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噶舉傳承中珍貴的竅訣

幫你做到“視眾生如佛”的三個秘訣
太橋旦曾堪布

在我們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很少有關于“眾生相依”這個道理的宣傳和教育,但事實上,如果離開他人,我們誰都無法生存,更不要說獲得成功與幸福了。從大乘佛法的角度看,眾生是我們獲得成就不可或缺的助緣

而從金剛乘清淨觀的角度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此,佛陀才不斷教導我們要“視眾生如佛”。

然而,要真正做到“視眾生如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怎樣才能培養起這個觀點呢?這里有三個竅訣可以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改掉一個壞習慣──觀察他人的缺點。

無始以來,由于無明、我執在作祟,我們看自己都是優點,看別人都是毛病。這個習慣對我們非常不利,會導致我們造作很多惡業、遭受很多痛苦。所以,我們現在要扭轉這個壞習慣,慢慢學會多看他人的優點。一旦養成了這個好習慣,我們看到任何人都會感覺親切、歡喜。如果總是能看到他人的優點,不僅我們自己眼中的世界會變得美好,他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友善而感到快樂。有了這個好習慣,生活中處處都會遇到善緣,不論做什麼事都會非常順利。

其次,要經常思維他人對我們的幫助,培養對眾生的感恩之心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父母、子女、配偶,自己的生活會幸福嗎?如果沒有同事、朋友,工作會開心嗎?事業會順利嗎?或者再把眼界開闊一些,設想一下:如果整個地球上只有我一個人,我能活下去嗎?經常思維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就會發現:一切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們一點一滴的幸福快樂都離不開他人。長此以往,我們很自然地就能對他人產生感恩之心。

最後,要學會感恩那些給我們制造逆境的眾生

譬如說,要想把一把鈍刀磨得鋒利,如果在光滑的玻璃上磨,刀刃會變得鋒利嗎?當然不會。相反,如果找一塊比較粗糙的石頭去磨,刀刃很快就會鋒利無比。玻璃就相當于順緣,石頭就相當于逆境,而修行就像是磨刀。如果一味喜歡順緣、排斥逆境,修行將毫無進展;相反,遇到逆境時,只要能夠保持正念,用恰當的方法去處理,那麼,一切逆境都能轉化為修行強有力的助緣。實際上,逆境比順緣對我們的幫助要大得多。所以,請感恩那些給我們制造逆境的眾生吧!正是他們對我們的傷害,才促使我們努力修行,不斷提升自己的修証。

總之,修行人應“視眾生如佛”。對此,首先要通過聽聞,理解、接受這個觀點,這叫“聞所生慧”;然後反複深入地思考,令這個觀點深入內心,產生“思所生慧”;同時,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不斷實踐,讓這種觀點與自己的內心完全融合,如同本具的天性,這叫做“修所生慧”。只有生起了“修所生慧”,才是真正做到了“視眾生如佛”。而聞、思、修一定要同時進行,這是噶舉傳承中珍貴的竅訣。如果我們能依此奉行,一定會快速培養起“視眾生如佛”的觀點。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临终时,顺利往生到极乐世界

我们临终的目标唯一是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临终的时候,能不能保证自己相续中的净业首先成熟呢?现在我们依靠这种规律,来观察一下就会知道

  首先看看自己相续当中的净业是不是最重,重于所有的轮回染业?

  如果你净业的成分非常大,平时根本不想轮回里的事,心心念念唯一想着阿弥陀佛,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又一直不断地念佛,回向时心也很猛利,全部回向于往生极乐世界。这样非常精勤地积集净业资粮,到临终的时候,必定已经形成强大的势力,这样就决定能够往生。

  如果自己的净业不是最重的,平时造的净业和染业的势力均等、不相上下,那就要看临终时哪种业先现前,也就是遇到的缘能够把哪种业引发出来。如果当时能够遇到善知识、善道友,在一旁提醒自己一定要求往生,要忆念阿弥陀佛,并且给自己助念。依靠这种因缘,自己的心能够转到求生极乐净土上面,能够提起念佛的心。由于自己现前的心已经缘在净土方面,一心念佛,这样也能往生。

  如果临终的时候,净业和染业同时现前。比方说,道友们在助念,自己的家人在一旁哭哭啼啼,结果自己的心既想往生又放不下儿女,这两种心同时现前。那么就要看自己平时在哪方面串习得比较多一些。如果自己平时很多时间用在念佛方面,心里想阿弥陀佛,想往生极乐世界的次数多一些,那么,这时求往生的心就会先冒出来,能够回转心意,缘在念佛上面,从而实现往生。

