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

有些人可能想:其他的善法也可以吧,比如修無上大圓滿、大手印,或者參禪、念佛,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殊勝法門,為什麼不能勝過這些罪業呢?當然,佛經中也說這些善法能摧毀罪業,但是你參禪念咒,如果沒有菩提心,做這些善事有沒有功德呢?有是有功德,但不能超勝一切罪惡。前段時間學習華智仁波切的教言時也說了:「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便是修無上大圓滿,也會成為小乘的法,或者變成一種說不清的法了(類似於外道)。」既然無上大圓滿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都不能算是大乘佛法,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大家應該有一個心願,就是一心一意地修持菩提心,應想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當然,修其他密法或念咒語,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菩提心,否則,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很難遣除。有些人會想:我念金剛薩埵心咒,或是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應該也可以遣除罪業吧。當然,這些法確實很殊勝,但有一個前提,你以什麼樣的發心來念金剛薩埵心咒或者觀修空性的呢?如果不具足菩提心,觀空性也會成為輪回的因,念金剛薩埵心咒也不能遣除自他所造的一切罪業。

所以,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理解這個頌詞所講的意義。不管是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我們每個人所造的罪業是相當多的,今生已經造下了很多,未來還會繼續造的,如果想要徹底斷除,就一定要修菩提心,否則,其他的善根不能摧毀這種惡業的相續。

索達吉堪布入菩薩行節錄

舍無量心的修法

慈誠羅珠堪布:一個月或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的

這一切就像演戲一樣,現在這邊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邊的飾演我的親屬。但是下一輩子就會角色互換,演仇人的扮作親屬,演親屬的飾爲仇人。因爲現在我們爲無明所遮蔽,沒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對未來的前途也茫然無知,現在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暫的時光。

  但輪回卻是極爲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回憶前世,或以長遠的眼光靜心觀察,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親人與仇人,根本就是無常的,確實象演戲一樣。這就是觀察的方法。

  這樣觀察後,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只是用了一雙異常狹隘的眼光,去看了一個很短很窄的範圍,便指定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親人,對敵人生嗔恨心,對親人生貪心,因爲我有了這樣的錯誤認識,所以就産生了這樣不正常的貪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條,不是臆造的神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在這樣輪轉再輪轉的過程當中,在我們投生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現世的冤親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我也做過他們的父母;同樣,彼此也都做過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憶而已。

  大家應該思索,這一切究竟是事實,還是教條?如果你認定這是教條,就請你拿出證據來推翻。可是,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學說,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根本無法推翻它。相反,卻會有越來越多極具說服力的、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它。所以,這些都不是教條,不是無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實。

  雖然是事實,爲什麽以前我們卻從未察覺到呢?因爲我們沒有受過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遠矚、未蔔先知,所以一直都是這樣迷茫。現在依靠佛的教育,終于使我們清醒地看到冤親等都是不一定的事實。

  這既是理論,也是修法。觀察以後,一定能有所體會。若不相信,你們可以嘗試在一個月或者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的。那時,你就會確確實實感覺到親怨就是不一定的,雖然片面的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既然已經意識到錯誤,你就會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無量心的修法。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盛噶仁波切的開示

修行先修『心』

  「我從師父的身上悟出:世俗中的人看佛法,不過是坐井觀天。對於他們而言,佛法就是清規戒律,是死板的、狹隘的,固定不變的;他們用這種觀念來接受佛法,就等於給自己戴上了緊箍咒。人心如同一隻小鳥,當它被道德、法律關在籠子裡時,它常常幻想著飛出籠子,可一旦它飛出籠子,它卻飛不出天空。佛法就是天空,包容一切」。
  「修行在於修心,因為人的一切是靠『心』在感受,」仁波切明白指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先了解自我內在想法,先讓心乾淨,才能真正體會佛法的精髓與奧妙。

閉關禪定參透無常真理

  談到第一次閉關禪定,他就體悟一個恆久不變的道理,「人身難得、人生無常、因果報應、生死輪迴」才能真正開始明白佛法的真諦。他認真地強調,「人離不開無常,不論吃喝玩樂都離不開它,每天都必須與無常打交道,當你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學會珍惜,才能進一步感受佛法真諦。
寂天菩薩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痛苦與悲傷,完全來自於希望自己幸福;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喜悅與快樂,完全來自於希望別人幸福。」盛噶仁波切認為,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應該要學會超脫,將煩惱釋放。人世間許多苦難都源自於慾望,唯有透過禪修才能化解苦痛;也唯有透過禪修才能抑制業力無形發展。在修行中,才能深刻感觸,禪帶來的法喜圓滿。

