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只想到自己,把別人都當成對手,就會踫上一些很荒謬,只能歸咎於自己的困境。
活在現代社會裏,要避免競爭似乎已經不可能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不去壓迫別人的狀況下,做得比他們好。
--達賴喇嘛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現代社會的競爭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淨空法師法語:現在人是聽騙不聽勸
淨空法師法語:現在人是聽騙不聽勸
1 現在這個世間人,起心動念都是貪嗔癡慢、都是七情五欲、都是損人利己,現在這個風氣感染了全球,感染范圍為什麼這麼大?這是因為現在科學的工具發達,用電視傳播、用網路傳播,全世界的人天天都在觀看、天天都在學習、天天都在模仿,這個麻煩就大了。
2 天天在看,長年薰習,習慣成自然,所謂是主觀觀念,先入為主,現在人認為貪嗔癡慢是正常的,兩舌、惡口、妄語、绮語也是正常的,他不知道作惡是錯誤,這就是迷惑顛倒。
3 現在人天天接受污染,這個麻煩大了!電視、網路的內容,教的是殺盜淫妄、色情暴力,教人爭名奪利、教人競爭,整個社會,從小孩到老人,大家天天看,天天接受這個負面教育,大家習以為常,這個問題嚴重。
4 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教學的根本,世出世間聖賢教育從哪裡生的?從孝親尊師生的。這個教育現在沒有人提了,大家聽不到了,你跟人家講,人家不相信,他說你在騙他;別人真正騙他,他相信。現在人是聽騙不聽勸、信邪不信正,所以我們就曉得,這個世間有劫難——空前的劫難。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痛苦是修行的助緣
「痛苦是修行的助緣...一」
六道中只有人道特別有感受快樂與痛苦的機會,相當於是處在一剎那就能變化的快樂與痛苦之中,所以只有人才可以有機會修行 如果投生在天道,那麼一生當中都是在享受過去所累積的福報與果報,所以感受不到痛苦,天道天人的壽命非常的長,在人的眼裡看起來最長的就有幾千年的時間都在享受快樂,但是太快樂了 ,一切都是美好的沒有任何缺少,所以天人雖然過的很幸福也感受不到,這樣享受到自己的福報盡了,最後七天開始衰老,要墮入輪迴其他的道中,這時候才感受到痛苦恐懼,卻也來不及了。
「痛苦是修行的助緣...二」
人的智慧沒有辦法分別真正的痛苦與快樂,但是人的天性都是希望追求快樂,而不會希望追求痛苦。如果像天人一樣一生當中,都是享受快樂而沒有感受到痛苦,那麼雖然是過的很幸福,可是也感受不到,如果是經歷過痛苦,再跟幸福做比較,那麼對幸福的感受一定是很能夠深刻體會的。所以痛苦是修行的助緣,因為痛苦才會想要脫離痛苦,才會想要修行,有了想要修行的心,才會有成佛的可能。
「痛苦是修行的助緣...三」
在人間我們有看到一些人,像是生活在天道一樣的,一生當中的環境都很好,而且什麼都不缺也過的很幸福,而且也蠻有地位的,這一種人在一生中什麼都不要做的情況下,不做任何善事,一直都是造業,一直都是享用過去的福報的話,到最後快不行的時候,各方面都會越來越差,到往生的時候就會變成最痛苦的一個,這就是我們在任何地方可以看得到的,在你們身邊也是出現過很多這種人,在歷史上我們的家鄉很多地方也是看到過這種人,這種人不要説他下一世會得到一個更好的機會 ,在這一世當中他前面所有的福報都耗盡了,都沒有什麼福報了,最後往生的時候 ,就如同在天道天人最後的情況一樣。
宮渤仁波切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珍惜累世修來的福報
「珍惜累世修來的福報」
我們因為過去圓滿了很多的功德與福報,這一世才能夠有了人身,而且是可以學佛修行的暇滿人身,有這樣的福報跟因緣,並不只是上一世努力的關係,而是多生多世的努力與修行 如果你在這一世當中不斷的造惡業,把累世所有的福報都耗盡了,也沒有做任何的善事,那就跟很多世間的普通人一樣,普通人是什麼樣子呢?就是不知道什麼是善惡,沒有辨別善惡的能力,有些人把善跟惡弄顛倒了,把錯的當做是對的。 我們今生能學佛修行,是累世修來的福報,不要以為現在有這樣的因緣福報,以後或是下一世也一定會有,今世都不能努力修行的話,更不要期待下一世了。
---- 宮渤仁波切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末法時期的人 應該精進地降伏貪嗔癡慢等煩惱
佛在《圓覺經》中說:“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進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現在很多人學佛,只想“開悟”,不想斷煩惱;或者未證謂證,一身煩惱,而作出高深自在的樣子,好像沒有煩惱。
佛陀早就提出了告誡,末法時期的人,福報智慧淺薄,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開悟”,那樣只是增加了知識和傲慢,對自我的執著反倒更強烈了。應該精進地降伏貪嗔癡慢等煩惱,相續調柔了,修行才能有所進益,才能樹立堅定的正確的見地。
善知識指點提攜,也只是幫助廓清我們錯誤的知見,修行還是要靠自己親歷親為,煩惱還是要靠自己去降伏。自心煩惱不伏,妄念顛倒,“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開發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內心的干擾、雜念。沒有定作為基礎,一顆心恆時處於散亂攀緣當中,即便生起一點點智慧,也是力量極其微弱,猶如風中之燭,無法驅除愚癡黑暗。
定分為止和觀。止,偏向於不起分別,專注一境;觀,是通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以分別止分別。止觀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如果單修止,不修觀,容易墮入無想定,空心靜坐,一座千年也還是在癡心裡打轉。
希阿榮博堪布:生命這出戲--學佛網 - http://mcaf.ee/kwb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