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之殊勝

  善住寶海妙寶同 法幢光音光勝融

  無憂自在淨琉璃 圓滿香積七佛通

  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藥師佛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趨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

  《藥師十二大願贊偈》

  十二大願,

  饒益有情,

  密咒加持德難名,

  禮念願圓成,

  怨業冰清,

  壽永福慧宏。

  第一大願:相好如我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解讀:在其來生得無上正等正覺時,使身體充滿光明,莊嚴美好,而且使眾生也如同自己一樣。

  第二大願:身光利他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身體明淨,功德無量,使眾生得到開示,能夠隨心所欲。

  第三大願:資生無盡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具有佛教無量的智慧和方便,使眾生得到無窮無盡的可使用的物品。

  第四大願:安住菩提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眾生中有錯誤觀念的人都得到覺悟;使佛教中持小乘思想的人都趨入大乘。

  第五大願:戒行清靜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如果眾多有情皈依佛教修梵行時,都能守戒。如果犯了戒,一旦聽到藥師如來之名,就能得到清淨,免於墮入惡道。

  第六大願:諸根完具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丑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身有殘疾,形態丑陋,有諸病苦的人,聞我名已,都能身體健康,形態端莊,消除種種疾苦。

  第七大願:安康樂道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貧病交迫,窮困潦倒,無家可歸者,能夠在聽了藥師如來的名號之後,可以病痛消除,有家有財,身心安樂,獲得無上的覺悟。

  第八大願:轉女成男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那些為女人百惡所逼迫煩惱而不想再作女人者,一聽到我的名號,轉變成男人,並獲得無上覺悟。

  第九大願:改邪歸正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墮入魔鬼之網和外道邪見的眾生,都能獲得解脫,接受正見,修菩薩行,達到最高的覺悟。

  第十大願:免難消災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解讀:在其來世覺悟時,使那些在世俗社會中犯了王法而身陷牢獄,面臨刑罰的人,一聽到藥師如來的名號時,可以擺脫這些災難痛苦。

  第十一大願:得妙飲食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為饑渴逼迫而造惡業者,聽聞藥師如來的名號,得以食飲飽餐,並賦予佛教妙法,使其獲得安樂。

  第十二大願:得妙衣具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因貧困無衣而受苦者,聞聽藥師如來名號,獲得各種上好的衣服以及種種裝飾物和娛樂物品,滿足人的種種願望。

  《藥師贊》

  藥師佛延壽王,

  光臨水月壇場。

  悲心救苦降吉祥,

  免難消災障。

  忏悔眾等三世罪,

  願祈福壽綿長。

  吉星高照沐恩光,

  如意保安康。

  吉星高照沐恩光,

  如意保安康 。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華嚴經淨行品 一百四十一願


◎遇境逢緣的自我提升----實叉難陀(譯):《華嚴經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

遇境逢緣的自我提升──《華嚴經淨行品》141願

001.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002.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003.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004.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005.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006.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007.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008.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009.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010.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011.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012.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013.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014.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015.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016.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017.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018.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019.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020.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021.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022.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023.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024.受闍梨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025.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026.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027.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028.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029.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030.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031.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032.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033.捨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034.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035.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036.著下帬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037.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038.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039.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040.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041.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042.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043.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044.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045.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046.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047.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048.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049.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050.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051.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052.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053.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054.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055.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056.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057.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058.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059.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060.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061.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062.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063.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064.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065.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066.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067.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068.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069.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070.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071.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072.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073.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074.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075.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076.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077.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078.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079.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080.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081.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082.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083.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084.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085.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086.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087.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088.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089.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090.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091.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092.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093.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 

094.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095.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096.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097.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098.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恒轉正法。 

099.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100.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101.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102.若見城廓,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103.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104.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105.入裏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106.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107.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8.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109.見能捨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110.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111.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112.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3.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4.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115.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116.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117.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118.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119.得麁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120.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121.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122.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23.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124.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5.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6.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127.盛暑炎毒,當願眾生:捨離眾惱,一切皆盡。 

128.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129.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130.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131.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132.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3.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4.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135.右遶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136.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137.讚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歎無盡。 

