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丹真絨布仁波切開示:家裡有很多蟑螂、螞蟻、老鼠怎麼辦 ?

有同修啟問:家裡發現有很多蟑螂,因為不敢殺生,所以沒用任何殺蟲藥,但是蟲越來越多,現在臥室、床上、桌子上到處都是,弟子十分煩惱,請問上師這要怎麼辦呢?請上師慈悲開示。
結合上師開示,回復如下:
一定不能殺生!因為這些眾生都曾經是我們以往世的父母,和現世父母一樣。
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云:“輪回中的一切眾生,自無始時以來無有一人未曾作過自己的父母。”蟑螂、螞蟻、老鼠等眾生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和現世父母一樣,對我們恩重如山。
又云:“在十種不善業當中,要數殺生和邪見這兩種罪業最為嚴重”。除了地獄眾生以外,誰都貪生怕死,而且每個有情最為珍愛的莫過於自己的生命,因此殺生也是罪大惡極,殺害一個眾生需要償還五百次命債。此外,《念住經》中說:“殺害一個眾生需要在地獄中住一個中劫。”
如何解決呢?首先需注意家居衛生、保持潔淨環境,在此基礎上以大乘佛法對治。現結合上師的開示,簡要列出其中幾種解決方法:
1、可念普巴金剛心咒21遍以上,向一把米吹氣(祈請與上師無二無別的普巴金剛加持這把米),再將米灑在家裡眾生經過的地方,慢慢就會好轉。
2、可恭請蓮師法會壇城彩粉,用壇城彩粉沖水後灑在房子裡,可使這些動物得到殊勝加持。
3、可發郵件祈請上師打卦觀察開示對治方法。
(還有其他各種方法,不一一列舉)
以上方法,對於家裡有老鼠、蟑螂、螞蟻等都同樣適用,但是務必以菩提心攝持,如能同時猛厲懺悔業障、虔誠祈請上師三寶加持,效果才更好。
吉祥如意悉圓滿!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人身難得

佛陀用神通來瞭解並告訴我們:六道輪迴裡,下地獄的眾生最多,其次是餓鬼,再次是畜生。一切眾生很容易做壞事、犯戒的,容易種下地獄的因緣;貪婪而又吝嗇的人容易墮入鬼道;愚痴的人容易墮入畜生道。地獄的眾生是地球上眾生的很多很多倍;餓鬼道的眾生就像恆河沙一樣多(恆河,印度一條大河,其沙細如麵粉);畜生道的眾生就如夏天山上的一個大螞蟻窩裡的螞蟻,全世界的人都經不上螞蟻窩裡的螞蟻多。所以,這個人身是很難得的。

我們已得人身,十八暇滿的人身就更難得。什麼是十八暇滿?法本和講義上有解釋。今天我們能夠接受佛法,做佛弟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沒有前世的福報因緣,不可能有如此殊勝的果報。但輪迴中我們是否每次都會得到十八瑕滿的人身?這是完完全全不可能的。

簡單來講,人身難得就是這樣。你用心思考,慢慢地就真正發起心來。

天人都很有智慧、很多快樂的,死前就知道會去下地獄,做餓鬼、畜生、人或阿修羅去受苦,就煩惱了。所以,六道輪迴都是煩惱、都是痛苦的,你要常常思考輪迴之苦來增加自己的出離心。

智慧如意寶珠 七日圓滿的開示 第三部分 大圓滿的前行 - 根讓仁波切 - 顯密文庫 佛教文集 - http://goo.gl/dUjc99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每天花兩個小時念經磕頭,不聞佛法不讀佛書;每天花兩個小時聽聞佛法閱讀佛書,不念

上海交通大學問答 『 2012年10月24日下午 』 (十一) 問:每天花兩個小時念經磕頭,不聞佛法不讀佛書;每天花兩個小時聽聞佛法閱讀佛書,不念經磕頭,哪一個更有功德? 答:每天吃飯不吃菜,或者每天吃菜不吃飯,哪一個更有營養?

-索達吉堪布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三尊佛陀等身像

摘自下列網址網頁:
極難見到的三尊佛陀等身像!_在人間_新浪博客 http://goo.gl/a1ewkz

极难见到的三尊佛陀等身像!
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內的佛陀25歲等身像

极难见到的三尊佛陀等身像!
大昭寺的佛陀12歲等身像

极难拍到的佛陀的三尊等身像
小昭寺的佛陀8歲等身像

前世的因,造就了今生的果

問:您剛才說,前世的因,造就了今生的果。那我們現在做善事,今生中能否改變命運?

