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既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他宗教是絕對沒有的,這是佛教的特色,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處。三法印是闡釋人生宇宙的三個真理,它可協助我們判斷佛教所講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誰說的。因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講演出來,所以它是印證真理(佛法)的一種方法。
什麼叫法印?所謂法印是用來印證某種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只要世間人有智慧,也能通曉的道理,稱為世間法。十善業道就是一種世間法。除了這些世間法外,佛法中還有出世間法,它是佛法研究的道理,教導我們解脫生死輪迴。這些真實的道理就是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與破環,所以佛陀說沒有人能破壞佛法。三法印是用來印證某種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間法,所以世間法就絕對不可以用三法印來印證。比如說,世間法教導我們行善,追求人生的快樂,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導我們出離世間、走上解脫之道的佛法,才是符合這三法印。三法印並非能印證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證佛陀所講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與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導我們走上解脫生死之康莊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導我們朝向善道,但還是在三界六道中輪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法印。那怎樣才是究竟法呢?世間的真實相既是真正的道理,稱為究竟法,所以三法印一定符合真理。
法的意義:法就是軌持的意思。「軌」是它有一定的範圍與相貌,能夠給我們知道它;「持」是能夠保持它的特性。既是這世間任何東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個時候被我們知道,稱為法。比如說:「雨水」,雖然它從天上滴下來只是那麼短短的時間,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狀,保持一段時間,讓我們知道它,此稱為法。甚至於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剎那剎那地無常生滅,我們知道它存在,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這也稱為法。此外,「法」還有道理、方法等意義,它們都保持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相貌與形狀,讓我們認識它,此皆稱為法。
佛學基礎知識 - http://goo.gl/zS7RA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三法印: 佛教的特色
十二因緣
佛學基礎知識 - http://goo.gl/zS7RA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就是觀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到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升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故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
(1)、無明:我們迷惑無知,對善惡因果不明白,於佛、法、僧三寶不明白,也不知不覺,這就稱為「無明」。在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
(2)、行: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發動心驅使身,口,意造業,此稱為「行」。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所以「行」就是業報,使我們投胎輪迴生死。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3)、識:眾生前生死時,名色(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散滅,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好像前世是人,死後轉生為烏龜,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因惑業導致,此「識」重新入胎。此「識」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識」。在南傳佛教只說為「識」,但大成佛教的唯識宗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死後,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識繼續活動,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陰身,它能夠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識」入胎後,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胞胎漸漸長成,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在這成長的過程中,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精神活動成為「名」,身軀的生長稱為「色」。