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初學者如果能專注思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悲心、上師三寶的功德等,如是專注正法不散亂于它處,也是一種禅定

世間的散亂愦鬧是靜慮的大敵,《彌勒請問經》中講述了愦鬧的二十種過失,修行人如果不遠離,則毫無成就的可能性。世間的親戚、眷屬、朋友、世俗事務等等,這一切都是引生散亂之因,也是羁縛修行人的輪回鐵索。修行人必須象噶當派格西所言傳身教的那樣,遠離世間,依止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溝壑而修行。舍棄世間的牽纏羁縛,到達寂靜處後,便可利用有利的環境調馴自心,斷絕諸如保護親友、降伏怨敵、希求名利等種種世俗思慮。這些隨順輪回世間的貪嗔分別念,如果不斷棄,自心就無法安住于禅定。舍世、調心這兩步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學集論》中說:"若除外境擾,心寂不動搖。"斷除外境的擾亂,內心保持寂靜不動搖,則禅定必然現前;達摩祖師也說過:"心如牆壁,外緣斷盡,內心無喘,可以入道。"斷盡外緣則身口無散亂,斷盡貪嗔妄念則內心無波動,如此方可進入真正的修心。作爲初學者,如果不離開世俗紅塵,自心不可能得到清淨,在《大乘教言論》中說:"初學者如果不依于寂靜之境,內心不可能得到寂靜,必將由分別念牽轉于輪回。所以爲了自心寂靜,應依止寂靜之處。"

  在外境上離開世間的散亂,做到這一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就象我們在座諸位,都做到了遠離家鄉、城鎮,而且大多數人一直住在這裏,數年足不出山溝。但是,到了寂靜處,要進一步在內斷除分別念,遠離內心散亂而安住于寂靜清涼的正法,做到這點有一定難度,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有些人雖然在外境上斷除了散亂,但內心的散亂並未止息,整天妄念紛飛,不能保持正知正念,這種狀態下,禅定也不可能現前。當然,此處所說的禅定,並非世間那種全然無念的禅定,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過:禅定並非全然不思維,不起念的狀態,初學者如果能專注思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悲心、上師三寶的功德等,如是專注正法不散亂于它處,也是一種禅定

----索達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