答:這要看你行持善法的程度。佛法中講,如果在佛陀、聖者、僧眾等嚴厲對境面前行持廣大善法,以這樣的功德,即生中就會現前果報。

業果是極其復雜的,只有通過系統學習,才能通達其中的奧妙。簡單講,業大致有三種:一是現世現報,今生造業後,現世就成熟果報;二是順生受報,今生造業後,下輩子成熟果報;三是順後受報,今生造業後,第二世乃至百千萬世後感受果報。就像世間人犯罪後,有些立即被判刑,有些過幾十年被判刑,有些這輩子都不會受懲罰。

----索達吉堪布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什麼是浪費生命

【短開示】什麼是浪費生命/第十七世噶瑪巴

只要你的心放在「現在正在做的這件事」上面,就不算浪費生命。譬如刷牙、洗臉這樣簡單的事,只要你把心放在上面,就是有意義的。但我們的「心」和「正在做的事」經常是分離的,身在,心不在,人生就會沒意義,那才是真正的「浪費」。——大寶法王噶瑪巴《龍樹親友書》

金剛念誦

早上容易昏沉的時候,法器的敲打應快些、密集些,念聲也要大些,如此精神振作,妄想減少。念時要回轉來聽自己的音聲,不是聽別人的,一覺昏沉趕緊張眼,密集大聲的念,念到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為金剛念誦,心氣慢慢就自然合一了。金剛念誦是唇齒之動輕微,而以舌根彈動,當很平靜時,慢慢的念,但不能太慢,太慢就成唱誦了。又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

--南懷謹 師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身為一名佛弟子應作到的最起碼的行為規范!

我們非常幸運,能得到暇滿人身,又有機會遇到賢劫千佛中的第四位佛陀——釋加牟尼佛的教法。大家能有幸聽聞佛法並接受灌頂,應該了解怎樣才如法。總的來說,要事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心態方面,首先,應真切地發起菩提心。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六道輪回中一切如父母般的眾生都能遠離痛苦,獲得快樂,究竟成佛,我因此來聽授佛法。無論是聽上師開示、接受灌頂或者是修行時,這樣發菩提心是很重要的。無論大小一切的善行都應以發菩提心作為動機和前提,哪怕僅僅是念一句蓮師心咒或繞行一圈佛塔,都應如此。

另外,更應具備密宗的五圓滿淨觀:即觀想聽法之處為鄔金淨土或西方極樂世界;傳法的上師為三世佛之總集體性的蓮花生大師或阿彌陀佛;與會信眾皆為空行眷屬;而傳法與聞法從未間斷;所宣講的皆為大乘佛法。這樣觀想的目的,並非要把不清淨的事物刻意想成清淨的,而是萬法本來清淨。這樣就直接在果的立場上修果,這正是密法極其殊勝之處。

不理解發心的重要,雖然你來到法會這裡聽聞佛法,接受灌頂,去修行,但是如果沒有發心,這做作的一切都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只是表面形式而已。

-- 身為一名佛弟子應作到的最起碼的行為規范! 根讓仁波切開示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

--- 入菩薩行(寂天菩薩造頌)

達真堪布:談淨空老和尚及其修行方法

以前淨空法師依止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李炳南老師給淨空法師提出了四個條件,這是有道理的。
剛開始李炳南老師並沒有收淨空法師為徒,後來經淨空法師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最後李炳南老師說,若是你真心想跟我學修,有四個條件:

第一、從今天起,再也不能聽其他任何一位法師、大德、居士講經說法和開示,只能聽我的;
第二、從今以後看任何書,都必須要經過我的允許,否則,不准看其它任何書;
第三、以前所學的那些,統統都要放下;
第四、依止我最少學五年。

