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很多人認為世上最難得的是國王般的享受,而對出世修行的人不屑一顧,到底哪一個福報更大呢?
答:在世間獲得轉輪王、世間尊主的果位也不是很難,但是能夠依止善知識、精進地在寂靜地方修持,這是千生累劫當中積累福報才能夠獲得的,希望大家正在享受這種福報的時候,不要隨隨便便舍棄。
--出自《山法寶鬘論講記》
問:很多人認為世上最難得的是國王般的享受,而對出世修行的人不屑一顧,到底哪一個福報更大呢?
答:在世間獲得轉輪王、世間尊主的果位也不是很難,但是能夠依止善知識、精進地在寂靜地方修持,這是千生累劫當中積累福報才能夠獲得的,希望大家正在享受這種福報的時候,不要隨隨便便舍棄。
--出自《山法寶鬘論講記》
真正的修行者
蘇曼迦旺 2011 年 3 月 13 日 星期日 上午 10 時 11 分
同樣的問題被一遍又一遍地提問: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誰是真正的修行者?答案很簡單:任何人士喜歡吹噓他或她的形象、知識,並聲稱擁有神奇的力量,清楚地顯示出所有錯誤的特徵。
真正的修行者有兩種特徵:第一,即使他或她已經獲得智慧和知識,但表現還是很謙虛、冷靜。第二,他或她已經脫離貪、嗔、痴三毒。
其餘的都是俗世人,這也意味著你必須努力精進。
-------------------------------
最強力量
蘇曼迦旺仁波切 2012 年 4 月 15 日 星期日 上午 12 時 00 分
憤怒和嫉妒並非顯示力量和能力的標誌,而是完全地軟弱。我們不能僅僅以展示權力和財富來控制全世界。因為,這些都是傲慢和貪婪之源。如果你想戰勝別人,那麼唯有通過愛和尊重,才會擁有最強的力量和能力。
------------------------------
快樂
蘇曼迦旺 2011 年 3 月 15 日 星期二 上午 11 時 34 分
快樂一詞包含神奇的力量,我們都希望成為其中部分,並感覺到它。如果我問你快樂的定義是什麼,我非常肯 定,我們真的不知道快樂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這好像是說巧克力的味道是甜的,檸檬是酸和墨西哥辣椒是辣的。然而,單一種感覺無法全面地解釋快樂。快樂本身 是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具蒙敝性的。
讓我解釋一下對我來說什麼是最低限度的快樂:我喜歡吃中餐,要享受那一刻的快樂,我需要從劍橋市中心到 波士頓一個小時的行程。現在,我的快樂已成為一碗甜酸湯!對我來說快樂也是我可以在沒有人打擾,沒有人叫我去食飯的情況下,看一套不錯的電影如"魔戒"。 我們的心裡都渴求快樂。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種超脫的快樂,那麼,即使在你可見的將來也不會擁有它。有一點要很清楚,從一開始,你 不要指望別人給你快樂,在任何情況下,你必須讓自己快樂。例如,當你正享受著美味的香草冰淇淋,津津樂道的那一刻只有你自己感到快樂。你會發現自已已被這 種以世俗方式獲得的快樂圍繞著。這是一個聰明獲得快樂的方法,而且事實上令你很滿足。你必須要投機取巧,在某種程度上這並沒有什麼不對。
有人會說,你應該更包容,讓你的快樂能夠不斷滋長。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暫時性快樂,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培 養它。真正的快樂是指:成就大滿足!這種快樂是從壓制和徹底除去種種例如無知、憤怒、嫉妒、執著和驕傲等障礙而獲得。 哇!這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朋友,但請不要等我,我會趕上你們的。祝你好運!
因此,任何人都不應該在這個世界上使用任何一種力量而獲得快樂,因為這將是短暫 的。我們可以從中東地區所發生的事中體會得到,它也可能發生在其他地方。權力,名利,財富不是快樂的真正泉源。事實上,這些反而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真正的快樂源頭就在你的內心,我們只需要正確地培養它。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為自己、他人和環境著想,做正確的事情,這將為永無止境的問題帶來 終極的解決辦法。我們都需要努力,為自己和下一代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我的希望和信念,我們的未來都靠大家一點一滴累積。祝你永遠幸福和快樂!
