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达真堪布:什么样的护身符最有效?

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达真堪布的博客,原文标题为《真正的护身符》,链接地址为: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73f4e890102e5tl.html?vt=4

一讲戒律,有些人就觉得是佛在控制自己。其实,这是佛在保护你,在救度你。
  现在有些人到这里请护身符,到那里请护身符,在身上挂着,就为了保护自己。这都没有用,这叫着相。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戒律才是真正的护身符。若是没有内在的护身符,即使戴再多外在的护身符都没有用,但我们都不愿意遵守戒律,觉得这些是佛的事,现在佛走了,就没有必要受持这些。这是佛的事吗?这是你的事,这是真正能保护你的。
我经常讲,外魔不是真魔,心魔才是真魔。你要降伏心魔,必须要靠戒律。若是不能降伏心魔,随时都会有外魔。有的魔你能发现,有的魔你不能发现——不但不能发现,还当成了宝贝。
魔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头发乱乱的,指甲长长的。不是这样的!即使有那样的,也是鬼道的众生,是可怜的对境,根本不用害怕。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魔?你执着什么,什么就是真正的魔。真正的魔令你很难发现,很难认识到。若是发现了,认识到了,离成就就不远了。这些魔都是由心魔引起的,没有心魔就没有外魔,心魔才是真正的魔。戒是定,你要降伏心魔,就要靠戒律。若是受戒了,戒体本身就是护身符,根本就不用再另外去请护身符了。
  其实,受戒与守戒就是保险,这不仅是今生的保险,还是生生世世的保险。世间的那些,都是缘来缘去,来就来,走就走。该有的都会有的,不该有的都不会有;该留下的都会留下,不该留下的都不会留下。这都与自己的福报和缘分有关,没有必要想那么多,没有必要去执着这些。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在家修行必讀

在家修行必讀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里。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制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把你的服務對象視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幹幹淨淨,布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兒女?即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不但阿彌陀佛會加持你,就連山神土地都會幫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在家修行必讀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sRStKY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为什么佛教徒需要经常忏悔?

问:为什么佛教徒需要经常忏悔?
索达吉堪布: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每个人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造过多少罪业?自己也可以想一想。虽然很多人可能想不起来,但仅仅是今生,有些人三四十岁了,有些人七八十岁了,你们好好地回忆一下,从呱呱落地到现在,这期间你杀害了多少众生?相续中生起了多少恶念?口里说过多少中伤别人的恶语?既然一刹那间的罪业都有如是的严重,那我们无始劫来到现在所造的罪业若积累起来的话,肯定比山王还高、比大海还深,将来得不到善趣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所造的罪业全部积累在阿赖耶上面,一点也没有耗尽,这样的业会不会现前呢?一定会现前的。既然如此,大家不妨想一想:一刹那的罪业都那么严重,那无数劫来自相续中有多少随眠烦恼和种子习气?各位不得不关心一下。
很多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们都要求,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精进忏悔。因此,我希望你们对想得起、想不起的所有罪业,依靠金刚萨埵的窍诀来励力忏悔,最好在临死之前有一点把握。同时,在今后的生涯中,自己心里面应该立一种誓言:以前我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地随便造恶业,这种行为非常愚痴,以后千万不能这样了,宁可饿死冻死,我也决不像以前那样造罪!
总之,大家一定要发愿将来不要造任何恶业,对以往所造的罪业,全部在诸佛菩萨、金刚上师、金刚萨埵面前诚心诚意地合掌祈祷、励力忏悔,令自己的相续得以清净,这就是我们修行人经常要做的事情

为什么佛教徒需要经常忏悔?_索达吉堪布 http://j.mp/2sQ3NHs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盡量如理如法

壓力大?都是自找的   達真堪布

  佛經中雲,暇滿人身極其難得。對此有很多比喻,其中之一是,向光滑的牆壁上撒一把豆子,無論撒一百次、一千次,都不會有一粒豆子停留在牆上,這種概率幾乎為零。從因緣的角度思維確實如此。

  我們一旦失去了人身,錯過了機會,就再也不可能有解脫成佛的機會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分秒必爭、珍惜機緣。怎樣珍惜?就是如理如法的學佛修行。

  現在社會上學佛的人很多,但大多數人都不如法。為什麼十多年來我一直苦口婆心地講經說法,就是希望大家在明理的基礎上能如理如法的學修。寧肯少學點、少做點,也要盡量如理如法。否則很難成就。

