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仁珍千寶仁波切法語 略說止觀的解與行

略說止觀的解與行
(仁珍千寶仁波切法語分享。擷取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對初學者導引之開示。)

(二十九) 已知具寂之勝觀,能斷一切煩惱障,遠離四處無色心,修習禪定佛子行。

想要解脫的人,必須要的具備禪定的力量,世俗的一切不管是持戒、佈施或念經、拜佛,這些如果沒有禪定的功夫、沒有空正見,就沒有辦法達到究竟的果位,因此禪修非常重要
這裡面所提到的「具寂」,「寂」是所謂止、止觀裡的止。止是停止一切分別念,我們一直不斷生起的分別念全部停下來或徹底的看清楚,就是所謂的「寂」;對色聲香味觸的執著、放逸的心中斷,專注在一境,是所謂的「寂」。
「觀」即觀察,先要得到正知見-正確的看法,指為出離心、菩提心,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萬法唯心」要觀察清楚。清楚以後,不管是外世界的「境」、六境斷空;再三時去觀察「心」、心的本性-心性自空或心性本空、本來清淨的空,分析、了解,這種觀察就是所謂「觀」。
「觀」一般來說,剛開始尋找或伺察,需要尋找境的根在那裡?觀察對或錯或如何安置這顆心?如是了解,為一般所謂勝觀的智慧。
用勝觀的智慧觀察如何打坐?如何獲得清淨的見?已經知道如何打坐、如何靜坐、有正確的見-正知見的時候,開始靜坐或六根收攝專注一境,這樣的修持,透過止觀的智慧可以斷除一切煩惱。
上面的佈施、持戒沒辦法徹底斷除煩惱,只是個開始、能減少煩惱生起的機會、接近於解脫道、接近於真理的一種修持。
勝觀的智慧,可以斷除煩惱。斷除煩惱的這種修法就有兩種,一為世間禪、一為出世間禪-修持遠離超越四處無色心(無色界的四空定: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世間四禪定,這是佛子菩薩們應該要修的行為和唯一的道。
世間的四禪定,一般來說「行者沒有出離心、也沒有菩提心,只有世間的禪定。」這種的禪定有時停在無記的狀態、有時在尋找和伺察的狀態、有時維持在快樂的狀態,有時在分析、明的狀態-在伺察或對境的執著的狀態。
一是對境沒有任何執著、在無記的狀態,沒有善惡、好壞心念的狀態。這種的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的情況,沒辦法脫離輪迴,因此稱為世間的禪四處無色心。不管是明的狀態、空的狀態、無所有空的狀態、無所求好像無記的狀態,大部分是貪瞋癡裡「癡」心的狀態,都是世間的禪。
如果有前面所提:有出離心、發菩提心情況下修持打坐,因為前面發願的力量,正行的禪定都會變成增上緣,如【入菩薩行論】裡提到: 「生起菩提心狀況下,因為菩提心的力量,不管在無記或睡夢狀態都是增長善根,不成為世間的因。」
就世間的禪,有些一打坐可以坐上七天、八天、十天等在昏沉狀態,世間人可能覺得這不錯、已經不容易,但以智慧去觀察,這種的就成為輪迴的因。
沒有前行的出離心、沒有菩提心,正行沒有止觀勝觀的智慧,雖然能打坐很久,福報有的可能就是無色界-天界的人天果位,還是在輪迴裡;若福報不夠,結果淪為畜牲道,平常說的一天十八小時睡覺的無尾熊、冬眠的動物,這些都是過去因為對世間禪的執著,最後得到這個果,因此能坐很久不一定是好事,但有這樣的功夫也不容易,有人提醒他一下,說不定在這樣止的基礎上作觀比較容易的,也有可能。
不管是密宗、禪宗,佛教界有些公案,有些人可以坐得很久,後來遇到善知識告訴他正確的方法而脫離三界,就像岡波巴大師當初一打坐,可以坐上一個月沒有問題,但見到密勒日巴大師時,告訴他: 「你的打坐方式是錯的,已經停留在無記的狀態,現在你用我的方法去做。」同樣的,禪宗的故事裡也有類似的公案。
打坐還是要學,如果是追求身體的健康,觀呼吸等基礎,所有宗教都有、沒問題的,但要追求解脫,學習打坐要透過正確的方式、具正知正見的情況下行正道,最後獲得正覺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