138.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139.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140.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141.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經文出處】
《華嚴經》
〈淨行品〉譯/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為什麼「入菩薩行論」要這樣:走路、休息.. 一樣一樣的教?因為人就是充滿了煩惱、執著、不信任、恐懼、害怕.. 但人還好一點,稍有一些覺察力,會說話、思考、活動.. 跟動物、畜生比起來,我們的恐懼就小一點。動物、畜生就永遠生活在恐懼中。

很多事你要客觀,經過觀察、思惟後,你的理解就是客觀的,否則很多想法就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任何事都一樣。

學佛要聞、思、修。大乘佛法講聞思修,密乘佛法講見修行,為什麼?大乘的聞思修是共同的角度。因為你是無明的眾生,很多事情都是迷茫、不清楚、不了解。要透過智者、覺悟的人,比如佛陀來告訴你,因為他是智者、成就者、了悟自性者。

「見」的觀念更重要。為什麼?一切萬法本來就清淨,只是無始劫以來,你的迷亂、妄想創造了輪迴,當你的妄想、執著、迷亂的心淨了之後,那個當下就是剎土。心不清淨時,你眼前就是地獄。

藏密白玉佛學會/嘉義文殊道場
尊貴的上師吉美法王傳講

2019年7月13日 星期六

如此斷除我執,才是真正的降妖伏魔

一個人若真具有大慈大悲心,以及對三寶的誠摯信心,那即便虛空和大地都布滿了鬼魔,對他也不會造成任何損害。尤其是念《普賢行願品》的人,邪魔外道不可能摧毀他。

退一步說,哪怕你真正遇到了鬼魔,也不應該對它生起害心,並千方百計地將其滅除,而應以慈悲心對待它們,觀想自己的身體化為甘露統統布施給它們,令其獲得安樂與滿足。如此斷除我執,才是真正的降妖伏魔。

——法王晉美彭措

敬錄自索達吉堪布微博 
2019/07/12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大教典再三說到,聞思修才是生起證量的正因。所以發起菩提心及空正見的主因不是福報,而是自己每日的聞思修之堅持。

聞思修才是生起證量的正因

許多廣論學員因分不清楚何為生起次第、現觀次第,以及廣論書中的前後安置之間的差異,錯誤地認為:「若未發起視師如佛的證量前,根本不須花時間及精力觀修菩提心及空正見,只要好好聽師長吩咐的指示就好。偶爾聽聽菩提心及空正見的深奧妙法,結下善緣,種下一顆善種子就夠了!」如果您還繼續這麼錯下去,對不起,五十年後的您,仍會陷於僅與菩提心及空正見結緣的狀態,還不能以自力漸增菩提心及空正見。

觀修次第不是叫我們走到哪裡就修到哪裡,而是先要全面性的熟悉認知!觀音尊者一直對弟子們語重心長地說:「要在心中反覆思惟成佛之道的整體輪廓,從而留下圓滿道次的良好習氣。」這真是金玉良言啊!

若無絲毫菩提心及空正見的感受,豈能體會佛的悲智功德?若不能體會佛的悲智功德,豈有視師如佛的基礎?反之,視師如佛前,雖不需要生起自然任運的菩提心及空正見,但至少要對菩提心及空正見有所感受吧!這種由自力發起的一絲絲感受,絕非來自結緣的心態,而是來自每日的堅持、一點一滴的努力。因此,無論在任何階段,初學者也好,資深的金剛乘瑜伽師也好,但凡相應大乘種姓者,於一切時中,務必要以觀修菩提心及空正見做為主要的修行目標。

蔣揚仁欽 Jamyang Rinchen

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禪修的核心是觀察和思惟 ──明海法師

禪修的核心就是觀察、思惟。前提是心能專注,身心堪能,然後再用這個堪能的身心去做觀察思惟,所以腿痛可以作為我們觀察和思惟的題目。觀察這種感受,思惟是誰在痛——如果觀察足夠深入的話,就能在腿痛這個法上見到佛陀所講的有關諸法的真理——苦、無常、空以及苦集滅道

在佛陀時代,修行的比丘悟道,有的是因為見到水倒在地上以後會慢慢地滑動,觀察這個悟入了佛說的四諦;有的是見到女人微笑時露出的牙齒,以此作為觀察的對象。你們可能會問:人一笑,牙齒露出來,時間很短,這麼一會兒就能悟道嗎?實際上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怎麼叫時間短呢?怎麼叫時間長呢?這個題目也是可以觀察的。如果以心念來講,時間的短和長完全是相對的,不可思議的。以粗心看,即使很短的一刹那,在禪觀深入的人的心念中已足夠長了,足夠讓他見到真理。

