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認真是覺,執著是迷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程序、有次第的。我們學佛修行了,為什麼沒有多少進步,沒有多少改變,沒有多少成就呢?就是因為沒有按次第、按程序學修。三主要道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三個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要仔細觀察自相續,有沒有出離心?若是沒有,先修出離心,接下來修菩提心,然後再修般若空性智慧。若是沒有出離心,就去修菩提心,不可能有成就;若是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就去修般若空性智慧,也不可能有結果。
我們現在做世間的事情也是這樣,前一件事還沒做好,就做另一件事。"我這個單位不行,我想換一個。""我現在沒有工作,沒有什麼可做了。"怎麼會沒有什麼可做呢?我們講了緣、了債,講的就是 無論大事小事,家裡家外的事都要做,而且要用心做 。
佛講,一精通一切精通。同樣道理,成就一個的當下,就成就了一切。每一件事,包括出門、進門,都包含了一切。若是你能夠用心地出門、進門,你就解脫了。但是我們現在不是這個狀態,而是做什麼事都沒有用心,沒有認真,都是糊裡糊塗。我們是迷而不覺,還意識不到,反而覺得自己很認真。
認真和執著不一樣。 執著是一種迷,認真是一種覺 ;執著是一種束縛,認真是一種解脫。但很多人都分不清楚。現在很多教授、老師都給孩子們講"要執著,學習要執著,做事要執著。"他們認為認真就是執著。錯了!這是兩回事。我們經常說"真空妙有"。要認真,這是妙有;不執著,這是真空。
若是 能認真地做事,就是解脫,就是成就。 做任何事情,都能夠覺而不迷地做,定而不散地做,靜而不亂地做,正而不邪地做,這叫認真。認真的當下就是成就,成就的當下就是解脫。
----------------------------------------------
2012年宗薩欽哲仁波切對國內學生的最新開示錄音 - 堅華嘉措的日誌 - 網易博客
http://xd-3.blog.163.com/blog/static/66436748201241289570/
9、學生問:在我們生病非常痛苦時,如何保持快樂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第一種方法:願眾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轉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需要受苦。第二種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須經歷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為我過去的業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惡業都到這個病痛上來,這樣才能縮短我的輪迴,了結我的惡業。第三種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顯現,都是虛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這些痛苦,是因為我對它們的空性瞭解不夠深入,我的瞭解只是在理論上。
8、學生問:我最近正在讀 Walpola Rahula 寫的《佛陀的教導》(What the Buddha taught)。裡面第一章第2頁中提到:「佛說,在他的教法中,沒有秘密的教法,導師拳頭裡沒有藏著任何東西。也就是說,他毫無隱藏。」
仁波切答:因為Rahula不是一位密宗上師,所以很顯然地他會這麼說。他的解釋是根據聲聞乘的傳統。
5、學生問:《普賢上師言教》中皈依的那一章中說皈依之後有一條戒律是不能與持外道的人為伍,這與真正的菩薩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眾生的慈悲心是不是相矛盾?
仁波切答:不是,意思是指不要與具有錯誤見地的人為伍,以免他們給你一些錯誤見地的影響。
13、學生問:認真和執著的區別?
仁波切答:這兩者很接近,執著比較粗重,而認真比較細微。兩者都必須放下。
14、學生問:怎樣才能像對治粗的情緒一樣去對治細的情緒。
仁波切答:粗重的情緒可以用思惟來對治,但是對於細微的情緒,需要清淨或純粹的禪修,特別是內觀(毗婆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