淨空法師剛開始覺得這種要求很過分,但仔細一想,也有道理,就下決心依止李炳南老師了。
淨空法師說,自己後來明白了很多,越學越清楚李炳南老師為什麼這樣要求他。五年以後,淨空法師又自願增加了五年,一共依止了李炳南老師十年。
在此期間,淨空法師沒有聽過其他任何一位大德高僧的講經說法。十年以後,李炳南老師告訴他,現在可以聽其他的開示了,也可以看其他的書,不管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不管是佛教的還是外道的,包括可以聽那些天魔外道講的,都可以看。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淨空法師已經有定力了,腳跟站穩了,不會受任何影響了。
修行上有一定定力的時候可以聽,可以看。李炳南老師不是分別,也不是嫉妒。如果你東學西學的,最後什麼也學不到;如果你東跑西跑的,最後什麼也得不到。你們現在在修行的道路上,腳跟還沒有站穩,就去接觸更多的人,接觸更多的法,會受影響的。你們沒有智慧,還不會分辨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什麼是清淨,什麼是污染;什麼是覺悟,什麼是迷惑。我給大家講過,你在沒有開悟、證悟,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沒有資格評價別人,說別人的是非。你怎麼能分辨,怎麼能知道他是好還是壞,是善還是惡,是邪的還是正呢?
其實在人當中,包括在修行人當中都有這樣幾種情況:外熟內不熟,內熟外不熟,外熟內熟,內不熟外也不熟。
內熟外不熟、外熟內不熟,這兩種人輕易無法分辨,一般人沒有這個分辨能力。所以,如果你想學、想修,想解脫、想成佛的話,就要一門深入,就要腳踏實地,這樣才能成就,否則就是我經常說的「不老實」,是不可能成就的。
如果不老實,都是自己的損失。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佛修行的機緣和條件,還不珍惜,還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光陰!眾生真是太可憐了,太可惜了,愚痴顛倒,不分真假。東學西學、東跑西顛,這種半信半疑、三心二意的人,什麼也得不到,不會有任何的成就。
這幾天我看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裡講他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一下子就說到我心裡了。我以前依止上師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我依止上師法王如意寶以後,就再也沒有依止過其他上師,也再也沒有接過其他上師的傳承。為什麼呢?我不是分別,也不是看不起那些大德高僧,我知道,在藏地還有很多大德高僧,很多佛菩薩再來,他們所傳授的這些法也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為什麼不去親近他們,為什麼不去接受他們的傳承?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
三世諸佛都是一體的,所有的具德上師都是一體的。我找到了我的上師,找到了我的法要。我有上師了,有竅訣了;上師一點不差,法一點也不差,就差我自己。上師已經有了,法已經有了,沒有必要再去見其他的上師,也沒有必要再去接觸其他的傳承。一近一切近,都一樣,我親近了一個和自己最有緣分的上師、善知識,就等於親近了一切上師、善知識。我學修了一個和自己相續相應的法門,就等於修習了所有的法門。還有那個必要嗎?你這樣東跑西顛的,不用說作為學佛人,連作為人的人品都沒有。
什麼叫師已攝受?具德的上師都具有無偽的慈悲心,他不可能不攝受你,也不可能不救度你。能不能得到上師善知識的攝受,關鍵在於自己。你可以選擇上師,可以選擇法門。我們在上師瑜伽裡講過,先觀察上師,再依止上師,最後學修上師的意行。
所有的具德上師都是一體的,但是和各人的緣分有所不同。所有的法門都是平等的,但是和自己相續相應的法門與其它法門也有所不同。所以你可以選擇有緣的上師,可以選擇和自己相續相應的法門。你既然選擇了上師、善知識,你既然選擇了這個法門,然後不能再狡滑了,要死心踏地,要一心一意地依止、學修,這樣才能夠成就。你是不是一心一意地依止,對具德的上師來說,對三寶來說,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會影響你自己的成就。
要認認真真。你看我們現在,學法修行不認真,連做功課都不認真,哇哇地念,「嗡,桑巴rā,桑巴rā……」在表面上很像樣子,唸得也很順口,但是心沒有在功課上。一說要做功課,心裡就開始不高興了,有壓力了。你看,這就說明你沒有用心。
若是你真正用心了,做功課是一種最大的享受,那個時候你所得到的是法喜,那種喜悅不得了啊!你們看看自己,做功課的時候一點法喜都沒有。什麼原因呢?沒有用心。我給你們講過,我們現在所念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段都有它的內容與含意,應該是邊念邊觀想,邊念邊思維。剛開始就要做到每一句,每一字都投入、用心,肯定有困難,但是慢慢就能做到了。心投入進去了,時間過得也特別快,一個小時,感覺一瞬間就過去了,就這麼快。
但是你們現在做功課都是這樣:「哎呀,現在唸到哪了?」「哎呀,才念百字明,百字明唸得太慢了,快一點多好啊!」「哎喲,腿疼了!」「哎喲,後背疼了!」「哎喲,肚子疼了!」心裡想的就是這些。這就說明你的心沒有投入,沒有禪定。若是你真正入定了,根本不可能感覺得到這些。唸佛,唸經,念這些儀軌,主要是為了禪定。若你沒有禪定,白念,沒有用,不會有進步的,不可能得到功德和利益。
唸佛是為了這顆心,誦經是為了這顆心,念儀軌也是為了這顆心,不為別的。若是心態沒有轉變,那就沒有用了,就是在浪費時間。你們千里迢迢、撥山涉水來到這裡,應該珍惜每分每秒來聞、思、修。但是你們懈怠懶惰,得過且過。「哎喲,我高原反應,不舒服。」連聽課的興趣都沒有。找藉口嘛!要是真正有那種強烈的希求正法的心,根本不會感覺到高原反應。
什麼是強烈的心呢?你以前有沒有做過一些自己特別喜歡、願意做的事情?你真正要去做這些的時候,心態是什麼?根本沒有什麼藉口,天再晚,再下雨,再颳風也不顧。你看現在你們學佛,一說天黑了,也沒有電了,什麼也看不到了,然後就開始要休息了,就呼呼大睡了。都是找藉口!「哎喲,我這次有高原反應,頭疼。」就又開始躺下去了,又不學了不修了。就是這種心不強烈,知道嗎?
什麼叫做信心?就是特別喜歡,就像飢餓的犛牛吃草一樣,這口草還沒吃完就瞅著下一口。你看你們現在,根本沒有這種希求正法的這種心。如果有那麼一種強烈的心,誰也障礙不了你。現在有這個障礙、那個障礙,這都是自己的信心不足,希求正法的心不強烈,沒有別的原因。做事情也是,我發心要做義工,剛開始很精進,很積極,一會兒別人說了些什麼,就開始心裡起煩惱。這都說明你的發心不正確。若是你真想做義工,真想為人民的服務,真想為眾生服務,真心想奉獻、付出,那無所謂,誰也阻礙不了你。發心到位了,不可能有障礙。如果有障礙了,說明你發心有問題。順順利利,高高興興了,就想做了,有一點坎坷了,就不想做了,這叫發心不到位。以前那些大德高僧學佛修行,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為了學佛修行,一切都能忍受,這才是真正的發心到位了。要認真,要老實,要發自內心啊!

