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個別不如法的行為,能否代表整個藏傳佛教?

目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蒐集或假造這方面的資料,在一些書籍和網路上大肆散播,以期達到摧毀藏傳佛教的目的。還有一些不了解密宗或對密宗有看法的人,也試圖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中傷、攻擊藏傳佛教。我認為,這種作法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尤其,在當今複雜的社會環境裡,出現個別不如法的行為,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個別的行為能否代表其所屬的團體?利用個人的錯誤詆毀其所屬的宗教,合理嗎?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不僅藏傳佛教,哪怕在漢傳佛教或其他社會上的團體中,其成員也是好壞參半,我們能不能因為某個和尚的做法不對,就認定漢傳佛教不正確呢?顯然不成立。人的行為不端,只能代表個人的問題,並不是教派的問題,更不是佛教的問題。
--- 堪欽慈誠羅珠

否定、辯論、爭論這種方式是需要的,通過辯論和爭論,藏傳佛教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求同存異的觀念如同過濾一般,能使教證、理證,教義、修法逐步趨於完善。假如沒有異議,思想會停滯不前,猶如一灘死水,毫無生機。正因為有了這些辯論,才使得藏傳佛教能將佛陀的密意展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
我們都知道,從阿底峽尊者時代、薩迦班智達時代、宗喀巴大師時代,到後來的米滂仁波切時代,從他們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思想越來越發展、越來越完整。所謂的發展,不是他們創新了佛所沒有發現的新事物,而是通過佛經,通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論典,將隱微的精華挖掘出來,積累了大量解釋佛經的經驗,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教理。
我們不能將教派之爭,曲解為世俗間的爭名奪利,它純粹是一種佛教在教義上的發展方式。除了一些細節上的爭論,各大教派之間是互不相違、圓融一體的。

--- 堪欽慈誠羅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