重心修净业

信愿深切,净业则重

信愿深重的根本是出离心

如果观察自己的心,发现净业和世间染业的轻重程度基本相等。那就要看第二个条件:临终时哪种业最先现前。这取决于临终时遇到的外缘。

[转载]益西彭措堪布:此法保证临终时,顺利往生到极乐世界_多智钦日月双尊_新浪博客 http://j.mp/2h3a9Jx

積累福德並不難,也不費時間,完全在於你是否會轉念

達真堪布

很多人一直很努力工作、創業,但是未能獲得財富,始終不能擺脫貧窮,這是因為往昔積累的善根和福德不夠。

怎樣才能轉變呢?要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去做布施。

哪怕是上廁所的時候,發心把排出的不淨物給餓鬼道眾生享用,也是一種很大的布施。

積累福德並不難,也不費時間,完全在於你是否會轉念

積累福德並不難,也不費時間,完全在於你是否會轉念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hyk7Xr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遭受痛苦的五種功德

達真堪布

當受到傷害,遭受痛苦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天塌了,地陷了。這都是錯誤的!其實遭受這些,也有很多功德

首先,通過這些可以對輪迴,對世間生起厭離心。我們是怎麼進入佛門,開始學修佛法的?就是由於遭受一些坎坷或挫折。當你遭受痛苦,受到傷害的時候,應該去找它的根源。「我為什麼痛苦?我為什麼受到傷害?因為在六道中輪迴,被業力牽引。」只有明白了這些道理,你才有真正渴望解脫的心──厭離心、出離心。真正生起了這些心,解脫就容易了。

其次,受到傷害,遭受痛苦可以遣除驕傲自滿的情緒,可以遣除傲慢心。我們之所以遭受痛苦,受到傷害,是因為自己的煩惱重,業力重,做了那麼多傷害眾生的事。如果認識到了這些,就不會貢高傲慢了,自然就有慚愧心了。

有的人覺得自己有文化,有勢力,生活很好,就驕傲自滿。其實,文化再高,知識再淵博,也是分別念,也是煩惱;再有錢財,也是一種壓力,是一種心靈的負擔。

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很好了,但是內心的快樂卻越來越少了,物質的發達對大家有利還是有害,就看精神能不能跟上物質的腳步。如果精神能跟上,物質的發達就是好事;如果精神跟不上,物質的發達就是壞事!

雖然現在物質發達了,但是卻變成精神的壓力了。現在大城市裡的人都愁眉苦臉的,就是因為內心壓力太大了。雖然很多人有勢力,有錢財,但這些都是無常的,給他們帶來的只是災難和痛苦。

第三,能夠悲憫眾生。當我們遭受痛苦,受到傷害的時候,如果觀察身邊的眾生乃至一切眾生,就會發現他們遭受的痛苦更大,受到的傷害更嚴重。這樣悲憫心、慈悲心就生起來了。和六道中輪迴的眾生,尤其是和三惡道中的眾生相比,我們遭受的痛苦,受到的傷害算什麼啊?比如旁生道眾生的痛苦,我們能親眼看到,能親身體會到,那些動物天天被殺被吃,餓鬼道和地獄道眾生的痛苦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遭受痛苦,受到傷害,可以讓自己懺悔,斷除惡業。「我為什麼要遭受痛苦,受到傷害?如是因如是果,我肯定造過惡業,結過惡緣,才導致今天這樣的惡果。」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想擺脫這樣的痛苦,會從因地入手──不能再造惡業了,不能再結惡緣了,這樣就可以斷惡,再也不敢結惡緣了。否則,將來還會遭受更大的痛苦和傷害。

第五,遭受痛苦,受到傷害,能幫助我們歡喜行善。既然已經找到了遭受痛苦和傷害的根源,那麼怎樣才能擺脫這樣的因緣,脫離這樣的痛苦呢?就是行善。如果自己能行持善法,能處處結善緣,將來就不用遭受痛苦,再也不會受到傷害了。

如果能這樣觀察,思維,多有意義啊!一個智者,即使經歷再多的痛苦,內心也不可能被染污。什麼也傷害不了他,因為他明白很多真理,他能生起很多珍貴的正念、善念

如果有智慧,會轉念,所謂的傷害也是極大的利益,所謂的痛苦也是極大的快樂,關鍵在於怎樣面對。學佛修行就要這樣學,就要這樣修,不是只念一部經、一個咒就可以了。無論是念經,還是念咒,都是為了開啟智慧,為了引導自己的內心,沒有別的目的。

遭受痛苦的五種功德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hypGoQ

痛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清痛苦的本質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http://j.mp/2hyfug3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對治煩惱才是佛法,改變習性才是修行

達真堪布

對治煩惱才是佛法,改變習性才是修行。

若煩惱依舊,習氣依舊,即使你學再多理論,跑再多道場,也於事無補。

真正的佛法在世間,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

生活的點點滴滴,哪個不是修行?