海豚流眼淚 感化日本屠夫

日本太地的漁民,每年都會捕捉過千條的海豚,賣去世界各地的水族館,及濫殺海豚扮作鯨魚肉於日本市場出售。除了太地之外,在日本靜岡縣的富戶,其實早於過百年前已經開始捕獵海豚。石井泉是家族第三代的海豚屠夫,自細看着父親及爺爺殺海豚,所以他對海豚的死,沒有太大感覺。然而,一滴海豚眼淚,感化了可井泉,令他放下了屠刀。
石井泉於1996年的一天,如常出海獵殺海豚,而其中一條海豚突然跳上了漁船的甲板,正當他打算用長茅刺向海豚之際,他竟然見到海豚在哭泣。他恍然認為自己的靈魂被海豚參透了,然後拋開手上的長茅,決定以後不再殺海豚。
自此石井泉不再捕獵,轉行帶遊客出海觀看海豚,可是收入大不如前,生活不濟,他還將自己的船來抵押,向銀行借貸。而他更放下男人的尊嚴,以64歲之高齡,到高爾夫球會當球僮。經濟上的問題,令石井泉跟妻子發生爭執,他卻在所不計,還加入了保護海豚組織,希望得到救贖。
日本人最尊崇傳統,而石井泉偏偏要結束三代經營的家業,肯定是沉重的決定。他選擇放下屠刀,因為相對於生活的擔子,良心責備來得更加沉重。

【海底交易】海豚流眼淚 感化日本屠夫 - 20130904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nufuvH

為了生計造殺業,也許暫時能獲得錢財,但長久來看,會變得貧困,對今生和來世都沒有好處。不殺生會過得更好,因果一點也不會錯亂。
#寂靜之道#----希阿榮博堪布

順來逆受,逆來順受

順來逆受,逆來順受,修行不會走火入魔
逆來順受、順來逆受,這兩個都做
得好的話,這個人的修行不會有走火入魔的危險。這兩做不好的話,一定會有危險。尤其是台灣人,很喜歡找神話、神蹟。有人喜歡講:我昨天或上個月見到佛啦,聽到佛跟我到話……等等。夢到佛雖然是一件好事,但這種事不能念念不忘,或是掛在嘴上到處講,這是不好的。有這種覺受也只是一個過程,有了就要忘記。
修行中遇到的苦樂都不要想太多
總之,修行佛法今天心情好一點也
沒甚麼了不起,今天做功課很煩、很苦,也沒甚麼了不起,跟家常便飯一樣,就是吃下去,不要去想今天煮得好吃,昨天煮得不好吃,不要去想那麼多。餓了就吃嘛,修行佛法做功課就是用這種心態去做就對了。

---- 秋竹仁波切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盡量懺悔一生所造的十不善業,然後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

實際上,無論是對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對人生如何定位都有明顯的教言。對身處世間,願意學習佛法,想獲得解脫的大多數居士來講,要完全拋棄所有世間之事,比如工作、家庭等,是很困難的。因為上有老、下有小,還有許多社會責任,而且很多人貪人、貪事、貪物的心態還很強烈。所以,大家應在經論教言中,尋找一條適合自己身份的修行之路。

⒉ 恆守中道不墮兩邊

有些人剛開始信仰佛教,就想拋棄世間出家,對這種觀點和行為,我個人而言並不怎麼贊嘆。並不是我不贊嘆出家,而是因為有些人心情太激動了,如:遇到一位上師或道友,馬上就將所有事情全部放棄,或遇到痛苦時,馬上就生起強烈的厭離心。華智仁波切說過:暫時的厭離心,實際上是不穩固的。
所以,我希望剛開始也不要特別過激,最後也不要太過散漫。有些人剛開始特別精進,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跟家裡人也不溝通、不說話,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都拒絕。最後因為家人阻止等原因,又完全放棄修行滾入紅塵,那時比不信佛教者的行為還低劣、還過分。我覺得這些都是極端,應該不墮兩邊。

