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佛陀說過的一段話

月稱菩薩常常引用《父子相遇經》裡佛陀說過的一段話:「世人所說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說這些是存在的;世人所說不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說這些是不存在的。」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阿秋喇嘛開示

很多人因為自以為不去執著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回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勢。不重視回向,會導致大量功德轉化為人天福報,為將來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礙。

佛陀以其遍知的智慧而向我們證明並指出--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可悲的是眾生們出於對兒女(即我們)的疼愛而造下種種惡業而輾轉於輪迴之中;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然對於眾生由我們而生的痛苦視而不見;最可悲的是,甚至在成佛這件事情上,修行者還要在自己與眾生之間,分一個孰先孰後!

漢族佛教徒在飲食上多數食素,這是非常具備慈悲心的。一切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你又如何忍心去吞嚥因為疼愛我們而造業受苦的父母的肉呢?

一個人能夠在現世中遇到一位證得究竟智慧的上師,依止他,經由他的指導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並通過親近上師身語意而湧現對實修實證的渴慕,進而全身心的擯棄今生,把自己投入到實證的行為中去,才是真正的暇滿難得之人生。

修行者會逐漸生起三種障礙解脫的過失:首先,會將所學習到的知識當做自己譴責他人的資本,反而將信仰用來增加了自己伺察他人過失的習氣;其次,由於經常觀照到他人的不好而滋養對於自我的驕傲我慢;然後,又由於修行者內心充滿對於自我的執著而越修行越難以與法相應,並滋生許多煩惱與貪嗔痴了。修行的目的,即修好自己的內心並引發正確的行為以致於解脫。而當你流於越修越煩惱的弊端時,就要切切警醒自己是否遠離或尚未生起真正的慈悲心,並且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又為何不能解脫了。

曾經有多少世間的國王與偉人,在活著時建立了自以為不朽的功勛與聲名,現如今他們與他們的受用權勢卻逝如塵埃了,了無痕跡。苦心建設於今生的種種世間追求後,可想而知短短幾十年後,你能得到什麼,又能留下什麼,並且失去了什麼。所以當你看到世間尊主們虛擲人生於滾滾紅塵的前車之履後,要放下對世間的追逐與執著,以為後鑑啊!

眾生的生命如此無常,賢聖的存在與消失亦同樣無常。曾經有多少師佛和不可思議的智者已獲四大自在,神通變異的能力。在天空如同鳥兒一般自由飛翔,在水中猶如魚兒往來悠遊。即便當初他們曾將世界自在地盡握掌中,現在能留給世人的,仍然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因此當你體會到上師在輪迴中所顯現的無常本性後,要放下對世法的追逐與執著,並以實修實證的行為好好珍惜與明師相遇的每個剎那啊!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絕不會只追求生命中好的層面而拒絕不好的層面。當你在相續中不斷修習自己的一切好供養眾生,眾生的一切壞願自己代受的自他相換時,將會淨除自己無始劫來無量的業力障礙。這樣做的話,即便此生不能究竟解脫,來生也會成為一個有智慧並具備救度眾生能力的人。一切好與不好都將成為自己對眾生產生更大更強烈的慈悲的泉源,而慈悲心會自然消除你對於自我的執著,這樣,你距離得見清淨本性的機會,還會遠嗎?

由六道所構成的芸芸眾生,有誰能夠避免生、老、病、死的規律?有誰可以遠離求而不得,怨憎相會,與愛別離的痛苦?又有誰可以遭受到這一切後,仍然覺得生命不是危脆和難以決定的?故當你觀察到一切眾生的壽命無常後,要放下對世法的追逐與執著,它對我們毫無意義啊!

一個充滿慈悲的人,勢必會破除自己對一切好與壞,是與非的概念心的執著。因為當你遭遇到逆境與不幸時,出於慈悲你會欣然利用這種痛苦而發願說我今受此苦,眾生不復受,並以代受眾生的痛苦而為美事。

須彌山與鐵圍山等所構成的外器世界,在形成與堅固後,勢必也會銷毀與滅亡,它們雖謂是世間最為牢固的東西,卻仍然不能避免無常的規律。而當你看到宇宙萬物也會毀滅的事實與本性後,要放下對世法的追逐與執著,它對我們毫無意義啊!