世間的萬事萬物,哪個不是佛法,哪個不是從法身當中顯現,哪個不是覺性呢?

海賢老和尚

海賢老和尚,我們從傳記里面去看,他在四十歲之前就應該往生,為什麼?條件具足了,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他自己也說過,他有好多次跟阿彌陀佛說,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結果佛告訴他:你修得很好,多住幾年,給學佛人做個榜樣,給念佛人做個好榜樣。所以他那麼長的壽命是阿彌陀佛給他的,這個要知道。

  什麼時候阿彌陀佛接他往生?阿彌陀佛跟他約定:什麼時候有人送一本書給你,這個書的名字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你看到這本書,我就來接引你往生。念佛,一句佛號不間斷九十二年,我相信他見阿彌陀佛、他見極樂世界絕對不止十次。所以他天天等,看有沒有人送書給他,按理說有沒有人送?沒人送,為什麼?老和尚不認識字,老和尚一生一本書也沒念過,怎麼可能送書給他?這不可能。

  二□一三年一月,真有一個人帶了這麼一本書看老和尚。老和尚六根健全,眼睛好,不戴眼鏡,一眼就看到他今天帶的這個包里頭有書,就問他:那什麼書?他也告訴他:這個書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果然跟阿彌陀佛講的一樣,歡喜,馬上回到房間,把他最喜愛的袈裟披在身上,恭恭敬敬把這本書捧在手上,要求別人給他照相。這個舉動,他身邊的人說老和尚一生從來沒有一次是要人給他照相的,今天是個特別的例子,怎麼老和尚要求人家給他照相?這個照片照了之後,第三天老和尚就走了。我們相信阿彌陀佛說真話、不騙人,看到這本書就帶他去往生、接他往生。真難得!

【解】世人舉體沉溺于愛欲之中,于是死此生彼,流轉無窮。  

念老在此地用很簡潔的文字把六道輪回描述給我們看。世間人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叫“舉體”。這個“體”里頭包括三樁事情──念頭、言語、身體,統統都是沉溺于愛欲之中,想的是愛欲,說的是愛欲,幹的也是愛欲,這是三業圓滿的惡業,果報就是在六道輪回里頭打轉,流轉無窮。這一生當中人道死了,如果你三業善,來生又得人身,又生了;如果三業不善,來生變畜生、變餓鬼、變地獄,在三惡道里頭流轉無窮。什麼時候從惡道流轉到人世,就又得人身了?難,大難大難!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不容易!為什麼?這一生當中跟人、跟動物、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結了有緣分,“緣”就有善、惡,來生到哪里去,由此“因緣”決定。

  【解】縱使眷屬滿堂,于生死之際,生是孤身來,死時獨自去,無人相隨,無人能代。

  沒有人能代替你,來的時候你一個人來,去的時候也一個人去。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一生當中佛說得不錯,我是獨自來的。但是我們遇到佛法,遇到佛法依教奉行,真幹。特別是遇到淨宗,遇到淨宗就不是獨自去,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來接引的時候過去生中家親眷屬、親朋好友,早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都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你一見面馬上就認得,是在哪個世界、是在哪一生哪一世,你們是什麼關系,統統見到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這些親朋好友們,歡迎你、迎接你,給你接風、給你慶祝,要不要?還是要獨自一個人到三惡道去?那就大錯特錯了!應該要有這種決心、有這個意念,就是要有這個念頭──我到極樂世界。來接引我的人跟阿彌陀一起來的一定很多很多,特別是我們同參道友,今世的同參道友、過去世、生生世世的同參道友,都歡迎你到極樂世界、到那邊共同學習,所以到極樂世界挺熱鬧,不孤獨。我們在這個世間孤獨,到極樂世界可不孤獨。

  【解】“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的,很多人來接引,皆大歡喜,希望我們同學記住努力要爭取,這是真的。其它的全是假的,假的統統要放下,真的要抓穩,一生決定成就。