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名」,身軀稱為「色」;但當胎兒生長時,六根未具,精神與物質的活動,稱之為「名色」。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而特別給予的名稱。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長,六根生出來後,就有「六入」。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稱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識」從此生起,像樹根能長出樹木,故稱為「六根」。六根成長依胞胎,成長圓滿之後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觸: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成為「觸」。此事一個心理作用,成為「心所」,並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捨受。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一直到「受」,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現在承受到果報,而使我們擁有之。
(8)、愛: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對於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因為有了受就有「愛」,對這個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讓它看東西,肯定它受不了,會覺得很辛苦。眼睛整天愛看東西,對境界貪愛不以受為苦,使我們對這個貪愛產生種種的執著。此貪愛有很多種,主要有兩種:一者、境界愛,比如我們對於所看到的東西起愛染心;二者、自體愛,即是我們貪愛有一個「我」,貪愛這個身體是「我」。由此貪愛引發一切煩惱而起種種造作。
(9)、取:由於這個貪愛心加深執著,不願意捨離,稱為「取」。不止不願捨離,還希求將來獲得更多,即是希求將來有。取可分為四種:一者、欲取:即是我們執著,希望獲得更多自己貪愛的東西,稱為欲取。二者、見取:對於我們的知見、思想起貪愛,追求更豐富的知識,認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優勝的而執著它,稱為見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種貪愛,執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脫,能得福報等等。四者、我語取:此是對我的貪愛。這些執著都是貪,是我們過去的業習,現在顯現出來。比如你有抽煙得業習,現在眼前有一隻香煙,就對他起貪愛;沒有抽煙業習的人,就無此貪。我們過去有種種業習,現在境界當前,就起種種貪愛。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瞋、癡等種種的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特別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因為我們渴求、貪愛、使到將來它形成果報,固在十二因緣中,貪愛占很重要的位置,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10)、有: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將來擁有許多東西,因執著而產生了將來之「業有」,稱為「有」,這個「有」又稱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業報;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業報;三者、無色有:既是無色界的業報。此(業)有由愛、取(煩惱)所發動之身、口,意三業而生之新業因,令此生死後,再生之識得到滋潤。
未來果:生、老死是將來的苦果。
(11)、生: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將來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貪生怕死、厭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說五蘊之十二因緣相續,無有窮盡,它形成一連串的因果。
十二因緣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為造業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識;因為入胎,名色就展開活動,它擴展、擴大,就產生了六入;胎兒的六根圓滿後就出世,然後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根、塵、識和合產生觸的心理,有了觸就產生受,過去我們貪愛的業習就會引發出來,愛即生;愛加深就有取,使我們希求它再來、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將來的業,促使我們再來生,再來死。
