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禪修的核心是觀察和思惟 ──明海法師

禪修的核心就是觀察、思惟。前提是心能專注,身心堪能,然後再用這個堪能的身心去做觀察思惟,所以腿痛可以作為我們觀察和思惟的題目。觀察這種感受,思惟是誰在痛——如果觀察足夠深入的話,就能在腿痛這個法上見到佛陀所講的有關諸法的真理——苦、無常、空以及苦集滅道

在佛陀時代,修行的比丘悟道,有的是因為見到水倒在地上以後會慢慢地滑動,觀察這個悟入了佛說的四諦;有的是見到女人微笑時露出的牙齒,以此作為觀察的對象。你們可能會問:人一笑,牙齒露出來,時間很短,這麼一會兒就能悟道嗎?實際上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怎麼叫時間短呢?怎麼叫時間長呢?這個題目也是可以觀察的。如果以心念來講,時間的短和長完全是相對的,不可思議的。以粗心看,即使很短的一刹那,在禪觀深入的人的心念中已足夠長了,足夠讓他見到真理。

如果是一個深入禪修、有長期禪修經驗的人,他一定懂得把學到的教理直接用在禪修上。這裡有兩個題目,是我們一定要朝這方向去努力的,就是所謂的見地和修持。見地與修持最後都統一在心念上。我們大家可能有印象,比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我們從經論裏記得很多的偈子、說法,這都是理論。而坐禪就是深入地觀察心念、觀察我們身心的法。你一定必須到達這裏,到達後你發現,其實見地就是我們心念的運作方式。你用理論怎麼表達,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如:用英語這麼講,用梵文這麼講,用漢語這麼講;或者還有一個問題,有的人有文化,有的人沒文化,有的人從來沒有受過理論訓練。

我們眾生都有我執、身見、邊見,他說:我沒受過教育,我不知道,我沒甚麼見解啊!殊不知這個見解不是思惟,不是理論,就是你心念運作的方式。無論你有文化沒文化,你知不知道,有沒有思考過,與這些都沒關係,你一定有個見,所有的眾生也一定都有個見在那裏,你必須要在心念上看到這一層。你真切地看到,我們的那些邪見、不正見、邊見,就在心念的運作上。你必須到達這裏,才好往下講;你到達這裏以後,才有可能把見和修統一。修就是禪修,禪坐裏面的修行,究竟在修甚麼?不是練氣,不是煉丹,也不是一味地要深入禪定,享受禪悅的快樂。根本上是心念——起心動念怎麼樣看世界,怎麼樣看諸法,所以佛經上經常講,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行

你要看到自己心念運作的方式,心念在生滅之中是怎麼起落,怎麼對待諸法,這需要專注力;有專注和深入清晰的觀察,才能夠看到這裏。事實上在這裏我們也能看到自己。甚麼意思呀?你之為你,你的性格、偏執、心中的結、內心深處很多的傾向性⋯⋯其實就是佛學裏講的分別心。傾向就是分別心,你有一個方向的傾向,在那個方面就有特殊的分別。有的分別心是俱生的,有的是後來培養、後天形成的。所以你看到你心念的運作方式,你也就看到自己了,看到這個「我」。看到了這個「我」,我們就說見和修是統一的,大德們還有一個詞叫行——他們把修和行分開,修是像我們這種專門的禪修,而行是在生活中怎麼待人接物。當你看到自己心念的運作方式,你會突然發現,原來你怎麼對待別人,怎麼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外境,你就是怎麼對待自己的。這兩個東西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就能懂得,修行是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的,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道路,改變我們命運的軌道。

以腿痛為例,我們為甚麼不能忍耐它呢?為甚麼會完全被那種痛的感受俘虜、牽制住呢?這是因為你有身見,認為這是我的身體,是構成我身體的一部分,有對這個東西的執著。這種執著在心念中念念相續,沒有間斷過。為甚麼我們難以發現它?就是因為它念念相續,沒有間斷,它是我們生命的一個背景。當一個東西成為背景的時候,你就認為是沒有,也就很難發現它。因為我們要發現一個東西,往往是在參照之中、對比之中才能發現。這念念相續從未間斷的執以為「我」的這種執,一向以來就是我們所有思維行動的背景,當然你很難發現它,也很難撬動它。這裡打個比喻,我們要用一根棍子撬一塊石頭,如果這塊石頭沒有邊也沒有縫,你根本插不進去,又怎麼撬動它?然而要撬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是你的心!禪修中必須足夠專注、細膩,在生滅起落之中,在這裏就能夠透過。