  【解】“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故雲複指苦樂之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亦無有能替代者。憬興雲:“自當,即自受也。”

  換句話說,“自作”還是“自受”。我們不願意受的,我們就別造,不造這個因、不造這個緣,“因”沒有“緣”不能結果,“緣”沒有“因”也不能結果。這個就在每天日常生活當中,從早起到晚上睡覺,這一天不造惡業,對人、對事、對物專念這句佛號,好!學海賢老和尚,沒有不成功的。如果還有懷疑、對極樂世界還有猶豫,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有懷疑,我勸你讀經,別聽別人說,不要問別人,“讀書千遍”,你的懷疑就沒有了。你把這本《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千遍,或者是把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從頭到尾看個三十遍,就不懷疑了。讀經、聽經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特別是堅定願心。我們一生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其它的什麼願望都沒有,必定得生。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修行不重要,聞思很重要

堪布阿瓊說:“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修行不重要,聞思很重要
”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對我們聞思要求得很嚴格,現在上師圓寂了,我們才深深體會到此舉的必要性。如今去尋找上師的教言,只有在文字上、磁帶上、光碟上才有,當時上師不太允許錄音,很多珍貴的教言都沒有留下來。所以,大家在依止善知識時,親聞佛教的真理非常非常重要。有些人正在依止的時候,認為聞思不重要,修行應該很重要,我也生過很多這樣的念頭,但現在看來,其實自己還有大量疑惑,各種教理在上師面前永遠也聽不夠。
我們很多人學習佛陀的經教不是很圓滿,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過失非常大、哪些功德非常大,根本不懂取捨。現在有這個聞思的機會後,大家應該對功過作個對比,讓自己有個選擇的餘地。否則,什麼道理都不知道的話,做善事不知從何處下手,捨棄惡業也不知如何捨棄,這是非常可悲的

索達吉堪布:吸煙者來世的果報令人不寒而栗[佛網Life論壇] http://j.mp/2gr4Dmp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會說話的白度母唐卡:「如意輪白度母」聖像

會說話的白度母唐卡:「如意輪白度母」聖像 見者祈禱轉發,增長福德與壽命 - 坚华嘉措 - 坚华嘉措(本人的博客独此一家,绝无分店)
會說話的白度母唐卡:「如意輪白度母」聖像 見者祈禱轉發,增長福德與壽命 - 坚华嘉措 - 坚华嘉措(本人的博客独此一家,绝无分店)

會說話的白度母唐卡:「如意輪白度母」聖像 見者祈禱轉發,增長福德與壽命 - 坚华嘉措的日志 - 网易博客 http://j.mp/2g60qAO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不思維因果,世出世間都不是好人

因今天是天降日,即使很晚了,還是給大家講一點法。大堪布一再強調我們要注重因果,不思維因果,世出世間都不是好人。不要覺得造點小業無所謂,今天也設法讓別人不開心,明天也要讓別人郁悶,保持這種習慣的結果就是把自己送到地獄中去了。今天能隨手幫人就幫,明天也設法幫人,維持的結果,讓自他都活在快樂中。光知道因果沒用,要恆時思維因果的法義,了知它成熟的規律。一個人善惡業比例相差大時,會先感比例重的業。若善惡業比例相當,自己心裡喜歡的業會先現前。若善惡比例和歡喜都相當,死亡時善惡外緣哪個先現前先感此業。有的人今生造了很大的惡業,可是還活得很順利,並不是他造的惡業讓他活得順利,而是他前世造的所有善業的果於此世一次性享完,隨後將墮入地獄的象征。
天降日的聞法_青青亞青風 http://j.mp/2gjUIMQ
-------------------------------------------
问:世间人判断一个人的高下优劣的标准一般是看他拥有的地位、财富、学识、为人和相貌等。佛法的观点如何呢?
答:如果为了今生的幸福、安乐与名声,而勤恳造作自耕耘稼穑乃至观修等一切事业,都只能称之为“贪图今生者”,其与旁生无有任何差别;如果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法或作世间事务,则可称之为“下等士夫”,彼等一切努力,都只能成为轮回的因;如果为了自己摆脱轮回,以对世间诸事产生厌离、恐怖和畏惧的心理而修法,其所做的一切善业,都仅能成为脱离轮回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中等士夫”;如果不是仅为寻求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为目标,则其一切行为都是圆满正等觉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上等士夫”或“胜士夫”。
上中下三等士夫的划分,仅仅是以发心而安立的,所以,应当透彻深入地思考并善加取舍。
——《开启修心门扉》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