  一天天、一年年,時間如流水般一去不復返。表面上大家都在學佛,有的人甚至出家五六年、七八年了,但相續有沒有變化,內心有沒有煩惱、痛苦,自己最清楚。內心沒有煩惱和痛苦就是解脫。解脫與你身在何處,擁有何種條件,是何種身份沒有任何關係

  也許世間人不能理解:一個人沒有權力與財富,甚至一無所有,怎麼能快樂呢?一無所有照樣會快樂!在藏地,尤其是在深山裡的修行人,學修都比較如理如法,他們內心的快樂是無比的、永恆的,沒有絲毫的煩惱和痛苦。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沒有比他更可憐的人了,因為他一無所有,到了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地步,身上長出了綠毛,分不清是動物還是人。他吃的是野菜,喝的是涼水,但沒有鬧肚子,也沒有感冒。

  相比之下,我們的毛病太多了(我也是跟你們學的,毛病太多了)。稍微吹點風就感冒;說什麼「不能喝涼水,不能吃涼的東西,否則會鬧肚子……」這都是心理作用。這樣不行,那樣不行,把自己嬌慣成非常脆弱的人。

  原始社會的人類跟深山裡的動物一樣一無所有,沒有房屋、沒有車子、不穿衣服,照樣能生存。而現在的人要求的物質條件太多了,沒有就活不下去。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追求時尚,把自己弄得「頭破血流」,壓力大得喘不過來氣,這都是自找的,自作自受。

  暇滿的人身特別難得,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追求這些物質享受上面太浪費了。那怎樣珍惜呢?就是如理如法精進學佛修行,學讓自己解脫成佛。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有積累福德的機緣和條件時,絕不能放過

達真堪布

有積累福德的機緣和條件時,絕不能放過,能供燈就供燈,能供水就供水,能供花就供花,能供僧就供僧……所有的善事、利益他人之事,都要全力以赴地做。

發大願要成就,必須靠福德,有福德的人才會實現所發誓願,無福德的人即使發了願也不會實現。 ​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修空性重於一切