如果是一個深入禪修、有長期禪修經驗的人,他一定懂得把學到的教理直接用在禪修上。這裡有兩個題目,是我們一定要朝這方向去努力的,就是所謂的見地和修持。見地與修持最後都統一在心念上。我們大家可能有印象,比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我們從經論裏記得很多的偈子、說法,這都是理論。而坐禪就是深入地觀察心念、觀察我們身心的法。你一定必須到達這裏,到達後你發現,其實見地就是我們心念的運作方式。你用理論怎麼表達,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如:用英語這麼講,用梵文這麼講,用漢語這麼講;或者還有一個問題,有的人有文化,有的人沒文化,有的人從來沒有受過理論訓練。

我們眾生都有我執、身見、邊見,他說:我沒受過教育,我不知道,我沒甚麼見解啊!殊不知這個見解不是思惟,不是理論,就是你心念運作的方式。無論你有文化沒文化,你知不知道,有沒有思考過,與這些都沒關係,你一定有個見,所有的眾生也一定都有個見在那裏,你必須要在心念上看到這一層。你真切地看到,我們的那些邪見、不正見、邊見,就在心念的運作上。你必須到達這裏,才好往下講;你到達這裏以後,才有可能把見和修統一。修就是禪修,禪坐裏面的修行,究竟在修甚麼?不是練氣,不是煉丹,也不是一味地要深入禪定,享受禪悅的快樂。根本上是心念——起心動念怎麼樣看世界,怎麼樣看諸法,所以佛經上經常講,應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如是行

你要看到自己心念運作的方式,心念在生滅之中是怎麼起落,怎麼對待諸法,這需要專注力;有專注和深入清晰的觀察,才能夠看到這裏。事實上在這裏我們也能看到自己。甚麼意思呀?你之為你,你的性格、偏執、心中的結、內心深處很多的傾向性⋯⋯其實就是佛學裏講的分別心。傾向就是分別心,你有一個方向的傾向,在那個方面就有特殊的分別。有的分別心是俱生的,有的是後來培養、後天形成的。所以你看到你心念的運作方式,你也就看到自己了,看到這個「我」。看到了這個「我」,我們就說見和修是統一的,大德們還有一個詞叫行——他們把修和行分開,修是像我們這種專門的禪修,而行是在生活中怎麼待人接物。當你看到自己心念的運作方式,你會突然發現,原來你怎麼對待別人,怎麼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外境,你就是怎麼對待自己的。這兩個東西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就能懂得,修行是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的,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道路,改變我們命運的軌道。

以腿痛為例,我們為甚麼不能忍耐它呢?為甚麼會完全被那種痛的感受俘虜、牽制住呢?這是因為你有身見,認為這是我的身體,是構成我身體的一部分,有對這個東西的執著。這種執著在心念中念念相續,沒有間斷過。為甚麼我們難以發現它?就是因為它念念相續,沒有間斷,它是我們生命的一個背景。當一個東西成為背景的時候,你就認為是沒有,也就很難發現它。因為我們要發現一個東西,往往是在參照之中、對比之中才能發現。這念念相續從未間斷的執以為「我」的這種執,一向以來就是我們所有思維行動的背景,當然你很難發現它,也很難撬動它。這裡打個比喻,我們要用一根棍子撬一塊石頭,如果這塊石頭沒有邊也沒有縫,你根本插不進去,又怎麼撬動它?然而要撬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是你的心!禪修中必須足夠專注、細膩,在生滅起落之中,在這裏就能夠透過。