人總是在為追求快樂而努力生存,而你可否認真思惟過自己所追求的任何一件大或小的事物能否恆久不變,永遠把握?所以痛苦多來自於自己不曾仔細觀察並思惟一切事物的無常本性。由於無常的諸多變化,苦便產生,更產生了由苦所生的更多痛苦。

一個真正追求解脫的人,若欲不忘失動機而又能精進修行,並從現世中獲取利益,則頃刻不要忘失出離心的要義:輪迴的苦、空、無常。

其實外在的輪迴是內在煩惱的顯現。故而出離輪迴的意思是說,出離於我們對於妄想的執著。執著產生了無常和苦,這就是你需要去得見清淨本性的原因!而擯棄今生的實際做為,就是建立一個明智正確的緣起。那麼就從破除修行者最大的妄念執著--區分宗派、師門、黨類的概念開始,創立自己粉碎一切分別執著,具足大出離的因緣。

死亡並非像你臆想的那樣緩慢而充滿規律,它所出現的方式,因緣及時間永遠是無法確定的。由於死期的不定,你又怎能保證明年、明天或下一時刻自己不是在惡道中輾轉呻吟?所以死亡不會等待誰浪費了大量時間,還能輕鬆充分地做好迎接它的準備後,姍姍來遲,故當你看到死亡的迅猛與怖畏後,要放下對世間的追逐與執著,努力修行以圖改變命運啊!

畢生應當追求的,是與自己上師內在的相應。因為他已自在地安住於清淨的本性之中,通過你生起的無限信心及感知恩德,相續的證悟便會生起。而弟子的根器,實際上是無所謂上下的。所謂善根者,無外乎指那些具足信心,並精進實修的人。故而你們一定要放下對於今生的貪著與眷戀。因為無法棄捨世法的話,就不能精進安住,修行及解脫了。

至尊根本上師阿秋喇嘛開示中的語錄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六度總修

廣欽老和尚曾開示:
「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六度總修」。

做得要死,就是很賣命做事,這表示「布施」;
就是拼了最後一口氣也在所不惜,這要非常「精進」;
結果又被人嫌, 這就是修「忍辱」;
人家開口嫌,我們心沒有動、難過,這是修「禪定」;
沒有動心、動口對他回嘴,這是「持戒」;
如果想得開,將那口氣壓下來,這表示「智慧」。
這就是六度總修!

廣欽老和尚:
「對錯、好壞嘴不要亂說,肚裡明白就好。」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
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
嘴裡不要亂說,肚子裡明白就好。
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
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
也不起厭嫌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
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
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

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
能夠沖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
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
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
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初學者如果能專注思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悲心、上師三寶的功德等,如是專注正法不散亂于它處,也是一種禅定

世間的散亂愦鬧是靜慮的大敵,《彌勒請問經》中講述了愦鬧的二十種過失,修行人如果不遠離,則毫無成就的可能性。世間的親戚、眷屬、朋友、世俗事務等等,這一切都是引生散亂之因,也是羁縛修行人的輪回鐵索。修行人必須象噶當派格西所言傳身教的那樣,遠離世間,依止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溝壑而修行。舍棄世間的牽纏羁縛,到達寂靜處後,便可利用有利的環境調馴自心,斷絕諸如保護親友、降伏怨敵、希求名利等種種世俗思慮。這些隨順輪回世間的貪嗔分別念,如果不斷棄,自心就無法安住于禅定。舍世、調心這兩步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學集論》中說:"若除外境擾,心寂不動搖。"斷除外境的擾亂,內心保持寂靜不動搖,則禅定必然現前;達摩祖師也說過:"心如牆壁,外緣斷盡,內心無喘,可以入道。"斷盡外緣則身口無散亂,斷盡貪嗔妄念則內心無波動,如此方可進入真正的修心。作爲初學者,如果不離開世俗紅塵,自心不可能得到清淨,在《大乘教言論》中說:"初學者如果不依于寂靜之境,內心不可能得到寂靜,必將由分別念牽轉于輪回。所以爲了自心寂靜,應依止寂靜之處。"

  在外境上離開世間的散亂,做到這一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就象我們在座諸位,都做到了遠離家鄉、城鎮,而且大多數人一直住在這裏,數年足不出山溝。但是,到了寂靜處,要進一步在內斷除分別念,遠離內心散亂而安住于寂靜清涼的正法,做到這點有一定難度,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有些人雖然在外境上斷除了散亂,但內心的散亂並未止息,整天妄念紛飛,不能保持正知正念,這種狀態下,禅定也不可能現前。當然,此處所說的禅定,並非世間那種全然無念的禅定,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說過:禅定並非全然不思維,不起念的狀態,初學者如果能專注思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悲心、上師三寶的功德等,如是專注正法不散亂于它處,也是一種禅定

----索達吉堪布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修心之人,不應對他人起嗔怒之心,應降服自己的執著

張掖(在甘肅)人道進想從他受菩薩戒,他只說一句:「先懺悔過錯。」道進便退而竭誠懺悔七天七夜,第八天又去,曇無懺一見大怒。道進便進一步思惟:這是我業障未消啊。於是刻苦用功三年,邊修禪定邊行懺悔。

談到轉為道用的法要時,法王提到,當遇到外情器世間所帶來的侵擾時,需了解,這是自己罪業所造成的結果。懂得修心的人應將此違緣,挫折加以轉化。是故,修心之人,不應對他人起嗔怒之心,應降服自己的執著。-----札西炯康祖法王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藏密——不容置疑的純正佛法