⒊ 循序漸進打牢基礎

其實,要成為一位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並不是完全做不到的,而是完全能做到的。怎麼才能做到呢?剛開始自己一定要發願:這一輩子不舍棄三寶,即受持三皈;進而受持五戒,行持十善。
雖然佛陀給我們講了許許多多學佛和解脫的層次,但對大多數在家人來講,主要講了斷除十不善業。以前很多上師都講過,斷除十不善業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我給大家提醒,作為在家修行人,應該了解十不善業的概念,一定要斷除十不善業,盡量行持十種善業。
打好這樣一個穩固的基礎後,再進一步求更高的法就比較方便。但現在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剛開始就好高騖遠,今天皈依明天就求大圓滿等最高的法。雖然法的內容特別殊勝,可是我們的基礎確實太差了。
摘自:
索達吉堪布:做個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
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作者:索達吉堪布
------------------------------------------------

十不善業只是個指導綱領,便於我們記憶不去造作惡行,不要沉溺於這些不好的行為裹面。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不是只有這十項,它們還有許多的組合,十項只是十個關鍵,就像是語言糸統裏的字母一樣。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誤以為這十項行為,只有比丘、比丘尼,或修行者這一類的人,才必須遠離。而是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須避免去造作。不是只有比丘、比丘尼,而是每一位佛教徒應遵從的誓願與戒律。比丘及比丘尼還有他們自己特有的戒律,除了十不善業之外,還有兩百條以上的戒律要持守。十不善業是一般在家居士與佛教徒所應持守的,而非僅是出家眾的戒律,在此我特別強調,希望大家對此點有所認識。所以,大家都應善於持守,不要沉溺於十種不善的行為之中。

我所依據的法本,是由偉大的上師堪千札西歐澤所著,這是相當古老的一個法本,他當時是為了"妞涅---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閉關齊戒"的修持儀軌而寫,即嚴謹奉行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關修持法門。我將精確地依據此一法本,依此來講授。

三種身的不善業

首先,是由身所造作的三種不善業,分別為殺生、偷盜、邪淫。殺生是指有意圖的,且行為上真正去做了奪取他人性命之事,是你做了努力,去斷送其他生靈的性命,你殺了生。所以,殺生是身的不善業,每個佛教徒,都不應該殺生。第二種身的不善業是偷盜,所謂偷盜是指你取了屬於別人的東西,此物他人並未給你,所以此物並非為你所有,而且你也知道這一點。你知道而且是有意的將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你真正達成此事,則你偷取了他人的財產。這是一種身的不善業,佛陀教導我們不應偷盜。邪淫則是指性行為沉溺於逾越了家庭正當規範之外的行為。由於逾越了規範,所以是邪淫,而佛教徒是不可以做邪淫之事的。以上三項行為,是三種不善業,是由身所造作,而一個佛教徒應避免造作這些不善業,此為第一類的身不善業。

四種語的不善業

第二類的四種不善業跟語有關,第一個是妄語 ( 說謊 ),第二是兩舌,第三是惡口,第四是綺語 ( 說閒話 ),所以共有四種語的不善業。妄語是指你說謊,你說一些不真實的話,而且,你說謊的目的是為了愚弄他人,以使自己有所獲,而不顧慮他人付出的代價及後果。你說謊而不考慮對他人所造成的結果,你說謊是因為你想從中得到些什麼,這就是妄語。兩舌是指某兩人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卻有目的的、有企圖的說其中某人的不是,使得另一個人不喜歡對方,或是使某人懷疑另一個人,如此,你製造了兩人間的不和諧,這就是兩舌。這是一種惡業,是一種語的不善業。第三種是惡口,你刻意的說一些話來傷害他人,讓他人感到不悅,感到受傷。你說這些話是刻意有傷害對方,這就是惡口。綺語則指你說一些話以助長他人的執著,增長他人的無明、增加他人的妒嫉心與瞋恨心。你說一些話增長了他人的染污,這就是綺語,大部份人的綺語是增長無明,但是,綺語也會同時增長其他的染污,否則,就不會有人喜歡廳綺語了。因此,綺語常常是非常吸引人的,因為它會增長我們的染污。綺語可以滿足我們的目的,製造我們的憤怒,嫉妒、執著、無明、綺語浪費我們所有寶貴的時間,它餵飽了我們的無明。以上四項,是四種語的不善業,我們應該避免造作語的不善業。

三種意的不善業

第三類的不善業是由意所造作。由見到他人的勝利與他人的快樂時,昇起負面的態度開始。當你看到某人真的擁有很好的東西,真的做了好事的時候,你心中想,我要取代他,我要擁有的一切,這種心態是負面的。正確的態度是你能隨喜他,你為此人在此生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而感到高興,你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如果你因為別人的高興而不悅,則是一種負面的心態,這是第一種的意的不善業 ( 貪欲 ) 。第二種不善的態度是傷害他人,希望他人不好。所以,第一種是別人快樂時你感到不悅,想取而代之;第二種則是你希望他人痛苦。你們知道,有許多人希望他的敵人痛苦,這是非常負面的心態。

