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佛法沒有末法,是「人」末法
佛法沒有末法,是「人」末法。
老和尚說:佛法沒有末法,是「人」末法—是人不懂敬佛、重視法,老是把佛法擺在生活之最末—擺在財、色、名、食、睡之後,更擺在「茶餘飯後」之後,「人情應酬」之末。把學佛重要性擺在最末後的人,就是末法時代的人。如果是敬佛重法的人,永遠是在正法時代的!而從不在乎佛法,甚至和佛唱反調的,就是滅法時代的人了!
廣欽老和尚修行考古題 - 毛毛蟲變蝴蝶2 道證法師講述 - http://mcaf.ee/swrh1
「恭敬」和「求」
佛法從恭敬中求—「恭敬」、「求」本身即是佛法
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對這句話很熟,但很少人真的體會「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體會佛教導的真義。「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礙)開發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動發心、低頭、謙卑請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來拜託你學。其實佛已經苦口婆心拜託我們覺悟,拜託很久了,佛總是慈悲拜託我們學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們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頭求之於覺性,所以無法相應。
佛是開悟證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實在完全不須要我們去恭敬他,即使我們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對他也毫無影響,但是對我們本身有極大的影響。所謂佛法從恭敬中求,並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頭、磕頭,才肯給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單指對佛像,經本的恭敬,是指對一切眾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對種種境界人事時,能深體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覺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軟謙卑的心,如佛往昔捨身求法的敬心謙卑,自能在「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於日常待人處世之瑣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則歷「事」千萬,仍不能於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為恭敬中求,是一種方法,是間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執煩惱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並不是透過「恭敬求」,另外去獲得什麼佛法。因為障礙我們成佛的,根本不是別人、別事,而是自己內心的妄想、執著,這點佛在初成道時,已經揭露,而「執著」中最根本的,就是我執—自我種種見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執著,產生自我保護、自私的貪、瞋、痴、慢、疑。所謂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這些執著。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謙卑求的,必然還有驕慢、自大、自我保護等我執的烏雲障住,這些烏雲不是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開顯。
印祖說的幾分恭敬得幾分利益,這並不是說,透過恭敬去求,很久以後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當下捨「我執」之烏雲,必然同時透出佛光。能將十分的傲慢、我執烏雲都捨掉,自然當下透出十分佛光,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向外去求。所謂恭敬中求,當然是先求之於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痴的能力。能求自己發出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現,所謂「誠於中,形於外。」菩薩戒,教我們,對不懂的佛法,要正觀,正向,承認自己盲無慧目,以正確態度,仰信如來,恭敬求法,學習。不精進習學,也是違反戒律精神的。
廣欽老和尚修行考古題 - 毛毛蟲變蝴蝶2 道證法師講述 - http://mcaf.ee/swrh1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索達吉堪布:消毒是否也是殺生
問:我是香港中文大學通訊工程系的。請問,傳統的生命分類是動物、植物、微生物,那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病毒是不是有情呢?如果是,我們吃藥、消毒是不是也成了殺生?應該怎麼樣對待和處理?