藏密--不容置疑的純正佛法_藏密問答錄 索達吉堪布著 - http://goo.gl/URwkJ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福報可以帶來智慧,智慧也可以帶來福報

真正很聰明的人就明白這個機會確實是很難得的。沒有上輩子的緣份,我們這輩子是沒有辦法遇到三寶和殊勝的大圓滿的法門。但我們牽涉的因緣是很復雜的,比如說,大家可能上輩子在一起做過善事,種下這個因,這個緣份使我們這輩子來皈依三寶和上師,作佛門弟子,這確實是前世的福報帶來的。所以,大家都要認真聽開示,依開示修行。

修行是很重要的,自己無始以來的一切業障都可以通過修行來消除。所有六道輪回的眾生都要受痛苦。六道輪回中,下地獄最痛苦,其次是餓鬼,再次是畜牲,第四是人。

我們沒皈依之前,誦經念咒是有很大功德的,但還不是真正解脫的種子,都是輪回的功德。你看現在世界上,有的人不知道學佛,也不懂因果,但他很快樂、很有錢、做大官,這些都是他們沒有皈依、沒有發菩提心時做功德的果,這些功德都落在輪回中了。大家都很羨慕這樣的生活,但你也要清楚,他也是要死去的,輪回中是要受苦的。沒有皈依,沒有發菩提心,雖然做了很多功德,很有善心,很快樂,但這個果還是落在輪回中,沒辦法解脫,沒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皈依後,我們做善事和修行,就變成脫離輪回的功德,所有的功德就成了解脫的種子,都是解脫的方法,也可以說是消除自己所有煩惱和貪嗔痴的方法

三、智慧和福報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們都是在家修行,有世間的工作去做。大家都要清楚,我們做生意和事業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福報和智慧,最需要的是福報,智慧是可由福報帶來的。所有的事業都需要福報,如果沒有福報,你也得不到快樂。要得到福報,就要去做善事、放生、好好修行,就自然而然地增加福報。有福報做事情會很順,沒有福報要什麼都得不到。

我們在事業上最需要的是福報,福報可以帶來智慧。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智慧,智慧也可以帶來福報

要增加自己的福報和智慧,就應好好地修行,好好地看經書,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

特別是我們這個人身非常難得的,暇滿人身更為難得。不管你有官還有錢,同樣都要受苦。官越大,錢越多,煩惱就越多。所有的人都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我們做工作都是為了吃飯穿衣來生存。我們應十分珍惜難得的人身,不能單純為工作而工作,腦子裡沒想到因果與佛法。如果你認為這一輩子你所做的事,都是為了所有的眾生,那你就是很聰明的人。不然,你所得到的這個人身,智慧是很一般的。六道輪回中的一切眾生,最笨的是畜牲,海裡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都在畜牲道中。盡管它們很笨,如果餓了會找東西吃,冷了會找暖和的地方休息,熱了也會找涼快的地方住。如果人的生活只是為了吃和穿,那就跟動物沒有區別了。我們這個人身是前世的福報帶來的,畜牲道完全比不上人道的。有這樣一個道理,如果福報使你得到人身的話,你一定要了解佛法和因果,學佛皈依。作為一個學佛修行三寶的弟子,不能不懂皈依的意思,學佛的目的,佛法的意思。

----------根讓仁波切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密乘戒 (達真堪布)

《善者戒行·密乘戒》

守戒、持戒都特別重要,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有智慧才不起煩惱,沒有煩惱才沒有痛苦。我們在別解脫戒裡講了居士五戒,真正受持了這些戒,才可以受菩薩戒。菩薩戒有兩個要點,一是斷除對眾生的損害和損害之因,二是修持對眾生的饒益和饒益之因。所有的菩薩戒,所有的菩薩學處,都包含在這兩條戒裡。我執我愛和自私自利是傷害眾生的根源,由此而生的行為都要斷除;慈悲心和菩提心是饒益眾生的根源,由此而生的行為都要修持。

修持密法的人還要受持密乘戒。密宗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分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密法有藏傳的、東傳的和南傳的,密乘戒也有共同與不共同的,但是十四條根本戒是密乘的共同戒,修密法的人都要受持。密乘戒還有很多支分戒,這次主要講的是十四條根本戒。

1、诋毀上師。與其他的學問不同,修持佛法必須要通過上師的竅訣才能開智慧,才能領悟,才能證得。

顯宗裡也講依止善知識。阿難尊者曾對佛陀說,我才知道在修行的過程中,大部分成就都要依靠善知識。然而佛說,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成就都要依靠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和攝受,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密宗裡更是強調依止上師。佛經裡講,一切賢劫千佛都是通過上師的竅訣而成佛的,沒有上師之前沒有佛。

密宗裡有六種上師:一是引你進入佛門的上師,也可以說是皈依上師;二是領你忏悔業障的上師;三是一般的結緣上師;四是給你傳授密宗經典續部的上師;五是給你傳授竅訣的上師;六是給你灌頂的上師。對這些上師都不能有不恭敬的行為,更不能誹謗。

