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的佛教宣教時常徘徊在感應與神通的範疇裡,因此有些不滿這些宣教方式的人們出來,他們去追求佛教的慈悲教義,慈濟就是這樣出現的。後來種種佛教的社會福利的觀念也被強調出來。佛教也因此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印象。但是,強調慈悲,卻也變成排斥過去念經念佛的傳統的藉口。一味的救濟,而只是讓人看見佛教的財力雄厚,絲毫不見世尊胸懷與智慧的真面目。
到底佛教徒在期待什麼?是曠古絕輪的大師來救我們嗎?為什麼佛教徒總是在期待著聖者呢而不去想辦法成為那位聖者呢?為什麼佛教徒總是自憐自艾的期待他人賜與的加持與庇祐呢?學佛的目的,就是這樣只是發出求救訊號嗎?起先我不曾這樣想,直到專科畢業以後,到現在我不斷追問著自己這些問題。我辦過學佛營隊,也走入寺廟參訪過法師,更參加過佛教團體的運作,後來也走入藏傳佛教。這一路下來帶給我的感想就是:學佛,不是念經,也不是念咒,更不是打坐,也不是搞救濟,而是知道為什麼要念經,為什麼要念咒,為什麼要打坐,為什麼要搞救濟。世尊留給我們那麼多的經教,我們竟然可以略而不論,視而不見?
常聽人說:大藏經有一百多冊,一輩子念不完。假如我沒有念研究所,還真相信他所說的話!錯了!不是這樣子!假如毫無目標的念,不知為何而念,當然是會讓我們有一種錯覺:永遠念不完。果真說是一輩子念不完,那"法門無量誓願學",發了這個願怎麼辦?
不是的,我們發了願,當然就要認真去念。不諱言的說:在我寫碩士論文(寫了六百頁)的時候,大多一天之內就要念過五本大正藏。整部藏經帶給我的親切就是這樣來的。
說一句真心話,真的發心要搞清楚佛教的問題,為什麼不去讀經?那個時候你會覺得:一百本根本就不夠!果濱居士,請了三套大藏經,加起來超過四百多本。他老兄也就讀這四百多本畢業,最近又再增加一百多本。末學沒有他那麼精進,但是末學要誠懇的說一句話:學佛,哪有那麼簡單?只是念念咒,念念經,等感應,就這樣而已嗎?
大家會不會去想一個問題:什麼是業障?業障真的只是冤親債主在作祟嗎?夫妻吵架,感情失和真的是相欠債嗎?個性不合,就是我欠他嗎?原因有這麼簡單嗎?末學親眼見過,有夫婦吵架,有人和雙方當中一人說你前世和他有冤仇,你要念多少經咒去還給他,對方馬上就相信了。為什麼我們就不去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我錯在哪裡?可是有的佛教徒(平時不去讀經典的)卻常常想成,這就是冤親債主的作用,於是大家把問題的答案通通歸咎於這個地方,變成往神通靈異的方向去解決,佛菩薩常常變成了要負擔我們日常生活的奴僕。這個不打緊,自己變成人家眼中的"那個怪人",常常變成人際關係上的弱勢者。
梵音陀羅尼法要總集~果濱網 @ Wiki清心講堂。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佛教經典功德會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d2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