索達吉堪布答:傳統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我剛才講了,植物並沒有五蘊所組成的生命。現在很多人、甚至一些法師也聲稱,植物不能吃,它的生命與動物一模一樣。若是這樣承許,佛陀在《楞嚴經》中說了,這是外道的說法[1]。
至於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微生物,我們若是損害它,有沒有過失呢?沒有過失。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在喝水時,用阿羅漢的天眼看到水中全是眾生,於是他就不敢喝了。佛陀告訴他:不應以天眼觀察,而應以肉眼為准[2]。所以,微生物並不是我們肉眼的對境,損害它不會構成殺生的罪業。
對於這樣甚深的因果道理,我們不能憑自己的想象去判斷,而應以佛經的依據進行取捨,這才是智者的選擇。
懺除業障,積集資糧
佛陀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經預言得很清楚,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多,因此佛陀一再告誡我們學佛弟子,學佛修行時,絕對不能太迷,如果你急於求感應, 求神通境界,或者不知懺除業障,積集資糧,而只想快速解脫、開悟,這時你很容易被邪師、鬼魅所攝受與加持。
宣化上人開示
如何消業障,學佛多年為何很多事一直不順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mcaf.ee/13lgq
為了得到保佑而皈依,是正確的心態嗎
達真堪布
「從今以後,我要以佛陀為究竟的導師,以佛法為究竟的道路,以僧眾為究竟的道友,以上師為究竟的怙主。」這樣從心裡猛厲地祈禱,憶念,才是真正的皈依。通過這種方法皈依,才能達到圓滿。現在很多人不懂什麼是皈依,也沒有皈依的方法,隨便跟著別人說幾句空話就算皈依了。這樣皈依是不如法的,皈依不到上師三寶,也進入不了佛門。
皈是歸投,依是依靠。皈依不僅僅是求得保佑。現在很多人都搞錯了,一說佛菩薩,就覺得特別神秘。佛肯定是離自己遠遠的,高高在上的,特別有神通神變,特別與眾不同的。我們去頂禮他,供養他,他們高興了就會保佑我們;我們得到他的保佑了,就能健康,就能順利,就能平安了。這都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很多人都是這種狀況,平時也想不起來佛,有什麼事情了,就到寺廟去供養,去禮拜。如果如意了,就覺得太靈了,然後再去供,再去拜。如果沒有如意,沒有順利,就開始懷疑,甚至是生氣、埋怨、誹謗:「這些不管用!」把佛菩薩當做神,求保佑、求平安,往外求,這完全是迷信,完全是外道。
今年春節初一,我去成都文殊院,那是成都特別有名的一座寺院。那天人海人山,一天沒有斷過。我當時心裡特別高興,有這麼多人信佛,這麼多人學佛!當我跟寺院的僧人說起這些的時候,他們說,今天是正月初一,人們都來求佛保佑一年的平安,所以人多,平時沒有幾個人。這樣看來,大部分人都是迷信,都是外道,根本不是佛教。這樣信佛、學佛沒有任何意義。信佛一定要覺,不能迷。迷信不是信佛。國家反對迷信,佛家也反對迷信。我們一定要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我們是這種人嗎?如果是這種人,那就不是學佛的人了。
既然不能向佛求保佑,那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呢?因為上師三寶有解脫、成佛的方法,有改變命運的方法。為什麼事業有挫折,身體不健康,家庭不和睦,一切不如意?這是命運不好,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實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改變命運完全要靠自己,不是靠佛菩薩,也不是靠上師。但是改變命運的方式方法,必須要從他們那裡取得。
福慧雙修
聖嚴法師開示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不管是福慧雙修或悲智雙運,都要知道如何來培植和運用自己的福報,至於如何培植?就必須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從商賺錢,就得先去學習工商管理、學習企業經營。再如昨天我遇到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財務管理博士,我問他賺了多少錢?他回答說:「我只知道怎麼替別人賺錢、管錢,但是自己沒有錢。」知道怎麼替人賺錢、管錢,而自己沒有錢,就是有智慧而福報不夠。很多公司的老闆本身並沒有讀多少書,但是他們能夠用很多具有高學歷的專家、學者來替他們賺錢。類似的老闆,雖然未受多少正規教育,但也不能說是沒有智慧,不過, 能有用人的智慧,還得要有賺錢的福報。