犯這條戒的根本戒也有一定的要求。犯根本戒的對境是三恩上師--給你灌頂,給你傳承,給你竅訣的上師,叫具足三恩的上師。三恩上師可以是幾位,也可以是一位。對三恩上師誹謗诋毀,從世間法的角度,說上師人品不好、沒有學問等等,從佛法的角度,說上師戒律不清淨、沒有智慧、沒有禅定等等,都是誹謗。當面說、背後說都一樣。另外,違背上師的教言,對上師有嗔恨心,有邪見,這些也犯根本戒。

佛都是一體的,修一尊佛等於修一切佛;上師都是一體的,依止一位上師等於依止所有的上師。半信半疑地依止上師,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每個上師都有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不會完全一樣。修本尊、依止上師要看緣分,修法要看根基。你看看自己的緣分、根基在哪裡?釋迦牟尼佛當時傳法的時候,傳的是相應法,相應的法才能度化眾生。再殊勝的法,與你的心不相應也無法使你解脫。

修法要選擇一個相應的法,依止上師要選擇一位有緣分的上師。你喜歡的,不一定是有緣分的。有緣分是指他能給你一條解脫的路,並且你隨時能親近他,隨時能與他溝通。你的上師功德再大,德性再高,如果你親近不了他,無法修持他的意行,這樣的依止對你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如果他們這些功德能直接使你成就,那依止佛菩薩就行了,佛的功德是最最圓滿的,菩薩的慈悲是最深廣的,就沒有必要依止上師了。

佛法廣大奧妙,如果沒有上師的指點和竅訣,你再聰明、再精進也不可能領悟。如果你依止上師了,但是見次面都困難,這樣的依止也沒有什麼意義。要在上師的引導下聞思修。在彼此了解的情況下,你有什麼問題,他都能給你解決。你需要灌頂的時候,他知道該給你灌頂了;你需要傳承的時候,他知道該給你傳承了;你需要竅訣的時候,他知道該給你竅訣了,然後給你竅訣讓你證悟。他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向解脫。這樣的依止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上師才是你真正的上師。

現在都是糊裡糊塗地依止上師,先依止、後觀察,然後就發生了很多到處誹謗上師的事情。這樣就犯根本戒了!犯根本戒就要下金剛地獄!密宗裡講的金剛地獄比顯宗裡講的無間地獄還慘烈。為什麼叫金剛地獄?幾乎不能出來。

依止上師的過程中,要一心一意地依教奉行。如果依止上師以後卻違背上師的教言,會有很嚴重的罪過,會犯根本戒。所以依止上師以後,任何時候都不能誹謗上師,甚至你明明知道他有缺點、有過失也不可以說,因為你已經依止他了。如果不依止上師,雖然談不上受戒、犯戒,但是你誹謗這些大德、成就者,罪過也是一樣的。

2、違背佛的教言。我們學佛人,尤其是學密法的人,不能違反佛的教言,但是犯根本戒也有一定的條件。第一,違背的教言必須是三戒以內的,也就是違背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的內容。第二,你明明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犯別解脫戒、菩薩戒或密乘戒的。第三,以輕視的態度做違背佛教言的事,並且對別人說了,別人也聽見了、聽懂了。滿足了這三個條件,就犯根本戒了。比如說你明明知道喝酒是犯戒的,卻以輕視的態度說,"喝酒有那麼大的罪過嗎?"這樣就犯根本戒了。再比如說,犯戒了有罪過,要下地獄的,但是你心裡有點不相信,不以為然地說,"犯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下地獄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這也是犯根本戒。如果違背了佛的教言,卻不具備以上這三個條件,也有罪過,但是不犯根本戒。

3、仇恨金剛兄弟。不管是顯宗還是密宗,所有的佛弟子都是我們的道友,不應該相互仇恨、誹謗或傷害。金剛兄弟(金剛道友)分三種,有遠的--所有的佛教徒,有近的--修持密法的道友,有最親近的--在一個壇城中,一個上師門下接受灌頂、戒律和竅訣的道友。如果對境是最親近的金剛兄弟,跟他們發生矛盾,怨恨他們以致於打罵、誹謗,就犯根本戒了。如果僅僅是怨恨,但是沒有打罵、誹謗,也不犯根本戒。

上師是父親,壇城是母親,金剛兄弟之間是生生世世的緣分,生生世世的兄弟姐妹,成佛以後還要在一起,所以一定要搞好關系,不能有矛盾,不能有怨恨,更不能傷害、誹謗。我們很多人畢竟還是凡夫,天天在一起難免會發生矛盾,但是立即要統統地忏悔,心裡不能留痕跡。如果心裡繼續留有痕跡就會犯根本戒,要下金剛地獄。如果金剛兄弟之間都是相互尊重、照顧、幫助,這樣成就也快;如果發生矛盾了,障礙也會特別大,這是生生世世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注意。

