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您好,佛教談平常心,平常心和和非常心的區別是什麼, 而仁波切又怎麼讓我們理解分別心?
仁波切:「平常」這個詞的用法取決於不同的事件。有時我們用「平常」這個詞表達「無為」的意思。這一點上,就像許多中國哲學家,比如老子。順其自然,不東西馳逐,不四處找尋,只是如其本然,類似於此。在這個語境中,甚至還有一種修持在內——禪修。舉例來說,一位僧人坐在他的老師面前禪修。正在他禪修的當時,他想到了一個美女。如果他處在較低的法道,他就不應該去想美女,必須立刻斷除這個念頭。可是在較高的法道,當出現美女的形象時,他不會試圖去斷除念頭。如果他想「我正坐在老師面前,不能想這些」,那麼他正在試圖造作一顆不平常的心;他沒有如其本然,一切如常。他應該只是去觀察他的心,不放棄也不迎取。不放棄並不表示他被允許去對一個想象中的美女產生幻想。事實上那還比較容易做到。較為困難的是當愛、慈悲與虔誠這種善念生起時,能去做「不造作」的禪修。當產生這些善念時,人們就變得很興奮,保留它、珍惜它、記住它;不願不造作、不再只是觀察,而那就不再是平常心了。
摘自:宗薩仁波切2010年北大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