-----------------------------------------
虔誠心
蘇曼迦旺 2011 年 3 月 29 日 星期二 上午 6 時 15 分
我們很多人都對怎樣區分虔誠和喜歡相當混淆。喜歡的定義非常簡單,你對某人喜歡、不喜歡,或者沒有分 別。除非你是喝醉了,否則對我們來說這定義很清楚。較困難的是虔誠,第一,虔誠是很難生起,並容易失去,更是難以保持。第二,虔誠是指對佛陀全心信任,讓 他成為自已的保護者、懺悔的保護者,或使我們得到解脫。最後,我們如何去獲得虔誠?可以有三個來源:一是通過閱讀佛陀的生平,了知他如何以慈悲的心,獻出 自己以利益眾生。其次,閱讀具德上師的生平,以及他們如何虔誠地修持和依止他們的上師,例如:密勒日巴。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找出合理原因,如何及為 何虔誠心能夠,在上師的指導下,讓我們從混亂中解脫出來。
我們必須作出適當的研究和分析,以支持你確信虔誠心能利益我們。現在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有一個對上 師的虔誠心?以下的答案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首先,當你遇到或看到上師或聖物,如佛像時,一股無條件的、真正的、強大的淨信無法控制地從你心中傾出。其 次,有時我們遇見上師或聖物時有雞皮疙瘩的感覺。第三,當你遇到上師時無緣無故,眼中會滿載淚水。這些都是一些虔誠心的表徵。然而,當我們無需每次遇見上 師時都大哭一場,否則,你可能會把上師嚇跑了!所以,答案很簡單,以上都是我們對上師虔誠或尊敬的表現。如果沒有以上的表徵,那麼可以肯定你已經愛上了你 的上師!
----------------------------------------
佛法是一種生活方式
仁波切弘法足跡遍及全球各地,他是如何讓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認識佛法呢?尤其在現代,年輕人似乎多不熱衷於宗教,要向他們介紹佛法,好像難上加難。
「佛教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仁波切回應。
「跟隨佛陀生活方式的,不一定要是佛教徒,非佛教徒也沒問題。佛法教我們做好人,其內容如慈悲、關懷等,都是普世的。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生活緊張,出現很多困難,人們需要安忍、滿足、靈性,佛法能從這些方面幫助大家。最近有一項關於怎樣形成快樂的研究,指出大部份快樂都是來自內心,權力、金錢、名譽只能換取很少快樂。佛法正能用於指導人們如何增進內心快樂。」
問:平常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鮮少不是三惡道的因。是否存在能確保自己不墮惡趣的殊勝法門呢?
答:若想永遠離開三惡趣,一定要像前輩高僧大德一樣,發珍貴的菩提心。《大集經》中雲:「若欲永斷三惡道,應當發起菩提心。」而最迅速的成就方法也是菩提心,故欲速獲菩提者,必須生起菩提心。 --出自《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
------------------------------------------------
問:對於「大圓滿」、「大手印」等境界,僅僅聽到名字,就心生向往,可為什麼上師不輕易傳這方面的法呢?
答:佛教中修任何超勝境界都需要基礎,如果你沒有把握好這一點,只是鑽一部分的內容,每天對此苦思冥想,最後肯定會發瘋的。現在有些人修行經常出問題,原因也在這裡。若沒有好好觀「人身難得」、「輪回痛苦」,一步一步打好基礎,直接抓住一塊就天天觀修,忙於成就,這種心行很危險,一定要注意! --出自《前行廣釋》
------------------------------------------
具體說來,如果只有願菩提心的時候,雖然也能增長輪回中的善果,比如說延壽、健身、強壯等,但是比起行菩提心來說,在沒有發起行菩提心之前,單單這個願菩提心就不能不分晝夜地發揮作用了。也就是說,只有行菩提心,才能帶給修行者不分晝夜的善業和福德的增長。
或者說:在一個人在心中沒有完全生起菩薩戒之前,雖然也有「我要成就無上的佛果」這樣的善願,也因此會獲得世間的利樂,但是因為並沒有強大的力量,因此那些善果並不會持續不斷地出現。
而一旦這個人,在心中真實的生起了菩薩戒「我要為了引導所有眾生到達佛果,一定要修行菩薩行」之後,只要他沒有主動舍棄菩薩戒,這種善願所帶來的善果,不但能夠不分晝夜地恆常產生,並且利樂還要廣大。