4、捨棄慈心。對某一個眾生或對所有眾生捨棄慈心都包括在內。我們在菩薩戒中講過,對某一個眾生或者所有眾生發願,"我能利益他的時候我也不利益他,能救度他的時候我也不救度他,願所有的快樂、利益都離開他,所有的痛苦、惱損都降臨到他身上。"心裡有這樣想法的時候就會犯菩薩戒,也會犯密乘戒。有時候我們會對不喜歡的人產生這樣的想法,所以這條戒也很容易犯。

5、捨棄菩提心。這裡講的菩提心不是勝義菩提心,而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心裡所發的願。本來發過菩提心了,要為眾生成佛,後來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和磨難,轉而生起後悔心,"度眾生太難了,我實在是做不到,還是修小乘,為自己修解脫吧。"像這樣捨棄過去所發的菩提心,就犯根本戒了。

6、誹謗正法。密宗(自宗)、顯宗(他宗)所有的正法都包括在內,只要誹謗了,就犯這條戒。佛法特別廣大奧妙,你既然不能完全理解,就不要隨便評論,修好自己的就行了。"這是正法、那是邪法……"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你也無法分辨,如果輕易說長道短,很容易犯戒。犯戒了就有嚴重的後果,這些後果都要由自己承擔,誰也不能代替你,所以不要輕易說這些話。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脫離痛苦的方法,人的根基不同,所以得到的方法不同。真正的善知識們都有各自的善巧方便,他們那樣講有他們的理由,有他們的方便;我這樣講有我的理由,有我的方便。所以看自己的緣分在哪,選擇好一個具德的善知識跟他學就行了。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一個是坐飛機,一個是坐火車,你自己看,有條件坐飛機就坐飛機,沒有條件坐飛機就坐火車,雖然速度有快慢之分,但最終都是同一個目的地。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傳了很多很多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一種形容,實際上就是無數。這些法一部分傳到天上去了,一部分傳到龍宮裡了,一部分散布在人間的各個地方。各種譯本的《大藏經》有漢傳的、藏傳的、南傳的,不完全一樣,這個《大藏經》裡沒有的經,也許那個《大藏經》裡有。為什麼會這樣?譯師們到印度翻譯經典的時候,那些經典也不是在一起的,都是到各個地方找,有的找到了,有的沒有找到,有的當時沒找到,有的後來找到了,這樣的情況特別多。"這部經漢傳的《大藏經》裡沒有,所以這不是佛經!"不能這麼說,不一定。

為什麼要依止上師?他會給你傳承,給你安排,你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就行了,他已經把飯菜給你做好,你直接吃就行了;他給你指出的路,你依教奉行就可以了。"我自己研究,我自己學。"你連一般的學問都研究不透,佛法跟其他學問不一樣,你能研究透嗎?

我們現在講的這些法都是善巧方便,每一個上師都以自己的善巧方便度化有緣的眾生。"這個法師講得好,那個法師講得不好;這個對,那個不對。"你也分不清,說這些有用嗎?對你不僅沒有意義,甚至還有障礙的,這些就不要說。你可以觀察,可以選擇,也可以不依止,這是你的自由。依止是為了什麼?為了解脫、為了成佛麼!依止以後就依教奉行,好好地去做,這樣才能解脫,才能成佛。

7、洩露秘密。密宗裡有甚深的見解和殊勝的修法,如果把這些說給不理解密法的人,就犯戒了。但是犯根本戒有一定的條件,對境是過去沒有接觸過密法,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密法的人,他的根基不行。有的人雖然過去沒有接觸過,但是一下子就能理解,也能接受,這樣就沒有關系。如果你明明知道他會生起邪見,還給他傳講密法,尤其是傳密宗的特殊的修法、甚深的見解,並且對方也聽見了、聽懂了,這就犯根本戒了。

但是這裡有一個特殊情況,你給很多人講密宗高深的見解和修法的時候,其中大部分都是有信心的人,只有幾個是沒有接觸過密法,會生起邪見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大家的利益傳授密法,不犯根本戒。

有的人說,"密法不能讓別人看,不能讓別人學!"如果不弘揚密法,怎麼救度眾生呢?為什麼不允許洩露這些?怕他生起邪見,沒有別的原因。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對新出現的法門不能接受。大乘佛法剛出現的時候,很多小乘的阿羅漢都誹謗,後來出現密法的時候也有很多人誹謗,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如果你讓他看、讓他學,對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有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應該對他保密,不要給他傳講密法。如果你知道對他沒有太大的利益,但是也不會有什麼傷害,他不能生起太大的信心,但是也不能生起邪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讓他接觸,逐漸培養他的信心。

8、傷害自身。在這裡傷害自身主要是指傷害身體。佛法裡,尤其是密宗裡講自身清淨,最圓滿的壇城就是自身,最究竟的如來是自心。"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佛無處不在,我們的真心也是無處不在的。