慈誠羅珠堪布

無明的力量很強大,它不僅在這輩子欺騙了我們,而是生生世世都欺騙了我們,讓我們流轉輪回、不得安生。從出生到現在的幾十年中,我們所經歷的喜怒哀樂,都像昨晚的夢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依處、沒有支柱。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自己承擔,親戚不能分享,朋友無法分擔。將來走的時候,也是孤苦伶仃地一人前行。所以,我們要自強、自立,不要依靠他人,要通過修行來提升自己的心力。金錢只能解決一些生存問題,但絕對不能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只有內心,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宰者。只要內心堅強,就沒有無法戰勝的困境。證悟空性,就是徹底的堅強。當心堅強到巔峰的時候,就成佛了,不再受任何貪嗔癡的影響。貪嗔癡的來源,不是外在,而是心的觀念與執著。如果心不執著,則任何外面的東西都不會讓我們產生貪嗔癡。如果內心執著了,貪嗔癡也會隨之而來。就像光線不好的時候,有人會把繩子當成蛇,本來繩子不是蛇,但我們的第六意識卻把它當成蛇了,因為將繩子執著為蛇,對蛇的恐懼也接踵而至,恐懼的程度,也與見到真實的蛇完全一樣。
流轉輪回的時候,為了不受苦,或是為了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一些幸福快樂,我們會起早貪黑、沒日沒夜,不要說世間法上的操持,單單在善法方面,我們也放棄了很多世間享樂,連著熬夜地念咒、打坐、供養、佈施……修了無數苦行。但麥彭仁波切卻在論典中給我們當頭潑下一瓢涼水:在沒有解決我執的根本性問題之前,做再多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應該放棄毫無內心覺知的表面善法,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為斷除我執而聞思修行。這就像在夢中夢見洪水來了,無論怎樣在夢中修築堤壩、抗洪救災,累得氣喘吁吁,都不如設法從夢中醒來一樣。佛就是考慮到這個問題,才廣轉法輪,把世界的空性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從夢中蘇醒。而積累世間福德,則猶如在夢裡修堤壩,無論做再多的慈善,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所以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沒有比修空性更重要的事情了。無明和智慧,就如同黑暗和光明,是對立和矛盾的。以前我們心裡只有無明,沒有智慧,所以形成了這樣的世界。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力爭培養智慧,讓智慧占上風,把無明徹底趕出歷史舞臺。這樣一來,世界就轉化為清淨世界了。學佛的方向不能錯。所謂學佛,就是學習、追求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哪怕生起一瞬間的空性智慧,也是真正的學佛。如果只是為了人天福報而做一些世間善法,這都不是學佛,更不是佛教的核心。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才是我們的核心。其中最關鍵的核心,是現證心的本性般若波羅密多
我們不能認為,《心經》、《金剛經》、《般若十萬頌》就是般若波羅密多,這些都叫文字般若波羅密多。真正的般若波羅密多本體,是心的本性。在顯宗第二轉-法-輪的經典中,心的本性叫做空性;在第三轉-法-輪的經典中,心的本性叫光明、如來藏;到了密宗的時候,則將第二轉-法-輪的空性和第三-法-輪的光明結合、雙運,並稱之為“基”。基、道、果當中的基,也叫做基續。“基”意即基本,是無始以來存在的,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現象的基礎。因為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現象,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當中顯現出來的。空性和光明的結合體,是所有佛法中最殊勝的道。雖然用語言可以分為光明和空性兩個反體,但實際上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二者是無法分開的。我們的世界,就安住在光明空性的虛幻當中。
從光明的角度來說,心的本性沒有任何所知障與煩惱障。所有的障礙與念頭,都是突然間產生的,而不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遠都是光明、清淨、透明,不可思、不可言,就像虛空一樣。我們的語言只能這樣說,我們的意識也只能這樣思考。凡夫的言思,永遠擺脫不了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四邊局限,所有的概念、煩惱以及稀奇古怪的見解,都是從這四個邊上延伸出來的。所以龍樹菩薩在所有的中觀論著中,什麼也不承認,因為在四邊的範圍內,不存在心的本性,其中的任何一個邊,都是錯誤、戲論,都不符合事實。當真正證悟的時候,就會將四邊徹底推翻。這種推翻,不是建立一個新的觀點,而是打破所有觀點。宇宙世界、現實生活、恐怖的地獄以及大家都很羡慕的極樂世界,都是從不可言不可思的光明境界當中顯現的,就像電影裡面的圖像、人物、風景,都是在銀幕上出現的。除了銀幕上面的圖像以外,沒有別的東西一樣。
在根本沒有證悟的人聽來,這些話是有點不好理解,證悟以後,才可以體會到其中的真正含義。證悟空性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得到證悟的功德,也即佛的功德。從他空中觀的角度來說,佛的法身所有的功德,現在就已經存在於我們心的本性當中,不需要去尋找,是常住不滅的。只是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看不見。依靠證悟空性的智慧,就能顯現法身功德,它的最終結果,就是成佛。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仁珍千寶仁波切法語 略說止觀的解與行

略說止觀的解與行
(仁珍千寶仁波切法語分享。擷取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對初學者導引之開示。)