通常我們說,禪修要有一個方法。其實禪修不需要方法,因為都是心,就是念頭,這個對象從來都在那兒,沒有停止過。法門是甚麼呢?古人講:這些法門都是敲門磚。我們要把門敲開,要用一塊磚,進去了就不需要了。從禪修到達我們的日常生活,生活態度、待人接物,到達我們的性格、氣質,乃至於到達我們人生的軌跡、命運的軌跡,我們必須把這些理路統一起來。如果能統一起來,你會發現,坐禪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一件事。為甚麼呢?因為坐禪等於是在讀一本書——心靈的書,也可以說是讀我們心靈這本經。我們在這一本經上看見我們自己,也能看見佛——這裏說的佛不是佛像。如果我們真正能看見自己,那我們就離看見佛性不遠了,那打坐就一點都不枯燥,而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同時,在打坐中我們自身會發生變化,很多內心深處潛藏的執著、習性會顯現出來。一旦顯現出來,它就容易剝落,我們就容易放下它。只有到了這種時候,我們才會樂此不疲,一天到晚打坐也不會煩。腿痛,你就觀察痛,你深入觀察一下你的心念是怎麼對待這個痛的感受的。我們在方方面面都能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見,看見自己的心。我們在打坐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可能是我們的鑰匙——它是鎖,也是鑰匙;它是關,也是門;它是我們的困難,也是我們的希望。這樣,修行離我們就不會遙遠。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生起了修所成慧,就算遇到惡緣,內心也不會慌亂

達賴喇嘛語錄4月22日上午9:44 · 

生起了修所成慧,就算遇到惡緣,內心也不會慌亂

所謂的法,不是舉辦幾場法會,就想著得到加持了喔這樣就夠了。

以一般的學習為例,一個學問很好的老師去教室就教那麼一次,然後學習者就想著「喔!我的學習可以了」,不是這樣的。

學習是要一年接著一年,從幼稚園到大學,然後還繼續去拿博士,一直要提升程度。必須透過熟練串習而提升程度。

同樣地,在修習佛法時,也是經過聞思修,先生聞所成慧,再對聞所成慧所聞的含義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生起思所成慧。

生起思所成慧時,所修的認知大概已經轉化成量的體性,對聞所成慧的含義不斷地思考、分析的結果,就能去除心中的疑惑,生起決定的心。

對於聽聞的含義,一直串習、再串習得到決定後,對於所修的內容就變得不欺誑。因此,思所成慧大概就是量的體性、比度、比量的體性,但是不能只停留在這個狀況,要能使心轉變

為了要使心有所轉變,所謂的修所成慧,就是在聽聞的內容上不斷分析,得到決定後,讓心能夠不斷地在決定義上串習修練,最後在所修的含義上,如果修的是認知行相,就是要將自己的覺知轉化成想要修的心的體性,將我們內心中如石頭般堅硬的愛我執,轉換成、生成愛他執的體性。

要不然就是對無常、無我這樣的執持境,也是在這上面不斷串習修練,逐漸地,所修的內容就會越來越清楚地顯現,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清楚,這個稱為修義行相。

總之,先生聞所成慧,再生思所成慧,再結合經驗生起修所成慧。在修所成慧當中,還有可分許多不同的高低修行程度。

生起這修所成慧,就會造成內心真正的轉變,透過內心的轉變,生起了新的經驗與感受,就算遇到惡緣,內心也不會慌亂。

~達賴喇嘛

字幕翻譯置入: 洛桑蔣千&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有十種行持,可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有十種行持,可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八十華嚴》中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也就是說大菩薩有十種行持,可以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那麼是哪十種行持呢?
第一種: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八十華嚴》中還說:“ 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 可見親近善知識之殊勝。

為什麼要恭敬供養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

正是因為恭敬供養三寶是超出魔境、速成菩提之因,所以要恭敬供養。

第二種:不自尊舉,不自讚嘆
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自尊舉,是指不自己抬高自己。不自讚嘆,是指不王婆賣瓜一般自讚自誇。

兩者都是邀名生慢之舉,也就是說是慢心滋長的體現,所以要從源頭上杜絕這樣的小心思。

第三種:於佛深法,信解不謗
讀過《法華經》的居士也許會知道「五千退席」的典故,雖然佛的五千弟子退席的原因細講起來有甚深因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佛所說的微妙法義不能聽受,反而起謗,這就很可怕了。

所以,經中告訴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自己目前尚不能了解的深法,一定一定不要誹謗,甚至連誹謗意念都不要動。

也許有人會跳出來說:「憑什麼啊?難道連懷疑也不可以嗎?」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允許懷疑,也允許質疑。

但是在修證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是無法了解佛法的真正奧義的,所謂「功夫不到全是迷」 ,在這種時候,心中可以有所懷疑,但是一定不要起誹謗之心。