佛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心中;極樂世界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身上。身體是最圓滿的壇城,自身的五蘊是五部佛,八識是八大菩薩,身上所有的脈都是勇士、菩薩,身上所有的氣都是勇母、菩薩母,整個身體上的毛孔都是成千上萬的空行護法。現在我們很多人都迷而不覺,所以不懂這些道理。佛法裡尤其是密宗裡講的這些,都是究竟的真相和真理,所以一定要把這些都弄明白。在沒有弄明白之前,你要相信佛和上師說的話,不能對這些道理有輕視的心態。如果你明明知道佛是這樣講的,但還是以輕視的態度故意去損害自己的身體,"我要苦修",讓自己的身體受累受苦受傷,這就是傷害佛的壇城,傷害淨土,傷害佛身,罪過特別嚴重。

9、懷疑本性清淨法。不管是外器世界還是內情眾生,萬事萬物山河大地一切法當下就是圓滿清淨,本來就是圓滿清淨,尤其是密宗裡特別強調這些道理。我們經常講五種圓滿。住處圓滿: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剎土;本師圓滿:上師就是無量光佛阿彌陀佛;眷屬圓滿:這些道友們、你周圍的人都是蓮花部的尊眾--男女本尊、勇士勇母、空行空行母;法圓滿:大乘法、大圓滿法;時間圓滿:本來常有的相續輪。

你修持過密法,知道密法裡怎麼講,但是心裡還生起懷疑的時候就犯根本戒。如果以前沒有接觸過太多的密法,對密法了解得不深,就不犯根本戒。

10、對應行誅滅法者反施行仁慈。有些人不相信佛法,不恭敬上師三寶。你可以不相信,人的信仰是自由的,佛家也講這是你的自由。但是如果有人不僅不相信、不恭敬,反而要傷害上師三寶,傷害眾生,像這樣惡毒的人,就是犯這條戒的對境。

上師三寶沒有敵人,但是他自成為上師三寶的敵人(把自己擺在上師三寶的敵人的位置上),如果你不降服他,他就會傷害上師三寶,你明明知道有這樣的大惡人,你也有通過降服鬼魔的咒語和儀軌降服他的能力,並且有條件跟他相處,卻不采取方法,不去降服他、不去度化他的時候,就會犯這條戒。

11、以分別心揣度遠離名言的聖法。遠離名言的聖法,就是遠離一切戲論,不可言不可思的大空性,是真正的真相真理。自己不如理如法地修持和依止它,反而通過普通的邏輯,通過一般的因明去理解,結果沒有真正地理解,或者錯誤地理解成顯宗尤其是小乘裡講的"無我",或者中觀自續派裡的"單空",這就是一種誹謗。

不能理解的原因,一是理解的能力差,二是采取的方法有限。他以凡夫的觀念,通過有限的邏輯思惟來理解,根本理解不了。他以為,"哦,原來跟顯宗、跟小乘裡講的無我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人無我。"這種輕視的態度屬於是誹謗。懂得一些理論知識的人愛說這些,容易犯這個戒。

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裡講的這些道理特別深奧,自己學一學、研究研究是不可能理解的,只有通過如法地修行,才能證得。所以不要隨隨便便去評論,隨便亂說這個對,那個不對;這個講得好,那個講得不好;這個書裡寫得如法,那個書裡寫得不如法,我們現在很難分辨出來,所以沒有必要說這些。如果輕易那麼做的話,很容易犯戒,下金剛地獄。自己修自己的,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就行了。

密宗裡也講大空性,自空、他空。自空是單空,他空是雙運的。密宗裡講的是本淨光明,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本來就是圓滿,都是壇城,都是佛,這個道理就是本淨光明。本淨光明也是我們的自身,也是佛性,也是我們的自性,這是從顯相的角度來講的;遠離一切戲論,不可思不可言的大空性,這是從本性的角度講的。這兩個是雙運的,是無二無別的。雖然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很難徹底明白這些道理--五種圓滿,自性如來,自身壇城,但是你要相信,只要相信就不犯戒。如果上師給你講了,你也修持了,但是還不相信,那樣就會犯戒。

12、破滅信眾的信心。對境是對上師三寶有信心、對佛法有信心,尤其是對密法有信心的人,你故意去阻礙他的信仰,想退失他的信心,然後采取各種方法去障礙他,結果使他的信心退了,這個時候就犯根本戒了。

國家講信仰自由,佛家也講信仰自由。每個人的信心不一樣,你對這個宗派有信心,但是別人不一定同你一樣,他的信心是他自己修來的。有的人信仰其他的宗派,對其它的法、其他的上師有信心,然後你去勸說他、打罵他,用這些方法去阻礙他的信仰,讓他退失信心,也會犯這條戒。