這十二因緣就是有情眾生的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它的流轉並不是直線式,而是一個輪轉。既是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現在的愛、取,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它一直循環不息,周而復始。在十二因緣中,我們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後我們就要受業的果報—苦果。在受苦果的當中,我們繼續迷惑,繼續造業,造業後又再受報,這樣的循環作用,稱為十二因緣的流轉。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凡是能夠得到解脫的宗派都離不開空性見。一離開空性,就離開了緣起性空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 -- 慈誠羅珠堪布 @ 日昇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ttp://tinyurl.com/cy65ojx
《中論》所著重強調的內容,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即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
無論是修大圓滿,還是修其它密乘方面的法,都絕對離不開空性見解。如果離開了空性見,則密乘的風脈明點等修法,也就談不上殊勝。因為一旦離開空性,無論如何精通於這些修法,都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
在空性方面,大中觀和大圓滿是沒有任何差別。雖然大圓滿還有其它方面的特點,但是從空性方面來講,大圓滿和大中觀毫無二致。
禪宗所講的心的本來面目,也是這個空性。如果修禪的人離開了這個空性,那麼他所謂的「心的本來面目」就不屬於解脫道。因為,無論是心也好,其它物質也好,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或者實相,是離不開空性的。建立在沒有空性見解基礎上的所謂「本來面目」,又怎麼會是解脫道呢?所以,禪宗修行的要義,也包括在《中論》裡。
也就是說,凡是能夠得到解脫的宗派都離不開空性見。一離開空性,就離開了緣起性空,離開緣起性空的見解,就絕對不屬於大乘佛教的見解。簡單地說,佛教大乘的「見解」是緣起性空,「行為」是不傷害他人。這兩句話就包括了大乘所有的「見解」和「行為」。所以,一旦離開空性,無論什麼宗派,都不能得到解脫。如果不精通空性,即使阿羅漢的果位也遙不可及。所以,無論顯宗還是密宗,要得到解脫,唯一途徑就是證悟空性,所以通達空性是很重要的。
如果具備戒體與大悲心,每個人都有傳法資格;如果沒有清淨戒體與大悲心,對弘法利生沒有誠心的話,那麼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人,都沒有傳法資格。
在佛教史上,無論唯識宗還是中觀宗,都曾湧現過無以計數的出類拔萃之班智達,而其中最殊勝、最偉大的佼佼者,當數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和彌勒菩薩。
在翻譯經論時,所譯若屬經藏就加「頂禮一切佛菩薩」 的譯禮句;所譯若屬論藏就加「頂禮妙吉祥文殊菩薩」 的譯禮句;若屬律藏就加「頂禮一切遍知佛」 的譯禮句
佛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其中最殊勝的就是緣起法。無論在古印度,還是現在,乃至於將來,在所有的外道中都沒有也不會出現緣起法的見解。緣起法是佛法最不共的、超勝於一切外道的特點,所以龍樹菩薩在此予以高度稱贊。
證悟空性有各種方便,一般的密宗是依氣脈明點的修法;大圓滿依靠上師的竅訣;但顯宗既沒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也沒有上師的竅訣,只有依靠教、理。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和龍樹菩薩等大菩薩所造的論典;理,就是理由,依靠理由來抉擇空性。除了教和理兩種方便以外,再沒有其它的方便。所以,學小乘和學大乘顯宗的修行人,必須精通推理的方式。
------------------------------------------------------------------------
索達吉堪布開示 空性、中觀法門、般若法門的功德略錄[佛網Life論壇] http://tinyurl.com/btvjmwj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真正在中觀和大圓滿等深法方面有一定境界的高僧大德以外,一般的人是很難斷除我執的。但只要能了達自己的身心感受、親朋好友、故鄉等法都是虛假的,對我和我所的執著一天天在減輕,就說明已經有了一定的境界。否則,如果對這些法的執著還很大,就說明自己的境界並不高。』
『對於修行人來講中觀見非常重要,不必說現量證悟空性,也不說在理論上徹底通達,單單對般若空性生起合理的懷疑也足以引導我們迅速獲得解脫,如《中觀四百論》雲:「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所以,大家一定要依靠各種理證生起中觀正見。
一旦通達了中觀,對佛法的信心就會越來越增加,對世間法的希求則會漸漸息滅,而利他的大悲心則無勤生起。
只要我們的相續中種下了般若空性的種子,很有可能即生現前解脫;不行的話,中陰時也可依靠空性法門的修習獲得解脫;再不行的話,來世也一定會現前空性的證悟。
『學好《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四百論》、《入中論》後,再抉擇大圓滿本來清淨的見解就非常容易。上師如意寶在宣講《法界寶藏論》及《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時候再三強調:修行人務必要通達中觀的推理方式,否則很難通達大手印、大圓滿的見解。如果不能通達空性,即使宣講最甚深的法門也不一定有利,相反還有可能對所化補特伽羅的相續有損害。大家應該知道聞思中觀的重要性,否則很多人不一定會重視對中觀的聞思。
一般來說,想通過聞思中觀在相續中生起一些空性的境界並不容易,一定要輔以信心祈禱才能獲得。所以,對中觀有信心的道友在聞思的過程中應該再再祈禱傳承上師,這樣自相續中才能真實生起緣起空性的見解。』