頂果欽哲仁波切 (頂果法王) 開示_(節錄)

真正的慷慨是沒有執著,
真正的戒律是沒有貪欲,
真正的忍辱是沒有瞋恨。

人一生中所面臨的俗事,就像永無止境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而來,但我們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什麼也留不住,我們的腦中走過無數的念頭,一個念頭生出許許多多的念頭,但所有的念頭都只會增加內心的騷動與不平。

輪回與涅盤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只不過是一堆念頭罷了。一旦我們認清念頭是虛空的,心也就失去了矇騙我們的力量。

念頭根本沒有所謂實體的真實,或本質的存在。所以,念頭銀本沒有理由擁有強過我們的力量,我們也沒有理由淪為念頭的奴隸。

主宰心是要全然�久不變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為,一次又一次反復檢查你的心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戒律的實踐,將引導你到達不論你是否在實踐期都能保持這覺醒的境界,這就是教導的重點。沒有持守戒律,無論你記頌多少儀軌或咒語、或做幾千次大禮拜、乃至幾千次繞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亂的,就不能幫助你去除心中紊亂的思緒,不要忘記這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人們總是說:「禪修,禪修!」但是,除非你對空性的概念以建立堅固透澈的瞭解,否則你做的「禪修重點」是什麼?不能認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墮入輪回的根源。當心不受念頭影響,當下即喚醒純然的醒覺,這無礙清明的空性就會逐漸被體認。

一旦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淨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蹤,
假如,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
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
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回向功德。

培養意的紀律

修佛法的精義在於培養意的紀律,使意念擺脫嗔恨、貪慾、害人的企圖,因此可以說,佛法的要義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幫助人」,「如果幫助不了別人,起碼不可害人」。諸位若以為這種身心官能的修持之外還有某種叫作「佛法修行」的東西可學,那就大錯特錯了。佛陀在經典中教導的就是達成這種內在修持的各種不同的方法,有些看來彼此分歧,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達賴喇嘛說幸福之道 - http://bit.ly/1AoMbxi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我們很多修行人有時會無法進步的原因,就在於缺乏「定學」。

三學當中的第二個,「定學」,意指「禪定」、「禪修三摩地」的學處。我們很多修行人有時會無法進步的原因,就在於缺乏「定學」。

舉例來說,「止」的禪修。是將我們的心力,專注於一個焦點上,現在我們心力、注意力的焦點總是在向外、不清晰、散亂的狀況中,「止」的禪修是讓我們的心能專注在一個焦點、一個所緣境上,變得非常清晰而有力量,這就是「止」的禪修。

修「止」,現在是最壞的、也是最好的時代

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當中,若有時間作止的禪修,或許是很好機會,但也可能很難去修,為何說這「現在(二十一世紀)是修「止」的禪修的最糟情況」呢?因為各種娛樂、讓我們散亂的因素,實在太多了,譬如網絡、智能型手機等等,都可說是讓我們散亂的因緣,因此許多人說,在二十一世紀,是不大可能做到「止」的禪修的,太困難了,機會大概是零。

為何如此說?因為修「止」的首要條件,就是「安住在寂靜處」,對初學者而言,外在條件對他來講是重要的,他必須先要到清淨、寂靜之地,再進一步去練習讓心得到寂靜之法,但以現況而言,要找到這樣的寂靜地,相對是困難的。

但是換個角度而言,二十一世紀也可以說是修止最好的時代,因為二十一世紀中,我們每人的生命都非常繁忙,生活中不論是工作或家庭的各種壓力,也確實種繁多,很難讓心靜下來,但相對也因此更需要讓心平靜,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情況。

因此我們要做「止」的禪修時,例如大手印止的禪修,不一定要到寂靜處,而是在生活中各種情況中,不論行走或坐時,二六之時(一天二十四小時)中,都可以作止的禪修,這就是「大手印」的禪修教導我們的。

——摘引自《17世噶瑪巴2014年歐洲弘法行:大手印禪修》,原發不詳,題目為轉載所加。

現在是禪修最壞也是最好的年代/17世噶瑪巴_阿明藏博客_新浪博客 - http://goo.gl/EBxq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