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無論是對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對人生如何定位都有明顯的教言。對身處世間,願意學習佛法,想獲得解脫的大多數居士來講,要完全拋棄所有世間之事,比如工作、家庭等,是很困難的。因為上有老、下有小,還有許多社會責任,而且很多人貪人、貪事、貪物的心態還很強烈。所以,大家應在經論教言中,尋找一條適合自己身份的修行之路。
⒉ 恆守中道不墮兩邊
有些人剛開始信仰佛教,就想拋棄世間出家,對這種觀點和行為,我個人而言並不怎麼贊嘆。並不是我不贊嘆出家,而是因為有些人心情太激動了,如:遇到一位上師或道友,馬上就將所有事情全部放棄,或遇到痛苦時,馬上就生起強烈的厭離心。華智仁波切說過:暫時的厭離心,實際上是不穩固的。
所以,我希望剛開始也不要特別過激,最後也不要太過散漫。有些人剛開始特別精進,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跟家裡人也不溝通、不說話,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都拒絕。最後因為家人阻止等原因,又完全放棄修行滾入紅塵,那時比不信佛教者的行為還低劣、還過分。我覺得這些都是極端,應該不墮兩邊。
⒊ 循序漸進打牢基礎
其實,要成為一位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並不是完全做不到的,而是完全能做到的。怎麼才能做到呢?剛開始自己一定要發願:這一輩子不舍棄三寶,即受持三皈;進而受持五戒,行持十善。
雖然佛陀給我們講了許許多多學佛和解脫的層次,但對大多數在家人來講,主要講了斷除十不善業。以前很多上師都講過,斷除十不善業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我給大家提醒,作為在家修行人,應該了解十不善業的概念,一定要斷除十不善業,盡量行持十種善業。
打好這樣一個穩固的基礎後,再進一步求更高的法就比較方便。但現在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剛開始就好高騖遠,今天皈依明天就求大圓滿等最高的法。雖然法的內容特別殊勝,可是我們的基礎確實太差了。
摘自:
索達吉堪布:做個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
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作者:索達吉堪布
------------------------------------------------
十不善業只是個指導綱領,便於我們記憶不去造作惡行,不要沉溺於這些不好的行為裹面。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不是只有這十項,它們還有許多的組合,十項只是十個關鍵,就像是語言糸統裏的字母一樣。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誤以為這十項行為,只有比丘、比丘尼,或修行者這一類的人,才必須遠離。而是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須避免去造作。不是只有比丘、比丘尼,而是每一位佛教徒應遵從的誓願與戒律。比丘及比丘尼還有他們自己特有的戒律,除了十不善業之外,還有兩百條以上的戒律要持守。十不善業是一般在家居士與佛教徒所應持守的,而非僅是出家眾的戒律,在此我特別強調,希望大家對此點有所認識。所以,大家都應善於持守,不要沉溺於十種不善的行為之中。
我所依據的法本,是由偉大的上師堪千札西歐澤所著,這是相當古老的一個法本,他當時是為了"妞涅---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閉關齊戒"的修持儀軌而寫,即嚴謹奉行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關修持法門。我將精確地依據此一法本,依此來講授。
三種身的不善業
首先,是由身所造作的三種不善業,分別為殺生、偷盜、邪淫。殺生是指有意圖的,且行為上真正去做了奪取他人性命之事,是你做了努力,去斷送其他生靈的性命,你殺了生。所以,殺生是身的不善業,每個佛教徒,都不應該殺生。第二種身的不善業是偷盜,所謂偷盜是指你取了屬於別人的東西,此物他人並未給你,所以此物並非為你所有,而且你也知道這一點。你知道而且是有意的將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你真正達成此事,則你偷取了他人的財產。這是一種身的不善業,佛陀教導我們不應偷盜。邪淫則是指性行為沉溺於逾越了家庭正當規範之外的行為。由於逾越了規範,所以是邪淫,而佛教徒是不可以做邪淫之事的。以上三項行為,是三種不善業,是由身所造作,而一個佛教徒應避免造作這些不善業,此為第一類的身不善業。
四種語的不善業
第二類的四種不善業跟語有關,第一個是妄語 ( 說謊 ),第二是兩舌,第三是惡口,第四是綺語 ( 說閒話 ),所以共有四種語的不善業。妄語是指你說謊,你說一些不真實的話,而且,你說謊的目的是為了愚弄他人,以使自己有所獲,而不顧慮他人付出的代價及後果。你說謊而不考慮對他人所造成的結果,你說謊是因為你想從中得到些什麼,這就是妄語。兩舌是指某兩人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卻有目的的、有企圖的說其中某人的不是,使得另一個人不喜歡對方,或是使某人懷疑另一個人,如此,你製造了兩人間的不和諧,這就是兩舌。這是一種惡業,是一種語的不善業。第三種是惡口,你刻意的說一些話來傷害他人,讓他人感到不悅,感到受傷。你說這些話是刻意有傷害對方,這就是惡口。綺語則指你說一些話以助長他人的執著,增長他人的無明、增加他人的妒嫉心與瞋恨心。你說一些話增長了他人的染污,這就是綺語,大部份人的綺語是增長無明,但是,綺語也會同時增長其他的染污,否則,就不會有人喜歡廳綺語了。因此,綺語常常是非常吸引人的,因為它會增長我們的染污。綺語可以滿足我們的目的,製造我們的憤怒,嫉妒、執著、無明、綺語浪費我們所有寶貴的時間,它餵飽了我們的無明。以上四項,是四種語的不善業,我們應該避免造作語的不善業。
