越』、『要破壞』這些不好的行為和它造成的影響。
你如果現在到觀音菩薩像前面祈禱說:「好,我從現在開始,發誓不再殺生。」你原來睡覺的時候本來就不殺生;可是因為你發了這個願,所以現在開始當你在睡覺的時候,你也是在「持守 『不殺生』的戒」所以你睡覺的時候也就是在造『善業』。
仁波切再說一次:『業』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正身處『業』的網裡面;『業』是永遠都會跟著你的影子;『業』如果它沒有碰到任何的障礙,任何的對治的話,『業』就會一直在那邊等待『因緣』成熟。
所以因為以上的原因,一個人不應該瞧不起一個『最小最小』的善業,不應該想:「因為這個業那麼小,根本就不值得我去積聚。」
同時,你也不要因為這個『惡業很小』而去做--「因為一個很小的火星,最後也可以引發大火。」
如果你碰到一個『正確的』,具相的『具備一切條件』的上師的話,如果你有這種功德與這樣的老師建立『連接』的話,你一生就可以成佛。
如果你碰到一個『具相的』上師,就算你跟他的『連接』不是很好的話,但是這個也可以保證你的輪迴,總有一天一定會結束。
如果你碰到上面所說『好的、具相的上師』,那你一定要把自己當做是一個病人。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宗薩仁波切2011年:普賢上師言教口傳一~三 - 堅華嘉措的日誌 - 網易博客 - http://goo.gl/n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