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來到世間之後,說了以前未曾說過的教法,未曾說過的哲學道理,當然之前有人針對這些內涵作辨別,但沒有辦法真正決定、肯定的說出這個見解的。佛所說的教理裡面,最主要的未曾說過的見解就是「無我」的見解。以前印度的這些哲學家,在佛還沒有誕生這世間之前,他們針對「我」作觀察,「我」到底是在那裡?「我」的本質是什麼?等等。他們異口同聲的說身心分開之後,有個很堅硬、獨立自主的「我」,這是外道那時候印度的婆羅門們,最主要的主張。
佛來到世間後,說這個「我」是不存在的,於是說了「無我」的見解。因為導師釋迦牟尼佛,認為內心無法調伏的根本是來自我執,是我執使內心無法獲得調伏的。也就是說我執越強烈,會帶來更多的我慢、嫉妒心,還有貪心以及瞋心等。於是說了之前沒有任何哲學或思想家,所說的「無我」見解,因為之前他們都不這樣說。
為了能夠斷除貪心、瞋心,使內心獲得調伏,而非常決定、肯定的說了「無我」的見解,這是佛的思想裡面唯一不共的特徵。所以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真正的說了「無我」的見解,或者哲學的這種思想,也唯有佛才說了「無我」的內涵。
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我」的內涵,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我們並沒有否定「我」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我」有離苦得樂的想法,「我」有我的作用,所以「我」是名言上有的,它是存在的。因為有了「我」,「我」會想要快樂,或是「我」不想要痛苦等等,所以並沒有否定這個「我」。那現在所說的「無我」的意思是什麼呢?
當然「無我」的內涵有好多種。好比外道所說的身心完全分開的「我」,這種「我」是沒有的。或者「我」並非在身心以外,可是「我」在身心之內,會覺得「我」控制了身心,這種控制者的身心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雖然身心好像可以找到的感覺,就像手,指那個地方,這都是身蘊,如同這種的尋找方式去找「我」,這個「我」在身心裡面嗎?又找不到了。所以這種「我」,這些的「我」是不存在的。
既然「我」是存在的,但是又不是以這種方式而存在,那「我」到底是怎麼樣存在的呢?於是就說了「亦由身心安立而有的,緣身心取有的」而產生緣取的概念。首先先有「緣取」的緣故,而說了「緣起」。也就是說,這些都是依賴著因緣、依賴著他緣,而取名為有的;所以並非是自主、自在而有的,是依賴他緣而有的。因此佛說了緣起見的見解思想,這是因為緣取的關係,而說了緣起的。以緣起的見解上來說,可分為因果緣起,或者是支體、支分互相依賴緣起的,有許多緣起的內涵。
總言之,佛先說了「無我」,之後說了「緣取」,取名為有的取,之後產生了「緣起」的。由這個思想的過程上可以了解到,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因緣法,它都是由因緣而產生的,並不是無因而有,也不是由異類因而有的,也不是由常因而有的。
因此佛陀已經否定了,不是由創世主創造一切的,因為不是由常因而有。也不是由異類因而有,好比數論派他們所說的共主相的關係,共主相變出這世間、變出這一切,也不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這些都是由個別、由自己的因緣,因緣聚合之後而產生的,由這種見解而說緣起的道理。
---- 菩提道次第略論(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