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自身就是一座圓滿的壇城
-達真堪布
有些人吃飯不是為了強健身體,而是由於貪著味道,經常找一些好吃的,今天吃川菜,明天吃湘菜……這是不如法的。有些東西雖然不是特別好吃,但是因為有營養,所以也要吃;有些人為了吃新鮮的,要吃活蹦亂跳的眾生,也是為了所謂的「營養」。是不是營養豐富,身體就健康了?不一定。以前的人吃的東西根本就沒有營養,也不講究營養,但是很健康,很長壽。
藏地八九十歲的老人,只吃一些糌粑、酸奶,這些東西沒什麼營養,但是他們都很健康,很長壽。其實健康和營養沒有絕對關係,現在有些人特別講究營養,但該得病時照樣得病,該去世時依然會去世。
即使為了營養,也是不如法、不正確的。有些人說要吃好,要身強力壯,然後去造惡業。有些人嗔恨心強,說要去消滅敵人,去做一些壞事……這樣就更不好,更不如法了。
學佛人是不是不能吃有營養的東西?是不是不能吃味道鮮美的食物?不是。為了身體好,為了更好的學佛修行可以吃好。《入行論》裡講,飲食要適當,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別解脫戒裡有規定,要把食物當做藥物食用,所以晚飯叫藥石,其他還有時藥等。
身體好了才能學佛修行。我們現在都在學密法,更要有正見:自身就是一座圓滿的壇城,把這些衣服、食物當作供品,供養壇城,這本身就是積累福德資糧,這樣意義就更大了。可以穿好的,可以吃有營養、昂貴的東西,這都是供養壇城。
就要這樣穿,這樣吃。這樣不但不造業,不但不耗福,還能積福。主要看你的心態,看你的發心。如果心態不好,發心不好,都是造業的;如果心態好,發心好,也是一種修行,可以積累資糧。所以,穿衣、吃飯都不能遠離正知正見。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三殊勝
大圓滿祖師吉美林巴尊者曾經說過,如果凡夫在行持功德善業時,不以三殊勝來攝持自己的相續,功德會很容易滅失的,這是因為凡夫相續中的煩惱很重,如果在行持功德善業後,生起嗔恚心、懊悔心等,功德會很容易滅失的。但凡夫如果與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共同行持功德善業,這一功德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滅失的。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密勒日巴尊者說,不信佛的人身得到得不到都一樣
白瑪程列仁波切
所謂的身,有普通的身,珍寶的身和具相的身。普通的身如魚、羊、牛和不信佛的人的身。密勒日巴尊者說,不信佛的人身得到得不到都一樣。學佛的人基本上可以叫做具相的身,可是自己是不是真正具相的身要好好考察,自己是不是真正閒暇的人身要自己看。
我們剛才講到閒暇、圓滿的人身。自己看看自己: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見,嘴裡面能說話,我們能遇到佛法。這些因緣說明我們以前在佛法上是結過一點緣的。做過很多善業也不敢說,因為真做過很多善業也不會在輪迴中墮落。大家都差不多,都是結過一點佛緣,修得不太好,也才會遇到佛法。得到修法的人身之後,後面用不用功修法在於自己。
真正說起來,雖然獲得了閒暇的人身,但是成佛的因緣是那麼地稀少,死亡的因緣是那麼地多,隨時我們都有可能死亡,完全由不得自己做主。打個比方,哪一位敢說明年我一定還活著?哪一位敢說我明年不會生病?人在死亡的那一剎那,就像天上的流星說消逝就消逝了。我們隨時都可能死亡,死亡的因緣真是太多了。
在死亡之前,我們可以想一些辦法。比如放生是非常好的事情,不管以什麼樣的發心去放生都是有功德的。放生可以遣除自己的違緣,清除自己的障礙,也可以給自己添壽,通過做法事集資淨障也能增加壽命,但是你的壽命真正盡了的那一剎那,到了終點的時候,不管做什麼都不可能起死回生了。
所有修持放生的人,自己修法的道路和人生都會特別地好。所有以菩提心、慈悲心放生的人,不僅在今生可以遣除違緣,增加壽命,而且來世所獲得的人身也不會有什麼違緣。
比拜佛功德更大而且容易的事情
現在很多寺院都塑了特別高大的佛像,你去燒高香、拜佛,三步一磕頭,做這些也不能不說不好,但都不如把自己的家庭修圓滿,把自己的生活修圓滿。跟家人搞好關係,先了緣了債,這才是實實在在的修行,實實在在的積資淨障。