(二十九) 已知具寂之勝觀,能斷一切煩惱障,遠離四處無色心,修習禪定佛子行。

想要解脫的人,必須要的具備禪定的力量,世俗的一切不管是持戒、佈施或念經、拜佛,這些如果沒有禪定的功夫、沒有空正見,就沒有辦法達到究竟的果位,因此禪修非常重要
這裡面所提到的「具寂」,「寂」是所謂止、止觀裡的止。止是停止一切分別念,我們一直不斷生起的分別念全部停下來或徹底的看清楚,就是所謂的「寂」;對色聲香味觸的執著、放逸的心中斷,專注在一境,是所謂的「寂」。
「觀」即觀察,先要得到正知見-正確的看法,指為出離心、菩提心,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萬法唯心」要觀察清楚。清楚以後,不管是外世界的「境」、六境斷空;再三時去觀察「心」、心的本性-心性自空或心性本空、本來清淨的空,分析、了解,這種觀察就是所謂「觀」。
「觀」一般來說,剛開始尋找或伺察,需要尋找境的根在那裡?觀察對或錯或如何安置這顆心?如是了解,為一般所謂勝觀的智慧。
用勝觀的智慧觀察如何打坐?如何獲得清淨的見?已經知道如何打坐、如何靜坐、有正確的見-正知見的時候,開始靜坐或六根收攝專注一境,這樣的修持,透過止觀的智慧可以斷除一切煩惱。
上面的佈施、持戒沒辦法徹底斷除煩惱,只是個開始、能減少煩惱生起的機會、接近於解脫道、接近於真理的一種修持。
勝觀的智慧,可以斷除煩惱。斷除煩惱的這種修法就有兩種,一為世間禪、一為出世間禪-修持遠離超越四處無色心(無色界的四空定: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世間四禪定,這是佛子菩薩們應該要修的行為和唯一的道。
世間的四禪定,一般來說「行者沒有出離心、也沒有菩提心,只有世間的禪定。」這種的禪定有時停在無記的狀態、有時在尋找和伺察的狀態、有時維持在快樂的狀態,有時在分析、明的狀態-在伺察或對境的執著的狀態。
一是對境沒有任何執著、在無記的狀態,沒有善惡、好壞心念的狀態。這種的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的情況,沒辦法脫離輪迴,因此稱為世間的禪四處無色心。不管是明的狀態、空的狀態、無所有空的狀態、無所求好像無記的狀態,大部分是貪瞋癡裡「癡」心的狀態,都是世間的禪。
如果有前面所提:有出離心、發菩提心情況下修持打坐,因為前面發願的力量,正行的禪定都會變成增上緣,如【入菩薩行論】裡提到: 「生起菩提心狀況下,因為菩提心的力量,不管在無記或睡夢狀態都是增長善根,不成為世間的因。」
就世間的禪,有些一打坐可以坐上七天、八天、十天等在昏沉狀態,世間人可能覺得這不錯、已經不容易,但以智慧去觀察,這種的就成為輪迴的因。
沒有前行的出離心、沒有菩提心,正行沒有止觀勝觀的智慧,雖然能打坐很久,福報有的可能就是無色界-天界的人天果位,還是在輪迴裡;若福報不夠,結果淪為畜牲道,平常說的一天十八小時睡覺的無尾熊、冬眠的動物,這些都是過去因為對世間禪的執著,最後得到這個果,因此能坐很久不一定是好事,但有這樣的功夫也不容易,有人提醒他一下,說不定在這樣止的基礎上作觀比較容易的,也有可能。
不管是密宗、禪宗,佛教界有些公案,有些人可以坐得很久,後來遇到善知識告訴他正確的方法而脫離三界,就像岡波巴大師當初一打坐,可以坐上一個月沒有問題,但見到密勒日巴大師時,告訴他: 「你的打坐方式是錯的,已經停留在無記的狀態,現在你用我的方法去做。」同樣的,禪宗的故事裡也有類似的公案。
打坐還是要學,如果是追求身體的健康,觀呼吸等基礎,所有宗教都有、沒問題的,但要追求解脫,學習打坐要透過正確的方式、具正知正見的情況下行正道,最後獲得正覺的果位。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对生生世世有利的法才是最重要的

索达吉堪布:对临终最有利的善法,有些人认为是颇瓦法或者是宝瓶气,但我觉得这些不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只有对生生世世有利的法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我们曾经讲过的,如果你在发菩提心和殊胜愿之中死去,会使你在生生世世中变成具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所以,如果你真正具有大圆满的殊胜境界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就应该发利益众生和舍弃今世之愿。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应当修持对临终最有利的法门,尤其是我们现在就受此类教育,在几十年中修持看破今生、舍弃今世的法门,到了临终之时在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坚固的定解!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有时候觉得,人只要一直做善事就行了,花大量时间学习精通佛法是否有必要?

索达吉堪布:很多人都不懂佛法,行为不如法,表面上看来做了很多行善的事情,但实际上对自他都没有很大的利益。如果对佛法特别精通,表面上做得不一定很多,但实际上功德很大,对众生的利益也相当大。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夢參法師:學佛迷信者居多!檢測自己是不是也迷信