或者說,只要一個人真正的生起了菩薩戒,哪怕這個人在睡夢中,這種菩薩戒所帶來的種種善業,都會像下雨一樣地自然出現和增長;哪怕他是在玩耍、閒談,因為他並沒有舍棄菩薩戒,種種善果仍然會不斷地自然出現和增長;哪怕他是在吃飯、喝水的過程中,哪怕他並沒有實際作出任何的行動,僅僅是因為他在心中真實地生起了菩薩戒,在每一個剎那,他的善業都在自然地增長。
換一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他也在心中想著:我要行善,不要做惡,甚至他也因此而做了十萬個禮拜,也不再殺生。從表面上看來,他也具有了行菩提心的行動,但是因為他並沒有真正地領受菩薩戒,因此他的福德,在他沒有連續不斷地作出善業行動的時候,就不會連續不斷地產生善果了。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明白菩薩戒的重要性了。
索達吉堪布:
成就必經之三法 有三法是自古以來無數大成就者必經之法。
第一是智慧,智慧是開啟絕對真理的鑰匙;
第二是悲心,籍由大悲,才能珍愛所有生命勝過自己;
第三是信心,依靠信心之炬能照見心的本來面目。
而現在愈來愈多藏傳佛教的居士或是漢人上師也開始有這種做法...尤其網路發達的現在,微博、推特、臉書充斥著許多師兄的「善言」。有時是對治煩惱,有時是談修心修行...
其實這是很不妥,很多漢上師也好,居士也好,很多都是自己看經典,望文生意,自己解釋經典、甚至有依經典一樣依樣畫葫蘆幫人解惑、釋疑及超度。
我記得大堪布貢噶旺秋有一個故事,他有一次去到新加坡,有尼師和居士請他講解金剛經,他說他即使看過並理解內容和意理,但是因沒有受過金剛經的傳承,所以不能去講解和傳授,他只能就他之前所受教過的經典去做講經說法。至少在藏傳佛教是如此,任何經典必須接受完整的傳授,之後才有講經說法的能力,並不是你懂經典內容就可以在台上當老師。
目前有哪位漢人上師或是居士經續論能力超過大堪布貢噶旺秋...連大堪布都不敢如此,那些敢在台上或是公開講經論者,豈有如法者?如果不如法,講出豈有功德,豈能破疑解惑...
我是寧瑪敏珠林和薩迦哦巴弟子,記得上師提醒有二件事是不要去做:
1.不要公開你和成就者的合照,你的目的是彰顯成就者之能力?還是炫耀自己多有能力和辦法?分享和公開這種照片,對上師事業無幫助,對你的修行也沒有助益,反而易生我慢之心。
2.在自己未成就,未能做到自己所言之前,不要隨便寫下修行的感言和勸人修行修心和功德的話。文章可就事論事,以警世提醒,但是不能常常把修行修心等善言掛在嘴邊,或變成每日散文,這些最後也是成為彰顯我慢,無法對看和讀的人有所助益。
這二件事我一直恪遵,我從不公開這20年來我和晤面的成就者合照,亦不書寫打字無意義的修行修心的善言,
後來發現果然很多偽上師都是由這二件事而生,產生我慢進成自大而傲,最後自成上師和自命不凡的修行者...
可見上師之遠見和顧慮...
我輩豈有能力講經、善言、說法、解惑、釋疑?_世間猿_新浪博客 http://goo.gl/TsB1d
1、在生活中積福的方法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曼茶羅的修法。
積累福慧資糧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曼茶羅的修法是最殊勝的。我們以後要安排時間專門修持,每天修一兩個小時。
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尤其是你們這些居士們,沒有那麼多時間。該吃的時候要吃,該休息的時候要休息,如果身體出了問題,對修行也是個障礙。況且你們還要工作、料理家務、照顧孩子,都很忙,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出家了,不必應付那麼多俗事,所以有很多時間。有些人認為出家了才能學佛修行,在家就不行,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能不能學佛,有沒有修行,要看學佛修行的動力,誰有這個動力,誰就能學會,誰就能修成。
什麼是學佛、修行的動力?就是希求正法的心。如果你有希求正法的心,在家一樣可以學佛修行;如果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出家也不行,一樣荒廢人身、虛度光陰。現在很多出家人,根本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就像在狗的面前放青草一樣。在家人起碼在世俗上還有點成就,而有些出家人,從佛法的角度來講沒有成就,從世俗的角度來講也沒有成就。世間上的東西沒有得到,出世間的東西也沒有得到。你為了什麼出家?出家以後你有任務,你要把自己的身口意獻給眾生,為眾生學佛修行成佛,然後輾轉法輪,救度眾生。很多大德高僧說,出家人下地獄的特別多。因為出家了,吃眾生的,穿眾生的,但是什麼也沒為眾生做,天天造業,能不下地獄嗎?