通常我們說,禪修要有一個方法。其實禪修不需要方法,因為都是心,就是念頭,這個對象從來都在那兒,沒有停止過。法門是甚麼呢?古人講:這些法門都是敲門磚。我們要把門敲開,要用一塊磚,進去了就不需要了。從禪修到達我們的日常生活,生活態度、待人接物,到達我們的性格、氣質,乃至於到達我們人生的軌跡、命運的軌跡,我們必須把這些理路統一起來。如果能統一起來,你會發現,坐禪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一件事。為甚麼呢?因為坐禪等於是在讀一本書——心靈的書,也可以說是讀我們心靈這本經。我們在這一本經上看見我們自己,也能看見佛——這裏說的佛不是佛像。如果我們真正能看見自己,那我們就離看見佛性不遠了,那打坐就一點都不枯燥,而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同時,在打坐中我們自身會發生變化,很多內心深處潛藏的執著、習性會顯現出來。一旦顯現出來,它就容易剝落,我們就容易放下它。只有到了這種時候,我們才會樂此不疲,一天到晚打坐也不會煩。腿痛,你就觀察痛,你深入觀察一下你的心念是怎麼對待這個痛的感受的。我們在方方面面都能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見,看見自己的心。我們在打坐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可能是我們的鑰匙——它是鎖,也是鑰匙;它是關,也是門;它是我們的困難,也是我們的希望。這樣,修行離我們就不會遙遠。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生起了修所成慧,就算遇到惡緣,內心也不會慌亂

達賴喇嘛語錄4月22日上午9:44 · 

生起了修所成慧,就算遇到惡緣,內心也不會慌亂

所謂的法,不是舉辦幾場法會,就想著得到加持了喔這樣就夠了。

以一般的學習為例,一個學問很好的老師去教室就教那麼一次,然後學習者就想著「喔!我的學習可以了」,不是這樣的。

學習是要一年接著一年,從幼稚園到大學,然後還繼續去拿博士,一直要提升程度。必須透過熟練串習而提升程度。

同樣地,在修習佛法時,也是經過聞思修,先生聞所成慧,再對聞所成慧所聞的含義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生起思所成慧。

生起思所成慧時,所修的認知大概已經轉化成量的體性,對聞所成慧的含義不斷地思考、分析的結果,就能去除心中的疑惑,生起決定的心。

對於聽聞的含義,一直串習、再串習得到決定後,對於所修的內容就變得不欺誑。因此,思所成慧大概就是量的體性、比度、比量的體性,但是不能只停留在這個狀況,要能使心轉變

為了要使心有所轉變,所謂的修所成慧,就是在聽聞的內容上不斷分析,得到決定後,讓心能夠不斷地在決定義上串習修練,最後在所修的含義上,如果修的是認知行相,就是要將自己的覺知轉化成想要修的心的體性,將我們內心中如石頭般堅硬的愛我執,轉換成、生成愛他執的體性。

要不然就是對無常、無我這樣的執持境,也是在這上面不斷串習修練,逐漸地,所修的內容就會越來越清楚地顯現,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清楚,這個稱為修義行相。

總之,先生聞所成慧,再生思所成慧,再結合經驗生起修所成慧。在修所成慧當中,還有可分許多不同的高低修行程度。

生起這修所成慧,就會造成內心真正的轉變,透過內心的轉變,生起了新的經驗與感受,就算遇到惡緣,內心也不會慌亂。

~達賴喇嘛

字幕翻譯置入: 洛桑蔣千&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有十種行持,可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有十種行持,可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八十華嚴》中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也就是說大菩薩有十種行持,可以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那麼是哪十種行持呢?
第一種: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八十華嚴》中還說:“ 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 可見親近善知識之殊勝。

為什麼要恭敬供養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

正是因為恭敬供養三寶是超出魔境、速成菩提之因,所以要恭敬供養。

第二種:不自尊舉,不自讚嘆
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自尊舉,是指不自己抬高自己。不自讚嘆,是指不王婆賣瓜一般自讚自誇。

兩者都是邀名生慢之舉,也就是說是慢心滋長的體現,所以要從源頭上杜絕這樣的小心思。

第三種:於佛深法,信解不謗
讀過《法華經》的居士也許會知道「五千退席」的典故,雖然佛的五千弟子退席的原因細講起來有甚深因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佛所說的微妙法義不能聽受,反而起謗,這就很可怕了。

