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金剛乘強調證量,並認為密乘要比大、小乘殊勝。但菩薩道以救度眾生為已任,而金剛乘行者卻強調即身成佛,是以在未證果前,需要生生世世不斷地全心投入修行,那麼在救度眾生上,是否不如大乘來得直接有力?
答: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以菩提心而言,一般所謂大乘與金剛乘並無不同。密宗之修行,無論稱為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或任何次第,其目的乃在幫助一切眾生,這個目標在任何時候都不改變,這在大乘和金剛乘而言並無差異。
問:那麼在救度眾生的實際行動上,是否會比一般大乘為少?
答:不會。我認為比大乘更多。
因為在大乘中,有很多戒律必須遵守。但金剛乘的修行道路卻更寬廣,沒有任何地方不能修行或利益眾生的;雖然說金剛乘本身也有一定的規律要遵守。
舉例而言,大乘不太重視利用忿怒的方法來幫助眾生。可是這在金剛乘中並不排斥,只要對眾生有幫助,任何方法都可以加以利用。因為有某些眾生,是沒有辦法用慈悲或是微笑的方式去救度;這裡的慈悲是指一般我們認為一定要採取微笑方式的慈悲。舉例來說,如果現在有一條牛,它就站在懸崖邊,你是沒有辦法走過去告訴它說,“唉啊!你往後走吧!不然馬上就掉下去了。好危險!”因為它根本就聽不懂你的警告。如果你仍想救這條牛的話,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拿鞭子把它打走,儘管救牛的動機是慈悲。所以對煩惱、愚癡的眾生,只有用忿怒的方法降伏他們;在金剛乘中,可以看到很多忿怒相的佛像。這樣也很好,因為實際上這個時代忿怒的眾生是要比平和的眾生多得多。
還有一些增益的修行,例如修財神,可以帶來財富,然後從這也可得到成就,像這樣的修行方法,大乘中也不太重視。一般說來大乘是要拋棄、遠離財富的,但是佛經中卻有如下的說法:假使一位比丘沒有任何貪欲的話,那麼是可以拿取如須彌山那樣大的金子。
為什麼金剛乘的行者,並不排斥這種增益法--即讓自己更富裕的方式,來助人成佛?因為一方面,這些財富可以幫助很多眾生;另一方面,有的眾生原來對財富就有很深的執著,如果要這些眾生不執著並放棄各種財富而好好修行,這恐怕很困難!假使非要這些眾生放棄財富修行,他們不但沒辦法接受佛法,更有可能進一步排斥佛法。那麼,如何救度這類眾生?
這在小乘而言,除了放棄,或不斷說服他們應該拋棄慾望,是沒有其他辦法的。但金剛乘因為有很多不同的修行方法,所以它可以讓這些眾生不要拋棄對財富的慾望,卻強調應該利用這種執著,轉變成修行的力量。金剛乘便是以這種方法來幫助某些眾生。
所謂化身佛是眾生心識的投射
問:如果成佛以後,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救度眾生,為什麼很多的大菩薩卻不願成佛呢?
答:不!他們並不是因為有意保留疑惑、煩惱以致不能成就。佛因智慧故,不住輪迴;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菩薩並非有意要留下一些煩惱不去除而輪迴;菩薩之所以輪迴,是要以救度眾生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清除最後的那些煩惱。
問:以業力而言,化身佛根本沒有任何因緣可以使他進入六道,那麼如果要來救度眾生,是否要先經過染污?
答:不是這樣的。佛的化身,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如同耶穌生在世界上是由外界來的。 所謂佛的化身,事實上是因眾生的善業所感生。因此,只要這個世界上的一些眾生虔誠又有信心,那化身佛自然就會顯現;如果眾生貪、嗔、癡等各種煩惱熾盛,那就會看到各式各樣惡形惡狀的人,事實上他們也都是化身。
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見地存在,但對佛教徒而言,重要的並不是談論何種見地,而是談論見地的是什麼人。談到化身佛,重點不在化身,而是在那些對佛有信心、虔誠的人。我們已經染污的心靈,認為佛來了,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來了。照小乘的說法,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叫悉達多太子時,是住在資糧位;但依照大乘的看法,釋尊其實早就成佛了,只是為了要示現給眾生看,所以再來娑婆世界,這是為了要幫助眾生。
照密宗來看,甚至根本就沒有什麼釋迦牟尼佛來了,或什麼是釋迦牟尼佛。這完全是我們心的投射,由於把對他的崇敬、信心投射出去,所以我們便看到或認為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來了,這完全是心識的投射。
問:依此而言,所謂化身佛,是我們自己心識投射出來的;那麼為什麼有些轉世的喇嘛,被稱為是某某菩薩或是什麼佛乘願再來?
答:那就是因為眾生對他們有這樣的信心。所以說,假如你真的認為嘉華仁波切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就真的是觀世音菩薩--那是指對你而言。不要說是嘉華仁波切,就像是我自己,雖然充滿各種染污,可是如果一個人對我深具信心,認為我是文殊菩薩或觀世音菩薩,則對這個人來說,我就可以是文殊菩薩,就可以加持這個人,使他成佛。
可是如果有人認為我是假的文殊菩薩轉世,是一個罪惡的人,對於抱持這種想法的人而言,我就足以傷害他們了。對佛的堂弟提婆達多來說,佛從來不曾是一個好人;這並不能表示佛是好的,或是壞的,好與壞完全來自於那位看佛的人是採取何種價值觀!
節錄自巴麥欽哲著作--如是我聞--專訪不分教派宗薩欽哲仁波切 - 菩薩清涼月 遊於畢竟空 眾生心水淨 菩提影現中 - Yahoo!奇摩部落格 http://goo.gl/kBQTM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