夢參法師:學佛迷信者居多!檢測自己是不是也迷信

問:怎樣學佛才不迷信?
夢參長老開示:學佛人不能脫離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著禪意的存在,修行不離世間覺,修行是改變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昇華。當你的心還不能轉物時,你的一切要順其自然,生病時一定要看大夫,該吃藥就吃藥,該打針打針,手術也如是。
什麼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對自己信仰的對象並不瞭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稱是信佛的人,他經常燒香磕頭、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裡去吃齋念佛,以為這樣就能求得佛菩薩的感應,保佑自己心想事成,這種人就是迷信。佛並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訴我們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佛明了世間宇宙真相,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我們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用正確的方法從因上下手,就好像農民種地必須先下種、施肥、澆水、小心看護,然後經過一段時間,我們才能得到所要的瓜果,也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都必須自己親自動手,天上不會掉下來的。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因果定律,如果自己不努力,靠求神拜佛去求,這就是正宗的迷信。
一、現在學佛的人,說實在話,迷信的多!他到廟裡面去燒香拜佛,為什麼?為了陞官發財,為了求保平安,都為這個。
二、學佛的人,不懂得什麼是佛法,這就是迷信!他求神拜佛,能不能得到好處?得不到,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
三、聽說這個地方的佛很靈、很有感應,他去求,真的得到了,那也是命中已經定的,在那個時候有,他得到了,與拜神求佛不相干。
四、如果真的那麼靈,一百個人求,一百個人統統都得到,那就是真的;一百個人求,只有一兩個得到,其他的統統都沒有得到,那怎麼會是真的?
五、對這個人喜歡,給他;對那個人不喜歡,不給他: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中國對於神明有一個定義,正直稱之為神。正直,哪有不公平的道理!
六、不懂得什麼叫佛法,神佛不分,認為自己常常到廟裡面去燒香、去許願、去供養,這就叫學佛,這個錯了!佛法是師道,這要清楚,你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那就是迷信
七、一定要曉得,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就是經教!我們遵從經典上的教誨,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統統修正過來,這就是佛菩薩保佑,這就是佛菩薩加持
八、佛教裡頭沒有迷信,你真正依教奉行,你決定得真實的利益。利益從哪裡來?不是佛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修得的。離開經典,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沒這回事情。
我們應當要明了,我們學佛為什麼?如果真的是為了生死,真的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間眼前一切事物,就要看破一些,要冷淡一些,不要太認真。從今之後,我們心裡念念就念佛、念念想佛,其他一切統統看破、放下,了無牽掛!

學佛迷信者居多!檢測自己是不是也迷信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rgA1pW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什麼是最殊勝的法-阿底峽尊者

什麼是最殊勝的法? 阿底峽尊者弟子問: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麼是最殊勝的法?

阿底峽尊者答道:證悟無我之義的人即是最殊勝的智者

最殊勝的持戒即是心相續調柔

最殊勝的功德即是具有饒益之心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經常觀察自心

最殊勝的對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

最殊勝的行為即是與世俗人相違

最殊勝的悉地即是煩惱得以減少

最殊勝的神通即是欲望減弱

最殊勝的佈施即是沒有貪執

最殊勝的戒律即是內心寂靜

最殊勝的忍辱即是處於低位

最殊勝的精進即是放下一切瑣事

最殊勝的禪定即是心不造作

最殊勝的智慧即是對任何法都沒有二種我執

最殊勝的善知識即是指出求知者的缺點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對症下藥

最殊勝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

最殊勝的激勵即是怨敵、魔害、疾病等苦難

最殊勝的方便即是順其自然

最殊勝的恩德即是引進佛門

最殊勝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佛陀的兩種法教 教法與證法

教法和證法對我們都非常重要。現在有些人並不是同時追求這兩種法,有的人只追求教法,有的人只追求證法。比如說現在外面很多的研究者、學者以及對佛法感興趣的人,他們都在研究佛法,他們所追求的這些就是教法。而我們這些對佛陀虔誠的弟ZI所追求的是兩種法都有,尤其是我們噶舉的弟ZI,主要追求的是證法,因為學習佛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積累知識,而是為了修正自己,為了解脫輪回,為了證得佛果,以這樣的追求來修持的話,那麼佛陀的兩種法教是都具備的。
世親論師又說:“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
教法和證法是相互依靠的,沒有教法就得不到證法,所以首先要學習教法,然後修持證法,這樣才可以達到佛的境界。如果只學習教法而沒有修證的話,只會象寮哥一樣,它只會跟著別人念:“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僅僅是一個重複。如果只是研究佛法,而並不去實修,這樣是很危險的,行者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就會造成正法和行者互相脫離的結局。
沒有經過教義和聞思而去修行佛法,會象盲人走路一樣,他看不見前面的路,不知道應該往哪個方面走;沒有經過教義和聞思就去修法是不可能的,像失去雙臂的人爬懸崖一樣,非常危險。盲修瞎練的結果是走火入魔,神經錯亂
薩迦班智達曾經說:“修持大手印的愚癡行者大部分的結果,最後還是墮落畜牲道。” 所以,有實修但沒有經過聞思也是不好的。因此佛法是要把兩個融合一起的,先學習佛法,慢慢思考,然後再去實修,這就是我們佛法裏講的聞、思、修的過程。修行是建立在思考上面,思考一定要在聞法的前提下建立起來,所以一般的順序就是聞、思、修。
但是從我們噶舉派來講,達波噶舉的一個特點,就是聞、思、修同時進行,這種修持的方法是完整無缺、正確無誤的佛法。所以,並不一定聽聞完全部的佛法後才開始思考、才開始修行,因為在聞法的當下、在思考的當下你就可以修行,所以岡波巴大師說聞、思、修三種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那麼什麼是教法?什麼是證法呢?
比如聽到一句話,知道這是佛陀所說的內容,這個叫做教法;你做到佛陀講的一句話這個叫做證法。所以,不一定你要全部學完佛陀的教法,或經過很多年的閉關實修才會得到證法,不是這樣的。而是在當下,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講能夠做到四句話就夠了,即“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四句裏,諸惡莫做就是說少做一些壞事;眾善奉行就是說多行一些善事;自淨其意就是說時常觀察、調服自心,把自己自相續中的煩惱儘量克服掉;這就是諸佛法教,這就是證法。