13、不接受誓言物。密宗有很多不共同的修法,有時候會用到一些特殊的法器,這些法器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是不干淨的東西,比如用人的頭蓋骨、人皮、頭發做的,這時你不能對這些東西有反感,有不恭敬的心,該接受的時候一定要接受。在有些修法中,有些供品和加持品也是比較特殊的,比如我們做火供的時候,用酒肉做供品。

我們平時不用接觸這些,但是有時候在修法中也會用到這些誓言物。為什麼用人的頭蓋、頭發、皮膚做法器?那些特殊的法器也好,這些修法也好,都是一種表法,它有特殊的用處和甚深的含義,這些道理現在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我們對這些法不能沒有信心,不能誹謗,不能有不恭敬的看法,連懷疑的念頭都不能有。我們要對這些有信心,要恭敬,到時候一定要接受。你知道密宗裡有這些特殊的修法,但是還覺得骯髒,心生反感而不接受,這樣就會犯戒。

一切一切都是表法。比如說密宗裡有雙身佛像,這也是表法。真正的佛是顯空無二、明空無二、樂空無二,不是單空。密宗裡講樂空和明空,無上瑜伽以下的講明空無二,無上瑜伽以上的講樂空無二。顯宗裡尤其是中觀派講大空性,但是最後講的空性也不是單空。顯空無二才是真相和真理,這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真正的佛。

《心經》裡講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就是這個道理。相不離開空,空不離開相;相本身是空,空本身是相。你單獨找相,這是著相,這不是真相和真理;你單獨找空,這叫單空,這也不是真相和真理。那什麼是真相和真理?什麼是真正的佛?顯空無二、明空無二、樂空無二才是真正的佛,才是我們的本性。雙身佛代表我們的本性、佛性是顯空無二,是雙運--樂空雙運、明空雙運。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到處誹謗,造了很多的業。

密宗裡講的這些特殊的修法、供品、加持品和法器,凡夫人一看,"怎麼供這些呢?""怎麼用這些呢?"一接觸就有一種恐懼感、骯髒感,不敢接受。一切法本來是清淨圓滿的,都有佛性,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這些法物都有特殊的用處和甚深的含義,你不理解的時候,就相信佛和上師說的話,不要自己輕易評論、分別,這樣的話會犯根本戒。

14、辱罵智慧女性。佛法裡講平等,尤其是密宗裡強調男女是平等的,男性代表方便,女性代表智慧,很多大成就者都是通過智慧空行母才得到圓滿的,所以要恭敬女性,不能诋毀女性。

但是在顯宗裡,尤其是小乘裡,男女相比的時候,女性的層次比較低。小乘裡講女性煩惱多、習氣重,所以佛對女眾的要求也比較嚴格。比丘具足戒有二百五十三條,而比丘尼戒是三百六十四條;受具足戒的比丘尼,也要給沙彌磕頭,坐在後面。男女不是那麼平等。

犯這條根本戒的界限是什麼?第一,對境是所有的女性。第二,說的時候是以一種輕視的態度。第三,說所有女性的壞話、缺點和過失,辱罵所有的女性。如果對境是單獨的一個女性,罵她、說她的缺點不犯根本戒。第四,結果是對方聽到了、聽懂了。只要具足了以上這四個條件,就犯根本戒了。佛菩薩化現為女性的特別多,尤其是末法時期。所以如果說所有女性的過失,容易誹謗到佛菩薩。"女人都這樣,貪心重、嫉妒心重",像這樣說所有女性的過失,就犯這一條戒了。

這就是十四條密乘戒。雖然我在這裡講得不是那麼細致,但大概就是這樣,能做到這些就行了。你們也可以看看書,《慧燈之光(一)》(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裡講得比較詳細,其他的書裡也有這些內容,多學一學。接觸密法、灌頂、修持密法的人都要受持這十四條戒,這是密宗共同的戒,也是基本的戒。如果修其他的密法,比如修普巴金剛、修大圓滿的時候,也有不共同的戒條,以後慢慢再說這些,先學這十四條就行了。

別解脫戒、菩薩戒,尤其是密乘戒,犯了根本戒很容易墮落地獄。為什麼每天都念百字明,最少念21遍,最好念108遍?我們很多人都是凡夫,一定會犯戒。佛說過,有兩種人可以解脫,可以成佛,一種是不犯戒的人,一種是犯了戒會忏悔的人。忏悔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殊勝的、最有力量的是金剛薩垛除障法,此法可以鏟除一切罪過。最好不犯戒,犯戒了就要立即忏悔,不能往後拖。忏悔得越早,罪過越容易清淨,拖得時間越長越不容易清淨,如果超過了三年就無法忏悔清淨了。
 

佛法之殊勝處

佛法之殊勝處不在於向外馳求,而是於內心中淨除過患。

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知足的生活

佛陀曾經對眾弟子說,如果他們吃得不夠的話,身體就會衰弱,所以這樣做是不對的。不過他也說,日子過得太富裕,會有損本身的功德。
他因此要我們降低慾望,懂得知足並且追求精神上進步,不過也要維持身體健康。無論我們吃得太多還是太少,都會生病;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一切極端都要避免。


