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者
蘇曼迦旺 2011 年 3 月 13 日 星期日 上午 10 時 11 分
同樣的問題被一遍又一遍地提問: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誰是真正的修行者?答案很簡單:任何人士喜歡吹噓他或她的形象、知識,並聲稱擁有神奇的力量,清楚地顯示出所有錯誤的特徵。
真正的修行者有兩種特徵:第一,即使他或她已經獲得智慧和知識,但表現還是很謙虛、冷靜。第二,他或她已經脫離貪、嗔、痴三毒。
其餘的都是俗世人,這也意味著你必須努力精進。
-------------------------------
最強力量
蘇曼迦旺仁波切 2012 年 4 月 15 日 星期日 上午 12 時 00 分
憤怒和嫉妒並非顯示力量和能力的標誌,而是完全地軟弱。我們不能僅僅以展示權力和財富來控制全世界。因為,這些都是傲慢和貪婪之源。如果你想戰勝別人,那麼唯有通過愛和尊重,才會擁有最強的力量和能力。
------------------------------
快樂
蘇曼迦旺 2011 年 3 月 15 日 星期二 上午 11 時 34 分
快樂一詞包含神奇的力量,我們都希望成為其中部分,並感覺到它。如果我問你快樂的定義是什麼,我非常肯 定,我們真的不知道快樂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這好像是說巧克力的味道是甜的,檸檬是酸和墨西哥辣椒是辣的。然而,單一種感覺無法全面地解釋快樂。快樂本身 是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具蒙敝性的。
讓我解釋一下對我來說什麼是最低限度的快樂:我喜歡吃中餐,要享受那一刻的快樂,我需要從劍橋市中心到 波士頓一個小時的行程。現在,我的快樂已成為一碗甜酸湯!對我來說快樂也是我可以在沒有人打擾,沒有人叫我去食飯的情況下,看一套不錯的電影如"魔戒"。 我們的心裡都渴求快樂。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種超脫的快樂,那麼,即使在你可見的將來也不會擁有它。有一點要很清楚,從一開始,你 不要指望別人給你快樂,在任何情況下,你必須讓自己快樂。例如,當你正享受著美味的香草冰淇淋,津津樂道的那一刻只有你自己感到快樂。你會發現自已已被這 種以世俗方式獲得的快樂圍繞著。這是一個聰明獲得快樂的方法,而且事實上令你很滿足。你必須要投機取巧,在某種程度上這並沒有什麼不對。
有人會說,你應該更包容,讓你的快樂能夠不斷滋長。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暫時性快樂,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培 養它。真正的快樂是指:成就大滿足!這種快樂是從壓制和徹底除去種種例如無知、憤怒、嫉妒、執著和驕傲等障礙而獲得。 哇!這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朋友,但請不要等我,我會趕上你們的。祝你好運!
因此,任何人都不應該在這個世界上使用任何一種力量而獲得快樂,因為這將是短暫 的。我們可以從中東地區所發生的事中體會得到,它也可能發生在其他地方。權力,名利,財富不是快樂的真正泉源。事實上,這些反而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真正的快樂源頭就在你的內心,我們只需要正確地培養它。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為自己、他人和環境著想,做正確的事情,這將為永無止境的問題帶來 終極的解決辦法。我們都需要努力,為自己和下一代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我的希望和信念,我們的未來都靠大家一點一滴累積。祝你永遠幸福和快樂!
-----------------------------------------
虔誠心
蘇曼迦旺 2011 年 3 月 29 日 星期二 上午 6 時 15 分
我們很多人都對怎樣區分虔誠和喜歡相當混淆。喜歡的定義非常簡單,你對某人喜歡、不喜歡,或者沒有分 別。除非你是喝醉了,否則對我們來說這定義很清楚。較困難的是虔誠,第一,虔誠是很難生起,並容易失去,更是難以保持。第二,虔誠是指對佛陀全心信任,讓 他成為自已的保護者、懺悔的保護者,或使我們得到解脫。最後,我們如何去獲得虔誠?可以有三個來源:一是通過閱讀佛陀的生平,了知他如何以慈悲的心,獻出 自己以利益眾生。其次,閱讀具德上師的生平,以及他們如何虔誠地修持和依止他們的上師,例如:密勒日巴。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找出合理原因,如何及為 何虔誠心能夠,在上師的指導下,讓我們從混亂中解脫出來。
我們必須作出適當的研究和分析,以支持你確信虔誠心能利益我們。現在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有一個對上 師的虔誠心?以下的答案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首先,當你遇到或看到上師或聖物,如佛像時,一股無條件的、真正的、強大的淨信無法控制地從你心中傾出。其 次,有時我們遇見上師或聖物時有雞皮疙瘩的感覺。第三,當你遇到上師時無緣無故,眼中會滿載淚水。這些都是一些虔誠心的表徵。然而,當我們無需每次遇見上 師時都大哭一場,否則,你可能會把上師嚇跑了!所以,答案很簡單,以上都是我們對上師虔誠或尊敬的表現。如果沒有以上的表徵,那麼可以肯定你已經愛上了你 的上師!
----------------------------------------
佛法是一種生活方式
仁波切弘法足跡遍及全球各地,他是如何讓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認識佛法呢?尤其在現代,年輕人似乎多不熱衷於宗教,要向他們介紹佛法,好像難上加難。
「佛教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仁波切回應。
「跟隨佛陀生活方式的,不一定要是佛教徒,非佛教徒也沒問題。佛法教我們做好人,其內容如慈悲、關懷等,都是普世的。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生活緊張,出現很多困難,人們需要安忍、滿足、靈性,佛法能從這些方面幫助大家。最近有一項關於怎樣形成快樂的研究,指出大部份快樂都是來自內心,權力、金錢、名譽只能換取很少快樂。佛法正能用於指導人們如何增進內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