第一種及第二種意的不善業,就像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第三種意的不善業是邪見。譬如,此生我所面對的一切,若有任何苦痛或負面的事,都是由於我過去生的業力所致,這是一種正見。若是某人不相信一點,不做此想,而責備所有其他的人,這是一種邪見。或者是你會想,此生我所值遇的種種好事,都是由於過去生累積的行善所致,如果這一切與善業有關的話,也是因為有其他人的存在,善業才可能形成。但是,持邪見者並不會這麼想,也不相信這些,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此生的成就,是我的能力,是我的榮耀,事實上這是一種邪見。類似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多,這屬於第三種邪見的意的不善業。佛教徒應該避免去造作邪見。再舉一個邪見的例子,西藏在遭遇到大麻煩的時候,群眾破壞寺廟,摧毀佛像,以及殺害比丘及比丘尼。他們怎麼說 ? 他們說佛教通通都是謊言,說釋迦摩尼佛不想照料他的王國,他只是在某處靜坐了許多年,自己思索應該如何控制老百姓,然後,他發現了佛法,知道該如何控制百姓們。所以,那些群眾毀壞寺廟,摧毀佛像,以及殺害僧侶。此種行止,乃邪見所致。其根源,是因為第三種的意的不善業。當然,他們做出的行為,較第三種的邪見更壞。他們所做行為是罪業中最嚴重的,屬於五極重罪 ( 五無間罪 ) 之一。而他們的態度、邪見,則屬於第三類,意的不善業。

以上我們粗略的瞭解了什麼是十不善業。這十項當中,何者障礙力最大 ? 以最後一種,也就是三種意的不善業中的邪見為最嚴重。邪見甚至可以影響我們不再是個佛教徒,我們是佛教徒,若我們有邪見,則我們可能變為非佛教徒,所以,邪見是最嚴重的。而所有其他的不善行,如果我們不修復的話,如果我們沉溺在裏面的話,那也是非常非常負面的。不過,若是因為人的脆弱,一次或兩次的犯錯,雖然是負面的,但還不致於使我們變成非佛教徒。所以,如果於我們的脆弱,由於我們無明,有時我們會造作前述九種的不善業,但這並不表是我們己經不再是佛教徒。我們仍是佛教徒,即使我們曾造作一兩項負業,直到我們修復這些負面的業。

懺悔力與誓願力

如何修復曾造作的惡業 ? 也許有些人會這樣想,我們可以盡興的耽溺於惡業之中,直到滿足為止,我們只要每次都做懺悔就好,如此我們就沒事了。這樣想是不正确的,懺悔、修復、生效,只有在我們真正發自內心的意念時才有用。如果你只是懺悔,那麼一點兒意義都沒有。你必須是虔誠的,真心的懺悔,才有作用。懺悔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在藏文裏用兩個字做說明,簡短的說就是

"向"與"動"。"向"的意思是懺悔,為了要真正懺悔"向",你必須要有悔恨感。如果你並不後悔,你就不會懺悔,你只是用你的嘴唇說"我感到抱歉",你不是由內心感到懺悔。你必須是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感到抱歉,並不是為他人而抱歉。就好比你到上師的跟前,跟上師說我對不起你,那是不切中要點的。你做了錯事,對向是其他的眾生,對向是你自己,這才是你所要感到抱歉的,你不需要對上師感到抱歉。你要對自己感到抱歉,對所有的眾生感到抱歉。因此,第一項懺悔的條件是"向",是後悔之心。接下來是"動","動"意指我感到抱歉,我做了什麼什麼,從今天起,我不再做此惡行,這就是"動"。若你不是發誓不再犯,則你的懺悔,便只是個借口,以獲取諒解,你的懺悔變得毫無意義。所以,如果你真的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那麼你必須準備好要發誓,以後永不再犯。如果你不做這樣的誓願,就表示你並非真正的感到抱歉,你只是口頭上說說,並不真正認為做了錯事,所以,沒關係,下次我可以再犯。因此,我不想要發誓不再犯。故知"向"與"動"是非常重要的,若我們做"向"做"動",則我們因無明所造作的惡行,就會慢慢的被淨化,但不是完全的凈除。若因做 "向"、做"動"則一切都被清淨了,那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淨化确實自你做"向"與"動"那一刻開始。所以,所有的惡行,在你做"向"與"動"開始,逐漸的被淨化。但是對於邪見,如果你真的有邪見,那麼要做"向"與"動",你如何去做"向"與"動"。所以,邪見是最嚴重的,這也是為什麼它被放在最後。邪見己接近第二類及第三類程度的不善業。

 

十善 http://goo.gl/Ta9JrS

十戒
1.不殺生 6. 離兩舌

2.不偷盜 7. 離惡口

3.不邪淫 8. 離貪欲

4.離妄語 9. 離瞋恚

5.離綺語 10. 離邪見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肉身菩薩

漢傳佛教禪宗六祖慧能(368~713)圓寂1300年紀念,巴麥欽哲將帶領有緣法友前往南華寺禮拜真身 - 菩薩清涼月 遊於畢竟空 眾生心水淨 菩提影現中 - Yahoo!奇摩部落格 http://goo.gl/Z7bIY7