一個人如果把人做到親痛仇快、眾叛親離的程度,可以說他是沒有智慧,不會待人;在家庭裡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鬩牆,也都是沒有智慧加上缺少福報。善於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認識的及不認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來在一起生活,自己雖然沒什麼錢,能夠有人,則不僅是財富,且是福慧雙修。福報是從那裡來?是靠無私的智慧來,就像上面所講的,把許多生成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一種財富。
佛教所講的智慧,不全同於知識和學問。知識和學問可以從書本中或學校裡學習;智慧則是要從內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世故,走到那裡都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別人都不願認同、參與,這種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這種人可能有滿腹的經綸,同時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麼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勉勵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摘自《禪的世界》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mcaf.ee/8osl9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幸福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要知足、安於平淡
如何面對幸福:世俗諦的方法總結(一) 幸福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要知足、安於平淡
幸福不在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即使沒有錢,但只要有理想、品德高尚、尊重因果,既不傷害其他生命也不破壞周圍環境。安於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覺得很開心、很幸福,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不像現在,很多人內在精神上非常的空虛、浮躁,過度的破壞環境,道德衰敗、彼此無法信任,金錢凌駕一切。如果社會或全人類都變成這樣,那這個社會、全人類都沒有希望了。佛教徒要完全遵照佛所說的做到,很難;有些能做得到的還是要注意,這很重要。
堪欽慈誠羅珠開示集
宗薩欽哲仁波切:「我們帶入學佛的扭曲」
某些對於佛教的批評其實增強了我對教法以及上師們的虔敬,因為我覺得佛法使這所有的批判都落空。但是我也感到這些評述中,有的可能會造成損害。或許有許多人與佛法的業緣正要成熟,而這些論述卻可能危害到他們的機會。在生命中我們會遇到許多障礙和困境,但是最糟的一種障礙就是遭到妨礙以致於無法步上通往證悟的真實之道。
在這個時代,或有人試圖就師徒關系的危險性提出警告,而當人們天真的根據那些人所寫的批判遽下結論時,這些批評可能會導至悲劇性的破壞,而毀了許多人從苦海中獲得解脫的唯一機會。佛經中提到,對於造成如此喪失機會的事情,若有人即便是片刻的隨喜,也會有數百輩子不得值遇證悟道。
一般而言,我認為當我們想要揭露某一過失或是表述意見時,必須有兩種特質:應當充分了解此議題,以及自身不應具有你所批評的過錯。否則,就如同西藏諺語所述:「一只猴子笑另一只猴子的尾巴」。我們不要忘記,身為人類的我們,是自己狹隘心思解讀的受害者。我們不應為自己有限的觀點賦予過多的權威:我們具有無窮無盡的解讀和主觀見解,而這些幾乎都來自我們自己的恐懼、期望和無明。
宗薩欽哲仁波切:「我們帶入學佛的扭曲」 - 堅華嘉措的日志 - 網易博客 http://tinyurl.com/lopmerf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平常心
學生問:您好,佛教談平常心,平常心和和非常心的區別是什麼, 而仁波切又怎麼讓我們理解分別心?
仁波切:「平常」這個詞的用法取決於不同的事件。有時我們用「平常」這個詞表達「無為」的意思。這一點上,就像許多中國哲學家,比如老子。順其自然,不東西馳逐,不四處找尋,只是如其本然,類似於此。在這個語境中,甚至還有一種修持在內——禪修。舉例來說,一位僧人坐在他的老師面前禪修。正在他禪修的當時,他想到了一個美女。如果他處在較低的法道,他就不應該去想美女,必須立刻斷除這個念頭。可是在較高的法道,當出現美女的形象時,他不會試圖去斷除念頭。如果他想「我正坐在老師面前,不能想這些」,那麼他正在試圖造作一顆不平常的心;他沒有如其本然,一切如常。他應該只是去觀察他的心,不放棄也不迎取。不放棄並不表示他被允許去對一個想象中的美女產生幻想。事實上那還比較容易做到。較為困難的是當愛、慈悲與虔誠這種善念生起時,能去做「不造作」的禪修。當產生這些善念時,人們就變得很興奮,保留它、珍惜它、記住它;不願不造作、不再只是觀察,而那就不再是平常心了。
摘自:宗薩仁波切2010年北大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