關鍵看這個動力。"我有家、有孩子、有工作,也修不成。"不能那麼想,這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是自己造成的障礙。對於你們來說,消業也好,積福也好,都要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把修行和生活、工作分開了,不可能修成。我們要把修行落實到日常的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早上醒了不要立即起來,先發心:為了救度一切父母眾生要修持成佛。放松一會,然後開始修上師瑜伽。觀想上師融入自己的體內,把自己的心和上師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在那個境界中坐一會兒。然後再穿衣服,穿衣服的時候也要想是為眾生穿。
我們要把穿的衣服、吃的東西,都看成是上師三寶的加持品。穿衣服的時候也可以這樣想:這都是上師三寶賜給我的,要為眾生穿。不要認為是你自己買來的,因為你生生世世學佛修行,按照上師三寶的要求行善斷惡,才能得到人身,才有穿衣服的福報,否則肯定會墮落惡趣。地獄、餓鬼道的眾生哪有穿衣服的福報呢?"我自己能干,能賺錢,我自己花錢買的。"生起這樣的愚癡心、貪心,穿衣服也是造業。
你要發清淨心,要這樣想:我無論得到什麼好處都是上師三寶賜予的,都是加持品,感恩上師三寶,供養上師三寶。這樣就能祛病、驅魔、消業、積福。我們的身上和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不潔淨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煩惱和業障。我們洗臉、洗澡的時候念摧破金剛心咒祛病、驅魔、消業障最好,如果不會念,也可以念百字明,或者金剛薩垛心咒。如果這些都不會,念阿彌陀佛也一樣。我們所用的東西都有上師三寶的加持,通過上師三寶的力量來清淨自己、保護自己。別生起貪心,為了皮膚好一點,為了好看一點才洗。自己洗得干淨漂亮了,也別貪著,要供養上師三寶。洗菜、洗米的時候也是,你覺得洗干淨了,就是煩惱、業障沒有了。在諸法的本性當中,沒有這些不清淨的東西,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垢不淨的。
吃東西之前,先把吃的東西供養給上師三寶,吃的時候也不要生起貪心,要想是為了眾生吃。我們現在吃之前都做簡供,這就等於做會供了,這些東西都已經變成上師三寶的加持品了。喝的都是甘露水,是佛的智慧,喝完了你的智慧就圓滿了;吃的都是甘露丸,是佛的方便,吃飽了你的方便就圓滿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全部圓滿了,成佛的資糧也就圓滿了。
走路的時候,把上師三寶觀想在自己的右肩上,走路就是繞佛。繞佛有消業和積福的功德,這樣尋常的走路也變成功德了。工作的時候把上師三寶觀想在自己的頭頂上,發願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提供方便,上師三寶也能時時刻刻加持你,你的一切都會順利吉祥,這樣做一切都是消業和積福。
做生意也可以,但是要發心。華智仁波切說得清清楚楚:做生意的行為裡具足了十種惡業,做生意的人就是造十種惡業的人。那麼是不是不能做生意了?不是!你要把所有的起心動念都轉換到正知正見上來,把所有的行為都轉換到修行上來。為了滿足眾生的種種需求,為上師三寶的事業去做生意,把錢賺來用在正道上,這樣賺錢也是積福。如果你沒有發一個好心,這都是消福、都是造業。
末法時期的眾生,壽命短、業障重,哪有那麼多時間專門修行?把生活的時間用在修行上,那麼你所有的時間都是修行。任何時候都是消業積福的過程,無論做什麼事都是消業、積福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些智慧,在愚癡的狀態中無論做什麼、無論想什麼都是惡業。應當用正知正念來實施一切行為,念念不忘上師三寶,念念不忘父母眾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現在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是貪、嗔、癡。不用特意想,自然而然就有;不用特意做,自然而然就做,因為我們習慣了。我們現在學佛修行就是把這些不好的習慣通通斷掉,把它們變成好的習慣,把我們這些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都轉過來。當這些想法、這些行為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了,我們就解脫了。我們用智慧來攝持自己的一切思想、行為,才是解脫、自在、清淨、平等。