佛陀的兩種法教 教法與證法 | 喇嘛網 http://j.mp/2oO9Xmk

---------------------------------------------
什麼是“教法”和“證法”?二者是什麼關係?
具體地說,一切教義,經典、學說、聞思修施教活動都屬教法範圍,通過對經典教義的聞思修活動,在學法者的思想認識、品德作風方面所產生的變化、效果屬於證法範圍。
所謂“三藏為教,三學為證”,指的就是經、論、律三藏學習活動和戒、定、慧三學修習成果。
也就是說“教”為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證”為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教”為成因,“證”為成果,“教法”是證法的前提保證,“證法”是教法的實施結果。
因此,不結合修證的教法是紙上談兵,脫離教法的修證是盲人捉鳥。

摘自多識仁波切著《藏傳佛教常識300題》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8年6月出版)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廣欽老和尚開示:「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六度總修!」

 

「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六度總修」。

做得要死,就是很賣命做事,這表示「布施」;
就是拼了最後一口氣也在所不惜,這要非常「精進」;
結果又被人嫌, 這就是修「忍辱」;
人家開口嫌,我們心沒有動、難過,這是修「禪定」;
沒有動心、動口對他回嘴,這是「持戒」;
如果想得開,將那口氣壓下來,這表示「智慧」。這就是六度總修!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肚子裡明白就好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說,肚子裡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老和尚又繼續說:
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厭嫌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

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1、人家侮辱我、欺負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3、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4、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要順別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5、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么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6、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業障、開啟智慧
7、對於他人的侮辱,能忍下來,便是我們的福報,以後還會慢慢地開智慧,忍辱也是在開我們的智慧
8、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如獲至寶。對廚房的飯菜,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自己本身會損福,反而還增加煮的人的福氣。
9、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裡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見生歡喜,亦可感化人。
10、任何橫逆,就如同錢要讓你賺,你不要,就是說境來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11、什么事都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就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打擊我們的,你以為他是壞人,但是在修道來講,是有幫助的,內心要感謝他。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13、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
14、忍辱即智慧。
15、誇我們的,讚美我們的,那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否,這才是真正明師。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當我們受到刺激時總會想:“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給你看。”拿出這個志氣來,成就已經在望。
16、忍辱波羅蜜,不要說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打你或做出對不起你的事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打你,而是在給你消業,因為多生多世以前你也這樣子對別人,現在因緣成熟,你造什么業,就會了什么業,你今生所遭遇的這個果報要勇於接受,釋迦本師在金剛經上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在前面呀!

廣欽老和尚:談修“忍辱波羅蜜”的秘密 - 念覺學佛網 http://j.mp/2p4uZ2R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守持清淨戒律才是最大的神通

如果你沒有禪定,那你就無法具備神通」,因此宣稱自己有神通的人,要先看看他們有沒有禪定、定力,如果沒有定力,就是胡說八道,或鬼神加持。

~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3)

問:有些人對神通很感興趣,甚至皈依佛門也是為獲得超能力。這樣有何不妥?

答:很多對佛教真諦尚不了解的所謂修行人,非常執著天眼、天耳、天上飛行,或者開中脈、見幻像等神通。不少的人為追求這些特異功能而學佛。這樣不但達不到學佛的真正目的,反而很可能會走火入魔。

神通是修行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奇妙成就。若執著於此,只會對修行造成障礙。如果僅僅是追求神通,世間的許多特異功能、雜技、魔術都能顯示許多常人難以置信的現象。隨著科學日益發達,上天入地早已不是神話。所謂的神通除了盜名欺世,又有何用呢?

喬美仁波切說:“守持清淨戒律才是最大的神通。”噶當派的大德們從來就以隱藏功德為榮,他們有一種說法:“隱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

現在世間的人卻沒有神通也到處炫耀自己的鬼通、魔通。他們不知,若身處五彩繽紛的世間,卻不為外境所轉,恆持正見,增上出離心、菩提心才是最大的神通。

——《旅途腳印》索達吉堪布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听闻佛法的时候特别需要专心和恭敬心?