按照釋迦牟尼佛二轉法輪的教義,要滅除無明就要修習空性。要修習空性,首先要在上師面前聽受空性法門,聽受以後還要反復思維,生起定解之後才能修行。宗喀巴大師在《理證海》中說:要知道三界輪回的根本因就是俱生我執,認清這一點後,還要通過修行打破它。聞思修持空性法門是打破無明的唯一方法,就像光明是黑暗的唯一對治一樣,什麼時候自相續中生起空性的證悟,什麼時候無明也就銷聲匿跡了。』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裡面說:「如是了達諸法之自性後,如若精勤修持,則可速得解脫。《聖鎧莊嚴經》雲:『何人若以大努力、大精進修持無生、無滅、極深之空性法,則速通達菩薩之法界,圓滿總持、辯才,獲得無上之法,蒙受諸佛出有壞讚嘆,守持清淨戒律,獲得清淨安忍、無上之精進、無緣之靜慮、廣大之智慧而疾速現前圓滿正等正覺菩提果。四大天王撐傘祈請轉妙法輪,照亮諸人天而令彼等證無上菩提。』」所以,大家應當努力修習空性。』
『能夠聽受中觀確實是前世的福報所致。世間有很多高等學校,但人們在這些院校中學到了什麼呢?無非是如何發財,如何擊敗對方……這些東西只能增長貪嗔痴,現在讀中學可能一年要花一萬元左右,讀三四年高等院校下來花的錢就更多了,但學到的知識對自己的今生來世並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而大家學習中觀則完全不同,不但不需要花這麼多錢,而且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有極大的利益。因此,值遇如此甚深法門的道友應該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不過有的人遇到比黃金還珍貴的中觀法門也覺得無所謂,以這樣的心態混下去,結果會怎樣也很難說。』
『如果即生中我們對佛陀以及緣起性空法門生起了牢不可摧的定解,那我覺得該得的已經得到了,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我們在輪回中轉生過無數次,但從未播下緣起空性的種子,這次有機會一定要抓住。我們也應當發願:願我對釋迦牟尼佛生起不退的信心!願我對佛陀所傳的真理生起不退的信心!願我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生生世世利益眾生!大家還應該從內心深處感謝龍猛菩薩為主的歷代傳承上師。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就會跟世間人沒有差別。大家尤其應該感謝法王如意寶,如果法王如意寶沒有傳授這部法,就不會有此法的傳承。大家還應再再祈禱法王,雖然上師已經圓寂了,但法王如意寶在清淨的法界中仍然會賜給有緣弟子加持。上師在世的時候,以三喜讓上師歡喜非常有必要;上師不在世的時候,弟子應當盡力圓滿上師的意願,上師的意願就是讓人們通達緣起空性的真理。所以,大家一起聞思修持本論非常有意義。』
大恩上師阿松.桑昂丹增開示如何唸誦阿彌陀佛名號
大恩上師阿松.桑昂丹增開示如何唸誦阿彌陀佛名號_亞青阿松_新浪博客 - http://goo.gl/E57zX
弟子問:關於喇嘛仁波切遺教唸誦阿彌陀佛名號,我想請教您:作為漢族弟子唸誦藏音阿彌陀佛名號有些困難,可否用漢譯「頂禮供養皈依世尊善逝出有壞圓滿正等覺怙主無量光佛」代替?
上師答:唸誦藏文的阿彌陀佛名號或者漢文的「頂禮供養皈依世尊善逝出有壞圓滿正等覺怙主無量光佛」都可以,是一樣的。真正重要的是,無論是用藏文唸誦還是用漢文唸誦,都要清楚地觀想、祈禱阿彌陀佛、上師,並發願:請上師、阿彌陀佛加持我臨終時能夠在阿彌陀佛的剎土裡成就、往生極樂剎土!如果沒有好好地觀想和祈禱阿彌陀佛、沒有好好地觀想、祈禱上師、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光是在口頭念阿彌陀佛的名號,100萬遍也好、200萬遍也好,唸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
最重要的是在唸誦的過程中,心不能有散亂,要清楚地觀想阿彌陀佛與上師無二無別地安住在自己的頭頂。同時,要憶念阿彌陀佛三身的功德與加持、極樂剎土的功德,還要憶念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的上師的功德,之後祈禱上師、祈禱阿彌陀佛。把上師、阿彌陀佛觀想在面前而發願、祈禱、頂禮、供養、懺悔、回向等等,這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光口頭唸一唸、心裡東想西想,既沒有好好發願、發菩提心,也沒有好好祈禱、回向等等七支供,即使唸誦幾百萬遍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沒有用的。
因此,一定要發願、祈禱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的上師加持自己死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唸誦200萬遍、300萬遍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晚上能夢到阿彌陀佛,這是成就的一種顯現吧,也是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如果晚上做夢,夢不到上師、夢不到阿彌陀佛,你怎麼念也是沒有用的。還有,我們去到那裡,突然嚇了一跳,這個時候一下子能記得阿彌陀佛,這個樣子就能去到阿彌陀佛的剎土了。如果做不到這點,怎麼念也去不到阿彌陀佛的剎土。同樣的,唸誦觀音菩薩等其他佛菩薩的名號、咒語也要如是觀想、祈禱。
所以說,心是很重要的!心裡的觀想、祈禱很重要!比如說,漢地的居士要工作,周圍很多人,唸誦阿彌陀佛心咒不方便,這時候在心裡多觀想、多祈禱,能得到一樣的功德。因此,心是很重要的!否則,如果哪裡都去,心裡東想西想沒有什麼觀想,口頭上雖然念阿彌陀佛,就好像外面播放的喇叭一樣吧!
另外,關於唸誦阿彌陀佛名號,可能其他地方有不同的要求,在此我們還是按照自宗的傳承吧。因為上師喇嘛仁波切在世時並沒有開示過藏文唸誦與漢文唸誦阿彌陀佛名號之間的數量換算方法,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推算這些。不過,數量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要按照我前面所講的方法那樣去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