把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每時每刻感恩上師三寶、感恩父母眾生,所做的一切都為上師三寶,為父母眾生。這樣我們自己也能活得輕松,活得自在。這樣我們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為都變成了修行,都變成了功德。
成佛的資糧有兩個,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這兩個資糧圓滿了,才能證得佛果。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萬事如意、吉祥圓滿、心想事成。活得越如意、越殊勝,才越有修行。
節選自《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傳統,就是看風水。「風水師」也歷來受人尊重,並被尊稱為「看地仙」。一個好的「看地仙」,名聲能傳誦方圓百裡,邀請看風水的人真可謂絡繹不絕。
但是,在我們這卻廣泛流傳著一個令「看地仙」放棄看風水的故事,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一個老漢去世了。他的兒子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四十多歲。他家本是一個大門宗,祖上的墳塋也大,他就有心想給父親找一個好點的墳地,稱為「拔新塋」。
「看地仙」被請來了,客客氣氣的讓進屋裡,敬上好煙好茶水。
他說:「老人家操勞了一輩子,也沒有享上福,心裡實在過意不去。老人過世了,怎麼著也得給老人找一個好點的墳地,讓老人家在陰間好好的享享福,也是孩子的一點心意吧。」
「看地仙」有六十多歲,很精神的一個瘦老頭,見主人這樣說,心裡也一熱。
他給人家看陰宅幾十年來,好像是第一次聽人這樣說,只求讓老人在陰間享福。
那麼多孝順的兒孫請他看陰宅,說的大都是求老人死後對家裡有個照應,讓兒孫們福祿滿堂。時運不濟的,說的是求得個時來運轉,走時 運的,求的是輩輩高升,幾代單傳的,求的是兒孫滿堂。
今天這個莊稼漢不為兒孫求福祿,也真的令他不由自主的高看一眼。
「看地仙」聽莊稼漢這樣一說,把慣常的矜持和嚴肅略略收起,對他說:「風水好壞是一個方面,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肯定有它的道理。 最主要的,還得是家庭和睦,為人善良 。」
莊稼漢連聲應是。
莊稼漢跟隨「看地仙」去為父親選陰宅。
走過一片玉米地,前面是一塊豆地,豆地那邊還是一片玉米地。玉米都一人多高了,老遠看到一個人在掰玉米。
莊稼漢扯了一把「看地仙」,自己先彎腰退到玉米地裡來。
「看地仙」進來問他有啥事。
他低聲說:「我們等一會兒吧,等人家掰完了玉米我們再過去也不遲。」
「看地仙」滿臉狐疑的看著他。
莊稼漢說:「是這樣的,那塊地是俺的,那個掰玉米的也是俺村的,咱這一過去,他怎麼能躲開啊?以後他咋有臉和我見面啊?」
看地仙說:「那他不是在偷你的玉米嗎?你咋反倒躲起他來……」
莊稼漢說:「啥偷不偷的,都是一個村的,他家窮的很,平常咱也接濟不了人家,他掰幾棒子玉米,算咱接濟他了吧。」
「看地仙」怔了一下說: 「兄弟,你家的陰宅我不看了。就你這胸懷,這善良,這麼好的一個人,老爺子埋到哪都是一塊風水寶地。」
看地仙仿佛意猶未盡,又對他說:「 風水講究地勢的走向和地形的平穩和寬厚,但是再好的風水寶地也得有德之家居之方能配得上。奸邪小人之家,好的風水寶地也會流失。你這宅心如此寬厚,自能帶來好的風水。 劉備騎的盧,一福壓百禍,人們都認為劉備的福份大,哪裡知道劉備是一個真正的仁義之人?人家給他建議他騎的的盧馬妨主人,讓他把馬轉贈給自己的對手時,劉備當時就拒絕了。劉備的宅心是真的寬厚 ,所以,劉備在遇到生命危險時,那馬竟能飛越河流,救他性命。劉備能在亂世建立蜀國,全來自於他的心地厚重。 其實風水也是一樣的道理,真正好的人,風水是不用看的。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人,你家的風水不用看。我以後做人得向你學習 。」
