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若遭損惱時,當視往昔業所感。
自己的身體如果遭到一些損惱,生一些病或遇到一些違緣之時,應觀想這是往昔自己的惡業力所感。經常聽聞佛法者,對此應該可以做到,比如我現在生活等很苦,這是我的業力所感。在很多經書中,特別是《百業經》、《賢愚經》,釋迦牟尼佛為當時的眾弟子宣講了諸多業果,很多人的病苦、精神上的痛苦等都是自己前世業力感召而來。如果對業因果生起定解,學習佛法則很容易成就。
居住安閒幽靜處,猶如野獸蔽自屍。
修行者應該居住非常安閒幽雅寂靜的地方,這是以前高僧大德們所保持的優良傳統。不論是漢地的還是藏地的高僧大德祖師們,其成就地都是寂靜的山林。修行人應如同野獸隱蔽自己的身形,有一種野獸善於隱蔽自己,尤其接近死亡時牠會到其他野獸都見不到的地方。同樣修行者遠離喧雜的人群,放棄紅塵中的聲色享受,到寂靜的山林中,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樣,不受親戚眷屬的纏擾,不生其他雜念,心很平靜地修持正法。
如果我們聽聞到不悅意的逆耳之語,如對自己的諷刺、挖苦、咒駡等,這時自心不應生起嗔恨,應該將這類語言觀成空谷之回音,顯而無自性。聽到語言時,悅耳之言內心歡喜,逆耳之言心裡受到刺傷並生起嗔恨,這是一般的規律。但從本體上觀察,語言亦是顯而無自性,對自身起不到什麼損害,所以應該將一切語言觀為空谷之聲。尤其上師指責我的過失時,內心應生起歡喜心。有些上師用忿怒威猛之相對你進行調伏,對你的心相續有很大助益。如以前依科金剛上師,經常宣說弟子的過失,罵自己的弟子。法王如意寶對他評價說,如果凡夫人這樣罵人,肯定會有很多人對他生嗔恨心。但依科上師說了弟子諸多過失,對每個弟子的心都沒有刺傷,這肯定是諸佛菩薩的一種加持。
出自《菩薩寶鬘論略記》
阿底峽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