怎 樣把這種修行落實在生活中呢?這個很簡單,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大乘修行人,對我們這些密乘弟子來說,一點都不難。密宗裡強調清淨觀,一切都觀為佛、觀為菩薩、觀為上師。這樣,家裡的這些眾生,以及見到、聞到、想到的這些有緣眾生,都觀為佛菩薩,觀為上師,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不清淨的是自己的心,不圓滿的是自己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讓個位置、讓個路,吃飯、穿衣的時候,先讓他們吃,先讓他們穿,同時面帶笑容,說一些悅耳之 語,好聽的話,這就是真正的頂禮,因為這都是表達恭敬之心。恭敬心、恭敬對方,包容心、原諒對方,這就是積累資糧、淨除罪障的方法。在家裡這樣對待身邊的 眾生,家庭也和睦了、和諧了。爭吵、怨恨、煩惱、痛苦自然就沒有了——這就是佛法。
佛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就在待人接物 當中。紙上談兵誰都會,真正要落實到生活當中,真正要落實到自己的身上很難。按密宗的觀點,我們身邊的這些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上師,我們應該以身 口意來恭敬。按大乘佛法的理念,眾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應該懷著一顆知恩,報恩,感恩之心去面對這些眾生。以恭敬心、感恩心去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感恩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眾生,解決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這就是積資淨障的方法,而不是整天在各個道場裡跑來跑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情。
---達真堪布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為墮入三惡趣之因
歷代傳承祖師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為墮入三惡趣之因。」即便從他緣的角度中法有多麼殊勝,當你不知道如何行於正法的時候,法對你的身心起不到絲毫之作用。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一直在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身邊,從聞思的角度通達三藏教法,但為何最終墮入三惡趣之中呢?還是在於自己的修行。
但在參加金剛舞法會的時候,如果能做到用很簡略的上師瑜伽方式祈禱,並且在境心分不開的狀態中安住,那麼通過參加金剛舞法會,就可以消盡自己的煩惱,增上自己的見解。
不僅僅是參加金剛舞法會,甚至平常修的過程中,也要圓滿這一系列道理。往昔阿底峽尊者有一位修無上瑜伽部的弟子,在一日清晨的修法中卻變成小乘教法。若一切觀待他緣,這位弟子的導師是阿底峽尊者,所修之法是無上瑜伽部,在外緣顯現上是非常圓滿的。但由於弟子自己不會修行,一切均變成小乘教法。如今我們在修的過程中,即便導師為你傳講成熟口訣法,若不會運用,一切修行變成什麼結果,誰都不知道。
普巴扎西仁波切開示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顯密淨土思想是一致的
顯密淨土思想是一致的
密宗信願行加觀想淨土
密宗所講的淨土思想跟漢傳祖師所講的淨土思想是一模一樣的。淨土宗講:往生淨土須要具足信、願、行。而密宗是多加了觀想淨土、憶念淨土。現在有很多立體圖畫,不是嗎?藏傳佛教很少有立體圖畫,以後我們把他改造成立體的。現在畫出來的圖都是平面的,看不出立體來。淨土能做成立體的模型,就可以照著觀想。先觀想淨土,然後發願往生淨土。信、願、行中的信當然是指信心,行就是念佛號。信、願、行對了,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觀想也是行的其中之一,觀想的對象不只是人,連住的環境也要先去熟悉。能具足這四個條件的話,就是藏傳佛教的淨土思想。
秋竹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