風水師贊嘆著、頭也不回的走了!_現代德育_智悲德育網 http://goo.gl/28Y2u
有時候我們在市場上或其他地方,會遇到一些即將被宰殺的生命,要買它們也沒有那麼多錢,該怎麼去饒益它們呢?很簡單,給它們念佛。如果隨身帶了一些清淨的甘露丸,就餵給它們;如果沒有,則佛號、咒語隨時可以念。佛號、咒語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念了一定會對它們有利。
比如:我們經常念釋迦牟尼佛的心咒"達雅他,嗡 牟尼 牟尼 瑪哈 牟尼耶 梭哈"。往昔僅僅依靠這句聖號,就成就了無量的佛陀。這一點在很多經書上都有記載。
念佛號、咒語的時候,發心是很重要的,不能有自私心。無始以來,我們的自私習氣很濃厚,如果給它們念佛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這不是大乘佛法。但無論如何,念總比不念好。藏文儀軌裏有一些特殊的法佈施,漢文儀軌裏沒有,但念緣起咒也可以代替。放生的時候,即使是放一條魚,也必須要念。因為這樣念佛之後,很多眾生就能得到解脫。
另外,念佛的時候還要合掌。為什麼要合掌呢?《極樂願文》解釋裏講過,合掌是為了向阿彌陀佛表示恭敬,為了祈禱阿彌陀佛。合掌一次也可以遣除很多大劫的業障,所以要合掌。要一心一意觀想我們替這些生命合掌,替這些生命念咒、念佛的聖號。這樣,它們就能夠得到這些功德,就能夠清淨很大的業障,就能夠很快成就。這一點非常重要
通常我們今天不順,出了問題,要靜靜地去想,其實 百分之百都是自己的錯 ,不是別人的錯。不要管前世 ,只說這輩子就好了,這輩子就已經得罪人家了,欺負人家了、害到人家了。雖然我沒有想害人的心,但就是害了。我們不知道有害過人,這就是無明嘛!無明叫做白目、白癡。無明不是一間屋子黑黑的、髒髒的,伸手不見五指那樣。無明,現在的話叫做搞不清楚狀況,什麼都不清楚叫白目嘛!那就叫做無明。這種白目的無明,讓我們害了很多眾生,既然已經害了,被害回來是應該的、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呢?這個叫因果。
---秋竹仁波切
-----------------------------------
永遠是自己錯--修行的入手!_多智欽日月雙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1b9e0100qgxi.html
一個修行人,只有到了這個地步,只有從內心深處接受了我說的這句話-- 永遠都是我錯--從內心深處接受了這句話,才可以說他在修行。 如果沒有從內心深處接受這句話,他一定會在環境上去找原因,在別人身上找原因,一定會有怨恨,一定會有抱怨。而如果永遠都是我錯的話,出現在你面前的一切緣,都是增上緣。增上的意思,是讓你進步的意思。順緣是增上緣,逆緣也是增上緣。讓你知道你的準備工作還有欠缺,還要去準備新的工具,還要去拓展你的功德。
如果不是永遠都是我錯的話,我們的心就掉在哪裡了呢?掉在是非分別中。我告訴你們,只要是是非,就是世間,就是輪迴。是非,當然是一個代表,還有「有無」,「來去」,「你我」,「美醜」……這在哲學上叫二元對立。只要有二元對立,你就在輪迴中,你在世間的輪迴中,你就在二元對立中。你可能會說,究竟誰是誰非呀,有的事明明是他錯我對嘛。這明明,有時不是明明,這個明明,有時是暗暗啊!沒有絕對的錯,沒有絕對的對。你把自己迷失在二元對立、迷失在是非中,你就在世間法中打轉,你的修行還沒開始,注意,你的修行還沒有開始。你最多只能修成一個很有正義感的、像中國文化裡講的,賞善罰惡、充滿正義感的神明,鬼神!你到不了覺悟,到不了佛菩薩的平等心,慈悲心,包容一切的心,超越二元對立的寂靜,你到不了。所以,你能不能接受:當你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永遠都是我錯。你能不能接受這一條,就成為檢驗你有沒有真正開始修行的一個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