问:为什么听闻佛法的时候特别需要专心和恭敬心?
索达吉堪布:尤其在听法时,如果没有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那就会像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样,任何法义也无法铭记于心。所以在闻法之前,就应把所有的琐事放下。在听法的过程中,也不要吃东西、说话以及上厕所,否则有很大的过失,而且效果还不好;如果这样听闻,那不管听多少堂课,他的相续也会像一张白纸。闻法的机会千载难逢,在那时我们没有必要做其他的事情,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听闻,否则不可能记住所讲之法。
若能专心致志地听法,其功德利益也不可思议。《涅槃经》云:“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既然是这样,那我们怎能不专心致志地听闻佛法呢?
另外,上师正在传法之时有巨大加持力,如果那时好好听闻,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法益,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上师传法时,上师和弟子都应持本尊的佛慢,那时诸佛菩萨也确实安住在传法的现场,所以加持不可思议。以前,乔美仁波切引用教证说:虽然上师是一个凡夫人,但他在讲经说法时,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都会融入他的心,所以也可令弟子获得利益。既然如此,那在此时就没必要再造不能得到加持的不恭敬罪业。
——《藏传净土论》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達真堪布: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

現在很多人都想改變命運,到處求神問卜,祭神拜佛,做法事、佛事,殊不知這都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方法。

  現在很多人都想改變命運,到處求神問卜,祭神拜佛,做法事、佛事,殊不知這都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方法。若真想改變命運,就要學佛修行,改掉自身的毛病,毛病越少,命運就會越好,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佛法講的是真理、事實,你懂得了佛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過錯和毛病。你把佛法當鏡子照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毛病和問題,然後才會去改。

修行就是認錯、改錯的過程。能讓你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人,這叫善知識。否則,就不是你的善知識,更不是你的上師了。現在好多師父偽裝,弟子也虛偽。師父在弟子面前裝模作樣,弟子在師父面前花言巧語,互相欺騙,互相傷害。弟子修行上有問題了,師父也不說實話,卻說什麼“老居士、老菩薩,功德無量”。什麼叫功德無量?明心見性,開悟証悟以後才會功德無量,之前哪里有功德無量?明明知道有問題了,還在欺騙,不應該這樣。

  修行上有問題了就要指出來。我們有一句法語:發現錯誤叫開悟,改正錯誤叫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叫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叫圓滿。想開悟証悟,就要發現自己的錯誤。凡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錯誤,也不知道錯在哪里。這是關鍵和難點。

  為什麼說見性難,發現錯誤難?因為凡夫都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其中的傲慢,就是不讓你發現自己的錯誤,不讓你發現他人的功德。如果你有傲慢心,就發現不了自己的錯誤和毛病;如果你有傲慢心,就發現不了他人的優點和功德。這樣你永遠無法改掉自身的毛病,永遠學不到他人的功德,永遠也不會有進步。

  修行的過程就是懺悔的過程,有錯誤、缺點和毛病,就要懺悔,而且要做到不覆不藏,不能隱瞞,在上師、善知識面前不能裝。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般人很難做到!

  很多人就是愚癡。如果我們還隱藏自己的缺點毛病,就是掩耳盜鈴。其實上師三寶什麼都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在上師三寶的意料之中。盡管這樣他也不會舍棄你。因為凡夫都有煩惱,造業很正常!否則,就不是凡夫俗子了。但是人都好面子,不敢說這些。為什麼這樣呢?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不好意思。其實也不怪你,對上師三寶來說,這些一點都不奇怪,都很正常。

  所以,修行上有進步與成就了,可以跟上師、善知識說;有什麼疑惑與問題了,更要說,否則怎麼幫助你、救度你呢?要實實在在,有什麼說什麼。

  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愛聽好話,不愛聽實話,都是顛倒的。但是我這個人比較直,不管你愛不愛聽,能不能接受,我都會實話實說,講的都是人的一些缺點和毛病。其實這些實話對你來說是最好、最大的幫助!有的人可能當下接受不了,但是過後會明白;有的人不用等到過後,當下就明白了。

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  http://j.mp/2mheyyQ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生活上、心靈上的一切問題,是通過智慧解決的。

學佛人應該是個好人,是位智者,不要搞神通,做神神叨叨的人。這種人害人害己,會染汙壇城,染汙道場,染汙眾生的相續。我們相信的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生活上、心靈上的一切問題,都不是通過神通解決的,而是通過智慧解決的

