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達真堪布: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

現在很多人都想改變命運,到處求神問卜,祭神拜佛,做法事、佛事,殊不知這都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方法。

  現在很多人都想改變命運,到處求神問卜,祭神拜佛,做法事、佛事,殊不知這都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方法。若真想改變命運,就要學佛修行,改掉自身的毛病,毛病越少,命運就會越好,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佛法講的是真理、事實,你懂得了佛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過錯和毛病。你把佛法當鏡子照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毛病和問題,然後才會去改。

修行就是認錯、改錯的過程。能讓你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人,這叫善知識。否則,就不是你的善知識,更不是你的上師了。現在好多師父偽裝,弟子也虛偽。師父在弟子面前裝模作樣,弟子在師父面前花言巧語,互相欺騙,互相傷害。弟子修行上有問題了,師父也不說實話,卻說什麼“老居士、老菩薩,功德無量”。什麼叫功德無量?明心見性,開悟証悟以後才會功德無量,之前哪里有功德無量?明明知道有問題了,還在欺騙,不應該這樣。

  修行上有問題了就要指出來。我們有一句法語:發現錯誤叫開悟,改正錯誤叫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叫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叫圓滿。想開悟証悟,就要發現自己的錯誤。凡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錯誤,也不知道錯在哪里。這是關鍵和難點。

  為什麼說見性難,發現錯誤難?因為凡夫都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其中的傲慢,就是不讓你發現自己的錯誤,不讓你發現他人的功德。如果你有傲慢心,就發現不了自己的錯誤和毛病;如果你有傲慢心,就發現不了他人的優點和功德。這樣你永遠無法改掉自身的毛病,永遠學不到他人的功德,永遠也不會有進步。

  修行的過程就是懺悔的過程,有錯誤、缺點和毛病,就要懺悔,而且要做到不覆不藏,不能隱瞞,在上師、善知識面前不能裝。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般人很難做到!

  很多人就是愚癡。如果我們還隱藏自己的缺點毛病,就是掩耳盜鈴。其實上師三寶什麼都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在上師三寶的意料之中。盡管這樣他也不會舍棄你。因為凡夫都有煩惱,造業很正常!否則,就不是凡夫俗子了。但是人都好面子,不敢說這些。為什麼這樣呢?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不好意思。其實也不怪你,對上師三寶來說,這些一點都不奇怪,都很正常。

  所以,修行上有進步與成就了,可以跟上師、善知識說;有什麼疑惑與問題了,更要說,否則怎麼幫助你、救度你呢?要實實在在,有什麼說什麼。

  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愛聽好話,不愛聽實話,都是顛倒的。但是我這個人比較直,不管你愛不愛聽,能不能接受,我都會實話實說,講的都是人的一些缺點和毛病。其實這些實話對你來說是最好、最大的幫助!有的人可能當下接受不了,但是過後會明白;有的人不用等到過後,當下就明白了。

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  http://j.mp/2mheyyQ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生活上、心靈上的一切問題,是通過智慧解決的。

學佛人應該是個好人,是位智者,不要搞神通,做神神叨叨的人。這種人害人害己,會染汙壇城,染汙道場,染汙眾生的相續。我們相信的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生活上、心靈上的一切問題,都不是通過神通解決的,而是通過智慧解決的

達真堪布

佛說那樣活100歲不如這樣活1天

佛說那樣活100歲不如這樣活1天
妙祥法師

《法句經》有這麼個偈子──《法句經》是被南傳佛教奉為“經典”的一個經典,他們說這個是佛親口所說的。《法句經》是這麼樣講的:

“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禪。”意思就是說即使人活到百歲,遠離正念不持戒,還不如守住戒律有正念,有禪定活一日。大家可能以為:“好死不如賴活著。”我們大家都有這種概念,說:“為法滅身只可能是說一說,除了佛菩薩能做到。”

佛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生存呢?我們生存在世間,首先就要有正念。什麼樣的正念呢?應該有什麼樣的決心呢?就是我寧可不活百歲,就哪怕活一天一夜,也要守持戒律,正禪定。

你有這個決心,才能在世間上獲得正念;如果沒有這種心,你想獲得正念,是不容易的。比如說三心二意,又想獲得正念,又想多活幾年,甚至生命和正念相互衝突的時候就不持戒了,就遠離了。這樣你想獲得正念是不可能的,想獲得正念就得有這種決心:哪怕我不活一百歲,我活一日也要守持正念,這樣你才能獲得正念。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就是有邪念還虛偽,沒有智慧,“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若人壽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

第一句就是持戒,要持戒。第二就是要去掉虛偽,要有智慧。第三叫精進。第四要知道哪該做哪不該做,第五要知道什麼是甘露,為了甘露而放棄長壽。還有為知大道義,就是說對壽命要不管不顧,也要學這個大道義。你有這種決心,才是真正的吉祥。吉祥從哪兒而來呢?就從我們的正念來。如果我們沒有正念,想獲得吉祥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正念也來源于我們的決心。

《法句經》講的這些,都是讓我們有正念,不是說只讓我們活一天一夜就完事了,別活到百歲了,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為了獲得正念而寧可舍去百年壽命。有這個決心就必然獲得正念;如果沒有這個決心,你想獲得正念是不可能的。因為它來之非常不易,要互相地爭奪,就像自己和自己在斗爭,勇者勝。

你要是膽小了,退卻了,就不行了,肯定失敗。如果你不管不顧地、拼命地追求這個正念,它必然獲得。也就是說我們為了正念,要遠離一些功名利祿,這樣的話,我們會獲得真正的吉祥。

遇到一個違緣,就能增長一種智慧

達真堪布:遇到一個違緣,就能增長一種智慧

  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念,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使善法自然增上,因為他能轉為道用。有人傷害你,是修忍辱的機會來了;有疾病災難,是消業的機會來了。菩薩是這樣認為的,我們自己是怎麽認為的呢?
  痛苦磨難是真正消業的機會!沒有魔不成佛。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著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轉為道用,能轉變心態,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轉變心態,不能轉為道用,心里煩惱痛苦、著急上火,那就是真正生病了,真正著魔了。遇到對境的時候,不應該心慌意亂,先把心定下來,然後轉為道用,當成好事。沒有生起嗔恨心或惡念,反而增長善念和功德,這就轉為道用了。
  肚飽被暖的時候,一切都比較順利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舒適的環境里天天諦聽佛法妙語,這個時候坐得都很像樣子;一旦遇到對境,遭受磨難坎坷時,還是個凡夫。面對絕癥,面對死亡,比如地震來了、海嘯來了,若是真能穩重起來,如如不動,那就是個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決生老病死這些問題嗎?在對境當中,尤其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心如如不動,心態還是那麽平靜,這才是修行人。若遇到一點點違緣障礙的時候,就開始動心,那不是修行人,更談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說得都容易,“我要修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圓滿、即身成佛,有那麽容易嗎?若是能在一切對境當中如如不動的時候說這個話,還有點靠譜,之前說這個話有點太早了。
  遇到一個違緣,就能提高一個層次;遇到一種障礙,就能增長一種智慧。這是磨練的機會,這是成就的助緣,求之不得啊!以前我自己也有過這種感覺,很多人肯定也有這種感覺。有人罵我,我不罵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別人;有人傷害我,我不傷害別人……這是對一個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個菩薩的理念來想,一點都不難,這不都是解脫的機會,成就的助緣嗎?所以不是“裝”,而是心平氣和、心甘情願。
  現在,我們有時候能忍一忍,有時候也能轉轉念,過後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說我,我還沒有說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這說明還是不行。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很坦然,很正常,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還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