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週刊:普通人能在當下生活中修習禪定嗎?如果有時生活不是那麼有趣,怎麼辦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特別在今天,禪定已經變成一個非常普遍廣泛的字眼。如果你談的是佛教,禪定是強化覺知的工具。在佛教哲學裡,人類受苦的基本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覺性,我們永遠在散亂中,而由於這種散亂,我們變得非常執著或神經質,因此我們匆忙地尋求各種解答,這些解答反過來又成為我們新的執著。因而,應當讓我們解脫的東西反過來又桎梏我們。在佛教裡,具有覺知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我們所談的,是一種很簡單的活在當下的覺知,不管你是在品嚐一口好茶、在刷牙、在散步,或在超市裡買菜,在當下鮮活現前。而發展這種習性,不掉入期待與恐懼陷阱裡,就是開展這種覺性的好的開始。當然,最終我們需要去發展最深奧的覺知,那就是對真諦的覺知,對究竟真理的覺知。
三聯生活週刊:見地有多重要?一個人必須嘗試或建構他自己的見地,這很重要嗎?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論我們是否在尋找,我們都有某種見地,我們都被制約而有見地。舉例說,我們可能被制約的一種見地,認為BMW是個好車,而且整個工業都強迫我們去思考BMW就是個好車。根據這種見地,我們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比如說:想要擁有一輛因而努力去工作賺錢、工作得很辛苦,而且很可能最後終於得到一輛。然後我們就需要去保養它、保護它、保險它,甚至對有些人,這車被刮傷了一點,就會造成很大的痛苦和焦慮,這一切都是根據於BMW是個好車的見地而來的。相同的,我們還有很多不同的見地,舉例說,又瘦又高是現代人美貌的形象,但我聽說在古代的中國,以當時的見地而言,肥胖才是美麗的形象。
有些見地可以維持很久,有些就不行。如果見地是錯的,無可置疑地就會引導我們到痛苦;如果見地是對的,顯然它會帶我們到快樂,或至少不會帶我們去受苦,所以有個正確的見地是絕對必要的。有許多見地提供給我們,像是科學的見地、物理學的見地、生物學的見地、政治家的見地等,佛教的見地只是其中一種而已。我們必須去分析它、檢討它,如果你覺得佛教的見地可以讓我們從短暫與長久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那麼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應用這種見地,那就叫修行與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