經中所提及的,是佛陀的慈悲,先給我們打個預防針,讓後世眾生避開謗法的惡因,從而避免惡果。

但是,對於大菩薩來說,這就可謂是毫無壓力了,因為他們對佛所說的深法,都能信解無礙,就是這麼厲害。

第四種:未曾忘失一切智心
什麼是一切智心呢?一切智心,就是求一切智的心。進一步說,一切智心,就是願求佛種的智心。

這就好比一個性格堅韌不拔的人想要達到一個遙遠的目的地,無論他在路上遇到多少的風景,他也不會因此而駐足不前,而是一往無前地往目標走去,直到抵達目的地為止一樣。

具足求一切智的心,不會因為在生死苦海中的磨難而有所淡薄,勇往無前地踏向成佛的彼岸,才是大菩薩的目標。

第五種:勤修妙行,恆不放逸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點就比較難以做到了。

「勤修妙行」,這一點就可以淘汰許多人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什麼是勤?就是精進不懈。
什麼是妙行?就是佛所說的一切微妙甚深法門和菩薩要行持的種種行。如果不是宿世有大福報或者多劫熏習,是難以得到聽聞這樣甚深法門和行持妙行的機緣的。
所以,這一點就可以直接刷掉一大票人了。不要不服氣,修行的路上就是那麼的殘酷。

那一般人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呢?那當然不會沒有機會。

佛陀所設立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種種眾生而設,就算是再難以救度的眾生也會有與之對機的法門,只是眾生未必會積累到如此大的福報罷了。

所以,對於一些眾生來說,雖然修慧很重要,但是修福也是不能荒廢的。沒有福報,就連「想要修法」這樣的願望都難以達成啊

第六種:常求一切菩薩藏法
什麼是菩薩藏法呢?
菩薩藏法是指,詮釋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等內容的大乘經典。像《法華經》、《華嚴經》這些經典都含藏著菩薩修學之法。
如《解深密經》卷四中說:「菩薩云何應當修學?…… 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第七種:恆演說法,心無疲倦
為了利益眾生,菩薩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而隨緣、隨機、隨處宣說不同深淺的法義,而心中沒有疲倦。

這就很厲害了,因為說法是相當累人的,而且還要針對不同的根機的眾生說法,那就更累了。如果是對於凡夫來說,就只能抱怨說:「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想要了解菩薩如何度化六道四生眾生的話,可以讀讀慧思大師所著的《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這一法門也是傳說中「媽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經」(不知道這個梗的請自行搜索)系列的厲害法門之一,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詳細講講。

第八種: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
什麼是歸依呢?歸依是指向殊勝者歸投依伏。《大乘義章》中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這是指菩薩身心歸投於十方一切諸佛,觀想十方諸佛晝夜不息救護自己。

第九種: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
菩薩信受一切諸佛教誨,憶念一切諸佛教誨,如實而修,如佛教誨而行,所以得到世尊的功德威神之力不斷加持。

第十種: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
這是指菩薩與一切菩薩在過去諸佛前同種善根,同修菩薩行,雖然如今所處階次不同,但是佛性是平等無二,並無高下之別。所以,《圓覺經》中說:「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這就是菩薩的十種行持,如果菩薩能夠安住這十種行持,就能出離一切魔道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如果沒有智慧,就成了盲目愚昧的舉動

佛法不單只是道德和戒律。

    事實上,第七世紀的印度學者寂天就曾說過:「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悲心、愛心、慈心和戒律,就成了盲目愚昧的舉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如果沒有空正見,修了本尊也沒辦法成辦大義

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全部汇集到这一点了

修持大圆满窍诀,就是转变自己的心。无论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都是从转变自心来下手的

如果根据经书广讲,会说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会讲到不同根器的很多不同的对治方法。但是当讲到大圆满窍诀的实修点时,就是将我们二取执着的烦恼心转变为真正清净的智慧。

无论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全部都汇集到心的转变这一点上了。

我们如果见到心性,了知心的本性,此时可以说这是大圆满的见,这是真正的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这样安立是可以的。

http://j.mp/2TLDI52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聞思修

    聽受大乘佛法,確實有功德,但若從來沒有串習,這不是很好的現象。

    大家聽到佛法以後,應該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如何,一定要將佛教的智慧與自己的思維交融起來,這樣的話,見解纔會逐漸改變。