沒有菩提心就沒有佛果

發心的本質: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舍棄傷害眾生的心念。

發心的兩個對境
一是對眾生發心的對境,
一是對佛發心的對境。

發心的兩種動機:
一是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一是希望眾生都能獲得佛果。

為了能夠成辦利樂有情,我們自身首先要證悟成佛,在自己沒有證悟成佛之前根本無法徹底地利樂眾生。所以我們要以這兩種動機為出發點。

雖然眾生常有煩惱,但無一不曾是我們的父母。
關於眾生,有三種想:
第一,無一眾生不曾為自己的父母。
第二,所有眾生都具足佛性。
第三,根據密法,視一切眾生為勇父勇母的化現。

我們之所以能夠累積資糧,完全是因為有眾生,眾生就是我們的資糧。眾生對於我們成辦佛道是如此重要,我們應盡可能減少對眾生起煩惱,並逐漸培養對他們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需要種種的因緣法,不是打打坐或閉著眼睛思維就能夠生起的。對於能緣的眾生,我們要知道他們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切煩惱又都是自己的習性所導致。如此,就能漸漸的轉嗔恨心為慈心、悲心。

-- 太橋旦曾堪布

暇滿人身是無價之寶!

遠離八無暇、具備十圓滿,這樣的人身即是暇滿人身。

它是最完美、最殊勝的無價之寶,若是能夠擁有,我們應該深感慶幸,格外珍惜才對。當然,暇滿人身是非常難以獲得的,因為它是我們過去多生多劫行善積德的唯一結果。

世上還有什麼事物能比暇滿人身更重要?要知道一旦失去,將很難再獲得了

在這個世界上,人雖然很多,但信佛之人有多少呢?大多數國家幾乎是不講究佛法的。而在有限的信佛之人中,能夠真正實修的人能有多少呢?即使能夠實修,能夠獲得成就的人又會有多少?如此一來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最終能夠擁有暇滿人身之人甚是稀少。

多生多劫以來,我們的煩惱、無明的習氣根深蒂固,這就導致佛法很容易被遺忘。因此,我們務必要勤加溫習,融會貫通,一定要把前文所講解的八無暇、十圓滿等概念牢記於心。

暇滿人身是無價之寶!_太橋旦曾堪布_新浪博客 http://goo.gl/4uCk5G

黃念祖老居士:看淡世俗的纏縛——出污泥而不染

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有真實信仰,這就更難得了。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這已經兩個難了,聞而能信就更難了。現在有很多人,他真燒香、真磕頭、真祈禱,但要說他是信佛嘛!他只是迷信,或者邪信,十分可惜。現在你不但能信,而且是正信,並沿著這個道路,繼續前進,這就十分可貴了。

教中說,在末法時期,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當前正是末法,出家並不見得比在家人好修,甚至於更困難,所以在家也可修行。既是在家,就有在家人的問題。所謂人生三大問題:學業問題、職業問題、婚姻問題。我們有這些問題,行動就分了些神.

現在和過去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說:到了末法,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功,女的比男的容易成功,都是倒過來了。所以現在女居士,要把握住這個機會。確實,女的比男的好修,男的不大容易信,事情也繁忙。你看看,一個家庭,女的信的多,男的信的比較少。女的總之可以抓住點時間,多修一點,多生一點信心。

我們修行,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如鳥的兩個翅膀。所以我們要有慈悲心,就像《谷響集》裡說的,我們要利他,不是老為個人打算,處處為自己。我們是利他,最大的利益是讓他覺悟,所以我們要覺他。要使別人覺悟,首先自己要覺悟,就須自覺。

正信就是截流大師所說的:要相信我們和阿彌陀佛本體完全一樣,沒有分別。就是我們的法身和阿彌陀佛的法身,我們的本心和阿彌陀佛的本心,是沒有分別的,這是第一。第二、我們要相信,雖然沒有分別,可是阿彌陀佛是已經覺悟的佛,我們是還沒有覺悟的眾生,彼此有天淵之別。無分別之中就有了分別了,這是第二點。第三、雖然是天淵之別,可是咱們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在我心裡頭,我就在阿彌陀佛心裡頭。就像兩盞燈,大的燈光在小燈的光裡頭(阿彌陀佛就在我心裡頭),小的燈光就在大燈的光裡頭(我在阿彌陀佛心中),就是如此。因此,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念佛,跟佛一點隔離都沒有。