達賴喇嘛尊者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微細處修煉忍辱

虛空金剛仁波切 ( 薩迦法王的孫子 )


日常生活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有讓我們實修忍辱的機會
這就看我們有沒有覺察到這樣的機會,並且懂得修持忍辱的方法。

當我們每一次情緒波動時,當我們每次與他人相互接觸中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時,要詳細地覺察、體會,並不斷地調整和轉變自己的態度,學會包容他人,這就是實修忍辱。郎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頌》中說: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在這種體會與經驗上,進一步發展慈悲與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提高自己修忍辱的能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修持忍辱的機會。比如你怨恨的對境誹謗你、辱駡你,做各種讓你不舒服的事情時,你要提醒自己修持忍辱。但這種情況可能不多見,因為你平時可能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敵人。如果有,你會很容易注意到、觀察到,甚至你在心理上有所準備。

我們常常忘記該修持忍辱的地方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那些我們難以覺察到的,與我們的朋友、同事、父母、親戚、孩子、兄弟姐妹,甚至我們的金剛道友的相處當中。比如,在公共場合,也許有人無端地對你態度惡劣,在你排隊等著上車時,有人從後面沖上來,搶在你前面,推你一把,踩你一腳;當有人摔倒了你去扶他,他卻反過來誣陷是你推倒的;當你在商店買東西,服務員對你很不耐煩;當你在餐館點菜,菜卻遲遲沒有上來,甚至上錯了……這些時候,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是你修忍辱的對境?

在工作單位,有人對你的工作不滿意,或提出錯誤的批評;有人在你的背後說你的閒話;有人沒有按計劃完成工作給你造成很大的影響;你因為好心把某些事情告訴他人,結果他人得到了利益而給你帶來了損失;有時候,你以為是好事情而告訴他人,卻使他人心生嫉妒……凡此種種,你有沒有觀察到這是你修忍辱的機會呢?《修心八頌》中講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修持:他人出於嫉妒心,非埋辱駡謗我等,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一個你常常幫助的親密朋友,忽然有一天說了或者做了令你很尷尬、很難堪的事情,甚至傷了你的心;一個你認為是很貼心的朋友,忽然有一天意識到其實他(她)是在處心積慮地想得到你擁有的東西,比如拆散你的戀愛關係,或者讓你失去了你用很多精力準備的一單生意,或者丟掉了你很想得到的工作等等。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調服自己的內心呢?郎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頌》中說: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有人在工作中給你製造麻煩,你可以選擇換工作;朋友不好,你可以選擇斷交。但是如果對方是你的家人呢?父母生養了我們,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對我們具有擁有權,他們把自己的喜惡強加在我們身上,對我們的言談舉止橫加指責。加上長期的親密相處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的情緒糾結沒有解開。雖然你心裡明白父母是愛你的,但是他們所說的、所做的、所要求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你喜歡的,不是你願意的,此時,你又該如何修忍辱呢?同樣,我們與自己的孩子,也會產生各種矛盾。他交了你認為不該交的朋友;做了你認為不該做的事情;在你為他付出了很多之後,他還在向你索取……你又該如何修忍辱呢?當你生病的時候,你的朋友或家人對你並沒有表示出你需要的關心。你的親戚、兄弟姐妹,還做了讓你很麻煩、令你不愉快,並且給你造成不良後果的事情時,你有沒有仔細地觀察和體會你自己的心?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內心缺少了什麼呢?

我們的內心活動與身體行動是有距離的。作為一個修行人,在發生以上這些事情時,你可能不會採取過激的行動,但是不等於心裡沒有產生負面的情緒波動。所以,修忍辱首先是要把自己負面的情緒波動撫平。在此基礎上,不僅僅是被動的忍,而且還要用發自內心的歡喜去接受、去包容。這個做起來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從現在開始,要點點滴滴地修煉。我們需要時間來逐漸培養修持忍辱的能力,直到把忍辱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直到我們在遇到任何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時,不再需要有"忍"這個過程。這樣,當我們以後遇到事情時,從內心的想法到行為都可以不再產生負面的能量。

物質與金錢給我們提供的快樂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我們懂得修忍辱的話,它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永久的。一個平時修忍辱的人,他的心胸是很開朗的,他的內心不會被金錢和情感束縛。無論在怎樣的生活環境下,他都是快樂的、自由的,常常為他人所羡慕,他的家庭生活也會是和諧的,美滿的。這樣的人在修行的過程中,障礙很少,順緣很多。


慈成加參仁波切網絡晨修開示 2013年5月2日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真實的唐三藏——玄奘大師


真實的唐三藏--玄奘大師 -智悲佛網 - http://goo.gl/zSE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