——索達吉堪布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如何正確認識空性與光明?(太橋旦曾堪布)

佛教中常常提到一個名詞——空性。對於空性的概念,我們往往會有一些誤解。下面,讓我們從“緣起”、“無我”、“光明”三個角度,簡單全面地認識一下空性。
    空性並非是指什麼都不存在,也就是“單空”,而是說任何一法都沒有自性,雖然存在,但都是非實有的、非獨立的,是因緣和合而顯現的,這才是空性。正如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所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也就是說,緣起之外沒有空性,空性之外沒有緣起,緣起與空性是一體的。當我們看到緣起的萬法時,應該知道它的本質是空性;當我們談起空性時,就該知道它能夠顯現萬法。
    比如說,我們發脾氣時動手打了人,這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現象。打人的雖然是手,但手是被思想主宰的,而思想又是被脾氣控制的,脾氣又是無明、煩惱引發的,而無明、煩惱並不是實有的。所以,“打人”是由一系列的因緣和合而發生的,並沒有實質,因此本質是空性;雖然是空性,但“打人”的事件卻赫然顯現了。一切萬法都是如此——在空性中,由因緣和合而顯現。就像天邊的彩虹,雖然看上去七彩斑斕、賞心悅目,卻並沒有任何實質。    
    緣起即是空性,空性就是“無我”,無我分為主觀上的“人無我”和客觀上的“法無我”。佛陀曾經三轉法輪,第一次傳了四聖諦,其中也講了空性、人無我,但只是初步。佛陀在二轉法輪時才宣說了真正的空性,比如《般若八千頌》、《般若十萬頌》、《心經》等,將五蘊、十八界、輪回和涅槃全部抉擇為空性。後來發展為中觀的自續派和應成派,其中最完整的認識是應成派的見解,代表作就是龍樹菩薩的《中論》。
    “人無我”的對立面是“人我執”,如果以中觀的觀點觀察我們自身,除了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聚合之外,並沒有一個實有的“我”。依次推理抉擇,在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十八界中,都找不到一個真實存在的“我”。“我”只是一個假名,而“我執”只是一種錯覺。這時就認識了“人無我”。
    雖然認識了“人無我”,但是我們的感受仍然存在,我們覺得山河大地等外部物質世界還存在,這就是“法我執”。這時我們可以繼續推理抉擇,比如說,我們去觀察一座房子——天花板是不是房子?墻壁是不是房子?地板是不是房子?再進行更細微的觀察——磚石是不是墻壁?灰土是不是磚石?灰土是由各種微塵組成的……這樣不斷深入地觀察下去,我們發現房子根本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切都由因緣和合而顯現,這時候我們就能明白“法無我”。
    只有完全認識了人無我和法無我,才認識了完整的空性。小乘的聲聞只能認識到人無我;小乘的緣覺能認識客觀的法無我,不能證悟主觀的法無我;大乘菩薩能認識兩種無我;只有佛陀才徹底證悟了兩種無我,這才是證悟了大空性。
    佛陀在第三轉法輪時,宣說了十部《如來藏經》,講述了“光明”的概念,這屬於顯教的內容。龍樹菩薩根據十部《如來藏經》,著作了《法界贊》。彌勒菩薩則著作了《究竟一乘寶性論》,兩部論典都是講光明的,是連接顯教和密宗的橋梁,是顯密的交匯處。
    而金剛乘所教授的“光明”,是最廣大、最深入、最圓滿的。噶舉的大手印傳承就屬於金剛乘。大手印有三種層面——顯教層面、金剛乘密續層面、金剛乘至高無上的要義層面。在中觀派里,有“自空見”與“他空見”兩種,“自空見”側重於空性,“他空見”側重於光明,空性與光明是一體的兩面。噶舉傳承比較強調“他空見”。岡波巴大師說過,噶舉傳承顯教層面的大手印是依據《究竟一乘寶性論》教授的,並強調:心性俱生即法身,顯現俱生法身光。
    就是說,一切顯現都是法身之光明,空性與光明是不二的,是一體雙運的。光明就是指覺醒、覺悟。佛陀的法、報、化三身功德,以及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平等性智、法界體性智五種智慧,都屬於光明,其本質是空性,其顯現是光明。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b1c1f0102xohk.html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