念佛、念咒是眾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轉。開始時就這樣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這叫事持。《彌陀要解》裡有兩句話:「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你先事上念,然後就自自然然變成理念了,那就是實相念佛了,所以即凡心成佛心。從事持開始,誰都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有什麼難,這個念要使它成為習慣。
事持不能小看,就這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知不覺,只有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深妙境界,你也就自然達到了。這是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結果,才能給我們找出這樣的妙法,這個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覺就從事持達到理持。於是你這個凡心成了佛心,可見最圓最頓的法,就在事持之中。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感恩 最容易的快樂之道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很討厭自己的工作。

他是個石匠,為一份微薄的薪資從早辛苦到晚。「這種生活太可怕了,」他想,「噢,真希望我有很多錢,可以整天無所事事。」他的願望愈來愈強烈,最後居然實現了。他聽到一個聲音在耳邊說:「你想變成什麼,就會變成什麼。」石匠變得非常富有,過去夢寐以求的東西立刻到手:華屋、美食,享盡各種歡娛。

他很快樂,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國王被隨從前呼後擁地經過。他想:「他的權力比我大,要是我能像他一樣就好了。」那個聲音再度在他耳邊響起,神蹟一般,他立刻變成了國王,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權力的滋味多令人陶醉,人人服從他,人人懼怕他。他快樂了一陣,不過並不長。邪惡的不知足一點一滴的再度蠶食了他。我還要更多,他想:我要,我要,我要。他看到天上的太陽,心想:「太陽的權力比我還大。我要變成太陽。」

他如願變成了太陽,巨大、強壯、光芒四射。他統治天與地,沒有他,什麼東西都活不了。多麼快樂啊,他覺得自己無比重要。可是他注意到,他的視線被腳下的雲朵擋住,無法看到陸地的景物。雲朵輕飄飄的,來去自如,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多麼令人羨慕。

他沒有羨慕太久,因為那聲音再度響起:「你想變成什麼,就會變成什麼。」他果真變成了雲朵,快樂而恣意地變換形狀,忽而厚重烏黑,忽而明亮潔白,忽而如刺繡般細緻。可是,雲朵終會凝聚成雨滴,落在一塊花崗岩石上。

多麼不可思議。那塊石頭佇立在那裏已經數千年,小雨滴打在它上面立刻迸濺流入土壤,被吸收後永遠消失。當一塊石頭真好,他想。

他馬上就成了石頭。他當石頭當了好一段時間,樂在其中。他終於找到了穩固,找到了安全感。「畢竟,我追求的就是安全穩固,誰也別想移動我分毫,」他想。

雨點打在石頭上,從邊緣順流而下。多麼美妙的訊息,多好的禮物。太陽的光芒擁抱他、溫暖他,天上星斗照看他,微風令他心曠神怡。他已經臻於圓滿境界。

噢,還差一點。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男人的身影從地平線出現,愈走愈近。那人微彎著腰,手上拿著一根大榔頭─他是個石匠。石匠開始在他身上敲打。他心底湧出絕望,比身上的痛還難受。石匠比他還厲害,能決定他的命運。「如果我是石匠就好了,」他想。

就這樣,他再度變回了石匠。換過這麼多心嚮往之的身分,他又回到原點。可是,這一次他很快樂。切割石頭在他眼裏成了樂趣,榔頭的敲打聲有如天籟,一日的辛勞為他帶來美好創作的滿足感。那天晚上,他夢到一座華美的教堂,用他的石頭建造而成。沒有比當個石匠更好的事了。他知道自己會將這個奇妙的領悟銘記在心,永誌不忘。這就是感恩。

感恩 最容易的快樂之道 - 講義雜誌 - 健康樂活 - udn聯合書報攤 http://goo.gl/8OwyR7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念佛最好的法門就是自念自聽

黃念祖老居士:念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居士敬問:念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黃老居士:就是用耳朵聽,念佛最好的法門就是自念自聽。你不要去管它或者念得好不好,自己來監視,這都是多事!
居士敬問:要念低聲,還是不要念出聲?
黃老居士:隨便。
居士敬問:自念自聽也可以聽?
黃老居士:隨便,默念一樣聽得見。因此你的心就攝住了,你完全念這一句你聽到了,你這句是真念了。念的時候你自己都聽不到,那這句就是不算數。每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議,重要是念就對了。
居士敬問:有妄念是馬上把它打掉,還是不管它,讓它繼續?
黃老居士:你不要去治妄想,「欲除妄想,去一添兩」,你「任它妄想紛飛,聽我念佛分明」,你就聽你這個念佛就完了。不要去驅這個妄想,壓這個妄想,你就好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念自聽。妄想很多時,聲音可以放大一點,可以大聲一點。
居士敬問:心裡有時緊張的時候,還是繼續念下去?有時候有些事想到還沒有做,就是沒有辦法馬上做,心裡有點擔心,在擔心的情況之下要念佛嗎?還是怎麼做呢?
黃老居士:什麼情形之下都不管,不管你就是做了壞事了,這些都不用,只要你能念就是好。還覺得「我這個衣服不干淨了,或者必須換到什麼地方念」,都不干事,你只要是念,念就最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