所以,經中告訴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自己目前尚不能了解的深法,一定一定不要誹謗,甚至連誹謗意念都不要動。

也許有人會跳出來說:「憑什麼啊?難道連懷疑也不可以嗎?」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允許懷疑,也允許質疑。

但是在修證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是無法了解佛法的真正奧義的,所謂「功夫不到全是迷」 ,在這種時候,心中可以有所懷疑,但是一定不要起誹謗之心。

經中所提及的,是佛陀的慈悲,先給我們打個預防針,讓後世眾生避開謗法的惡因,從而避免惡果。

但是,對於大菩薩來說,這就可謂是毫無壓力了,因為他們對佛所說的深法,都能信解無礙,就是這麼厲害。

第四種:未曾忘失一切智心
什麼是一切智心呢?一切智心,就是求一切智的心。進一步說,一切智心,就是願求佛種的智心。

這就好比一個性格堅韌不拔的人想要達到一個遙遠的目的地,無論他在路上遇到多少的風景,他也不會因此而駐足不前,而是一往無前地往目標走去,直到抵達目的地為止一樣。

具足求一切智的心,不會因為在生死苦海中的磨難而有所淡薄,勇往無前地踏向成佛的彼岸,才是大菩薩的目標。

第五種:勤修妙行,恆不放逸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點就比較難以做到了。

「勤修妙行」,這一點就可以淘汰許多人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什麼是勤?就是精進不懈。
什麼是妙行?就是佛所說的一切微妙甚深法門和菩薩要行持的種種行。如果不是宿世有大福報或者多劫熏習,是難以得到聽聞這樣甚深法門和行持妙行的機緣的。
所以,這一點就可以直接刷掉一大票人了。不要不服氣,修行的路上就是那麼的殘酷。

那一般人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呢?那當然不會沒有機會。

佛陀所設立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種種眾生而設,就算是再難以救度的眾生也會有與之對機的法門,只是眾生未必會積累到如此大的福報罷了。

所以,對於一些眾生來說,雖然修慧很重要,但是修福也是不能荒廢的。沒有福報,就連「想要修法」這樣的願望都難以達成啊

第六種:常求一切菩薩藏法
什麼是菩薩藏法呢?
菩薩藏法是指,詮釋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等內容的大乘經典。像《法華經》、《華嚴經》這些經典都含藏著菩薩修學之法。
如《解深密經》卷四中說:「菩薩云何應當修學?…… 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第七種:恆演說法,心無疲倦
為了利益眾生,菩薩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而隨緣、隨機、隨處宣說不同深淺的法義,而心中沒有疲倦。

這就很厲害了,因為說法是相當累人的,而且還要針對不同的根機的眾生說法,那就更累了。如果是對於凡夫來說,就只能抱怨說:「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想要了解菩薩如何度化六道四生眾生的話,可以讀讀慧思大師所著的《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這一法門也是傳說中「媽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經」(不知道這個梗的請自行搜索)系列的厲害法門之一,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詳細講講。

第八種: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
什麼是歸依呢?歸依是指向殊勝者歸投依伏。《大乘義章》中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這是指菩薩身心歸投於十方一切諸佛,觀想十方諸佛晝夜不息救護自己。

第九種: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
菩薩信受一切諸佛教誨,憶念一切諸佛教誨,如實而修,如佛教誨而行,所以得到世尊的功德威神之力不斷加持。

第十種: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
這是指菩薩與一切菩薩在過去諸佛前同種善根,同修菩薩行,雖然如今所處階次不同,但是佛性是平等無二,並無高下之別。所以,《圓覺經》中說:「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這就是菩薩的十種行持,如果菩薩能夠安住這十種行持,就能出離一切魔道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如果沒有智慧,就成了盲目愚昧的舉動

佛法不單只是道德和戒律。

    事實上,第七世紀的印度學者寂天就曾說過:「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悲心、愛心、慈心和戒律,就成了盲目愚昧的舉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如果沒有空正見,修了本尊也沒辦法成辦大義

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全部汇集到这一点了

修持大圆满窍诀,就是转变自己的心。无论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都是从转变自心来下手的

如果根据经书广讲,会说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会讲到不同根器的很多不同的对治方法。但是当讲到大圆满窍诀的实修点时,就是将我们二取执着的烦恼心转变为真正清净的智慧。

无论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全部都汇集到心的转变这一点上了。

我们如果见到心性,了知心的本性,此时可以说这是大圆满的见,这是真正的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这样安立是可以的。

http://j.mp/2TLDI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