達真堪布

佛說那樣活100歲不如這樣活1天

佛說那樣活100歲不如這樣活1天
妙祥法師

《法句經》有這麼個偈子──《法句經》是被南傳佛教奉為“經典”的一個經典,他們說這個是佛親口所說的。《法句經》是這麼樣講的:

“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禪。”意思就是說即使人活到百歲,遠離正念不持戒,還不如守住戒律有正念,有禪定活一日。大家可能以為:“好死不如賴活著。”我們大家都有這種概念,說:“為法滅身只可能是說一說,除了佛菩薩能做到。”

佛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生存呢?我們生存在世間,首先就要有正念。什麼樣的正念呢?應該有什麼樣的決心呢?就是我寧可不活百歲,就哪怕活一天一夜,也要守持戒律,正禪定。

你有這個決心,才能在世間上獲得正念;如果沒有這種心,你想獲得正念,是不容易的。比如說三心二意,又想獲得正念,又想多活幾年,甚至生命和正念相互衝突的時候就不持戒了,就遠離了。這樣你想獲得正念是不可能的,想獲得正念就得有這種決心:哪怕我不活一百歲,我活一日也要守持正念,這樣你才能獲得正念。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就是有邪念還虛偽,沒有智慧,“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若人壽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

第一句就是持戒,要持戒。第二就是要去掉虛偽,要有智慧。第三叫精進。第四要知道哪該做哪不該做,第五要知道什麼是甘露,為了甘露而放棄長壽。還有為知大道義,就是說對壽命要不管不顧,也要學這個大道義。你有這種決心,才是真正的吉祥。吉祥從哪兒而來呢?就從我們的正念來。如果我們沒有正念,想獲得吉祥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正念也來源于我們的決心。

《法句經》講的這些,都是讓我們有正念,不是說只讓我們活一天一夜就完事了,別活到百歲了,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為了獲得正念而寧可舍去百年壽命。有這個決心就必然獲得正念;如果沒有這個決心,你想獲得正念是不可能的。因為它來之非常不易,要互相地爭奪,就像自己和自己在斗爭,勇者勝。

你要是膽小了,退卻了,就不行了,肯定失敗。如果你不管不顧地、拼命地追求這個正念,它必然獲得。也就是說我們為了正念,要遠離一些功名利祿,這樣的話,我們會獲得真正的吉祥。

遇到一個違緣,就能增長一種智慧

達真堪布:遇到一個違緣,就能增長一種智慧

  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念,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使善法自然增上,因為他能轉為道用。有人傷害你,是修忍辱的機會來了;有疾病災難,是消業的機會來了。菩薩是這樣認為的,我們自己是怎麽認為的呢?
  痛苦磨難是真正消業的機會!沒有魔不成佛。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著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轉為道用,能轉變心態,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轉變心態,不能轉為道用,心里煩惱痛苦、著急上火,那就是真正生病了,真正著魔了。遇到對境的時候,不應該心慌意亂,先把心定下來,然後轉為道用,當成好事。沒有生起嗔恨心或惡念,反而增長善念和功德,這就轉為道用了。
  肚飽被暖的時候,一切都比較順利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舒適的環境里天天諦聽佛法妙語,這個時候坐得都很像樣子;一旦遇到對境,遭受磨難坎坷時,還是個凡夫。面對絕癥,面對死亡,比如地震來了、海嘯來了,若是真能穩重起來,如如不動,那就是個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決生老病死這些問題嗎?在對境當中,尤其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心如如不動,心態還是那麽平靜,這才是修行人。若遇到一點點違緣障礙的時候,就開始動心,那不是修行人,更談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說得都容易,“我要修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圓滿、即身成佛,有那麽容易嗎?若是能在一切對境當中如如不動的時候說這個話,還有點靠譜,之前說這個話有點太早了。
  遇到一個違緣,就能提高一個層次;遇到一種障礙,就能增長一種智慧。這是磨練的機會,這是成就的助緣,求之不得啊!以前我自己也有過這種感覺,很多人肯定也有這種感覺。有人罵我,我不罵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別人;有人傷害我,我不傷害別人……這是對一個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個菩薩的理念來想,一點都不難,這不都是解脫的機會,成就的助緣嗎?所以不是“裝”,而是心平氣和、心甘情願。
  現在,我們有時候能忍一忍,有時候也能轉轉念,過後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說我,我還沒有說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這說明還是不行。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很坦然,很正常,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還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