三種意的不善業
第三類的不善業是由意所造作。由見到他人的勝利與他人的快樂時,昇起負面的態度開始。當你看到某人真的擁有很好的東西,真的做了好事的時候,你心中想,我要取代他,我要擁有的一切,這種心態是負面的。正確的態度是你能隨喜他,你為此人在此生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而感到高興,你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如果你因為別人的高興而不悅,則是一種負面的心態,這是第一種的意的不善業 ( 貪欲 ) 。第二種不善的態度是傷害他人,希望他人不好。所以,第一種是別人快樂時你感到不悅,想取而代之;第二種則是你希望他人痛苦。你們知道,有許多人希望他的敵人痛苦,這是非常負面的心態。
第一種及第二種意的不善業,就像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第三種意的不善業是邪見。譬如,此生我所面對的一切,若有任何苦痛或負面的事,都是由於我過去生的業力所致,這是一種正見。若是某人不相信一點,不做此想,而責備所有其他的人,這是一種邪見。或者是你會想,此生我所值遇的種種好事,都是由於過去生累積的行善所致,如果這一切與善業有關的話,也是因為有其他人的存在,善業才可能形成。但是,持邪見者並不會這麼想,也不相信這些,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此生的成就,是我的能力,是我的榮耀,事實上這是一種邪見。類似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多,這屬於第三種邪見的意的不善業。佛教徒應該避免去造作邪見。再舉一個邪見的例子,西藏在遭遇到大麻煩的時候,群眾破壞寺廟,摧毀佛像,以及殺害比丘及比丘尼。他們怎麼說 ? 他們說佛教通通都是謊言,說釋迦摩尼佛不想照料他的王國,他只是在某處靜坐了許多年,自己思索應該如何控制老百姓,然後,他發現了佛法,知道該如何控制百姓們。所以,那些群眾毀壞寺廟,摧毀佛像,以及殺害僧侶。此種行止,乃邪見所致。其根源,是因為第三種的意的不善業。當然,他們做出的行為,較第三種的邪見更壞。他們所做行為是罪業中最嚴重的,屬於五極重罪 ( 五無間罪 ) 之一。而他們的態度、邪見,則屬於第三類,意的不善業。
以上我們粗略的瞭解了什麼是十不善業。這十項當中,何者障礙力最大 ? 以最後一種,也就是三種意的不善業中的邪見為最嚴重。邪見甚至可以影響我們不再是個佛教徒,我們是佛教徒,若我們有邪見,則我們可能變為非佛教徒,所以,邪見是最嚴重的。而所有其他的不善行,如果我們不修復的話,如果我們沉溺在裏面的話,那也是非常非常負面的。不過,若是因為人的脆弱,一次或兩次的犯錯,雖然是負面的,但還不致於使我們變成非佛教徒。所以,如果於我們的脆弱,由於我們無明,有時我們會造作前述九種的不善業,但這並不表是我們己經不再是佛教徒。我們仍是佛教徒,即使我們曾造作一兩項負業,直到我們修復這些負面的業。
懺悔力與誓願力
如何修復曾造作的惡業 ? 也許有些人會這樣想,我們可以盡興的耽溺於惡業之中,直到滿足為止,我們只要每次都做懺悔就好,如此我們就沒事了。這樣想是不正确的,懺悔、修復、生效,只有在我們真正發自內心的意念時才有用。如果你只是懺悔,那麼一點兒意義都沒有。你必須是虔誠的,真心的懺悔,才有作用。懺悔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在藏文裏用兩個字做說明,簡短的說就是
"向"與"動"。"向"的意思是懺悔,為了要真正懺悔"向",你必須要有悔恨感。如果你並不後悔,你就不會懺悔,你只是用你的嘴唇說"我感到抱歉",你不是由內心感到懺悔。你必須是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感到抱歉,並不是為他人而抱歉。就好比你到上師的跟前,跟上師說我對不起你,那是不切中要點的。你做了錯事,對向是其他的眾生,對向是你自己,這才是你所要感到抱歉的,你不需要對上師感到抱歉。你要對自己感到抱歉,對所有的眾生感到抱歉。因此,第一項懺悔的條件是"向",是後悔之心。接下來是"動","動"意指我感到抱歉,我做了什麼什麼,從今天起,我不再做此惡行,這就是"動"。若你不是發誓不再犯,則你的懺悔,便只是個借口,以獲取諒解,你的懺悔變得毫無意義。所以,如果你真的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那麼你必須準備好要發誓,以後永不再犯。如果你不做這樣的誓願,就表示你並非真正的感到抱歉,你只是口頭上說說,並不真正認為做了錯事,所以,沒關係,下次我可以再犯。因此,我不想要發誓不再犯。故知"向"與"動"是非常重要的,若我們做"向"做"動",則我們因無明所造作的惡行,就會慢慢的被淨化,但不是完全的凈除。若因做 "向"、做"動"則一切都被清淨了,那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淨化确實自你做"向"與"動"那一刻開始。所以,所有的惡行,在你做"向"與"動"開始,逐漸的被淨化。但是對於邪見,如果你真的有邪見,那麼要做"向"與"動",你如何去做"向"與"動"。所以,邪見是最嚴重的,這也是為什麼它被放在最後。邪見己接近第二類及第三類程度的不善業。
十善 http://goo.gl/Ta9JrS
十戒
1.不殺生 6. 離兩舌
2.不偷盜 7. 離惡口
3.不邪淫 8. 離貪欲
4.離妄語 9. 離瞋恚
5.離綺語 10. 離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