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解脫靠的是戒定慧

【解脫靠的是戒定慧】 濟群法師

很多人覺得,戒律無非是些條條框框,是一種外在束縛,怎麼會與解脫有關?為什麼修行要從持戒開始呢?

原因在於,我們的所有言行都是習慣的延續,是建立在無明我執的基礎上,是和輪回相應的。而持戒能起到止息串習的作用,使之不再繼續。同時,可以使我們身心調柔,將言行賦予佛法內涵,播種解脫之因

對凡夫來說,心念時時都在奔流不息。在這種強大的妄流中,不必說明心見性,連對言行的基本覺察都難以生起。而每種心念的產生,都是內因和外緣的共同作用。持戒可以説明我們規範行為,簡化內心,自覺抵制不良環境,從而減少惡念生起的機會。

但是,不接觸外境就沒有妄想了嗎?事實上,閉上雙眼一樣可以胡思亂想。我們的阿賴耶識儲藏著無量種子,即使沒有外境,第六意識仍會將這些種子翻出來,繼續貪嗔,繼續妄想。所以還要修定,使意識安住於特定所緣,不再四處馳騁。當意識停止妄想分別時,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沒有活動機會了。再來作空性觀修,就不會有太多干擾。

三無漏學中,真正的解脫力量是慧。但這種無漏慧的生起,離不開戒和定的基礎。否則,雖然太陽始終朗照天地,卻被層層烏雲遮擋,不見蹤影。我們說修行人根機 利不利,主要就取決於他的煩惱障是不是很厚。在禪宗公案中,許多學人稍經善知識點撥,即可言下頓悟,徹見本心。之所以有如此神效,正是因為本身的煩惱障很薄。不然的話,善知識的一指禪也是無能為力的。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把握這三點,也就把握了解脫的核心。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兩種不同的「臨終往生」

達真堪布
修行人若是真正能求生淨土,到臨終轉換時,阿彌陀佛的願力就能成熟於我等眾生的相續中,進而立即遣除一切障礙,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這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念中現前的,時間很短很短,我們根本覺察不到。
現在我們想:「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在那邊也許很忙,不能親自來接我怎麼辦?」我們念《極樂願文》的時候,有時候說派兩位菩薩來,有時候說化現一個阿彌陀佛來,這些都有可能。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安排到蓮花裡……這都是我們的想像,也是佛為了我們這些凡夫眾生而講的方便語。其實到時候一切顯現都是阿彌陀佛。有的人還擔心:「到時候能不能往生?到時候阿彌陀佛能不能來接我啊?」功夫真正到了,資糧真正圓滿了,頓時、一念當中就OK了。自己都很難覺察到:「怎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了呢?這怎麼是阿彌陀佛老人家呢?」立即就見到了。
等到臨終的時候才往生面見阿彌陀佛,也許這是時間最長、修得最差的。比如說我們密宗,尤其是大圓滿,就不用等到臨終。很多人都分別,「我是修淨土的,我是念佛的。」其實,誰不念佛,誰不修淨土啊!只要是學佛的,都是念佛的;只要是修行的,都是修淨土的。只是念佛的方法和修淨土的方法不同而已。
其實「臨終」有很多種解釋,可以理解為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當下。哪一個生命,哪一個緣法不是剎那生滅的呢?萬事萬物、山河大地,一切內外法都在剎那當中生滅。所以,當下也是「臨終」。雖然大圓滿也是念佛的,也是求生淨土的,但它是把握當下的,是當下求生淨土的。我們學華嚴、普賢行願,這裡所講的境界,若是真正修到位了,當下就顯現淨土,當下就可以親見如來!
密宗大圓滿也是念佛的,也是修淨土的,但它是把握當下的,這個臨終是指當下的臨終。我們的法本叫《淨土與大圓滿修法儀軌》,「淨土」主要是指臨終往生,也是剛才我們所講的一個境界或一種修行。包括顯宗裡講的往生四因,即《阿彌陀經》的內容,以及密宗裡講的三想破瓦法,這都是命終離開這個世界的往生方法。「大圓滿」是即身成佛的方法,也是一種往生法。
大圓滿有前行引導與正行引導。前行是大圓滿的前行、基礎,所謂「大圓滿」主要是指正行引導。正行引導有立斷法和頓超法,立斷法和頓超法也是臨終往生。這個臨終指當下。壽命無常裡講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人的生命結束要離開這個世界時,這是一個相續無常。每個人的生命都在剎那中生滅,在剎那中生死。這個剎那臨終指當下,當下的生死,這是剎那之無常。這樣的臨終往生,就是活著往生。往生不是必須要死,修行大圓滿法就可以活著往生,可以當下往生。
若是自己因緣具足了,真正瓜熟蒂落了,就可以活著往生,當下就可以面見阿彌陀佛。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淨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阿彌陀佛,你把這片淨土修出來了,你去見心中的、自性中的阿彌陀佛,就活著往生了,當下就可以面見阿彌陀佛了,這就是大圓滿。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正見必從聞佛法生

《成實論》中雲:「正見必從聞佛法生,是故應習此佛法正論。」在這方面我也有體會,相信大家通過學習也會有這樣的認識:剛開始學習佛法時,對佛教徒的很多行為都接受不了,對很多道理疑惑心也特別強,但通過學習眾多佛教經論,自相續的邪見、成見、惡見全都蕩然無存,正見的太陽也從心底的東山上升起來了。這不僅遣除自身的愚痴黑暗,還照耀整個世界,給芸芸眾生帶來光明、快樂。

索達吉堪布

仰賴福德,而非運氣

宗薩欽哲仁波切:仰賴福德,而非運氣

「在這個時代,人們不願談論福德——他們談論運氣。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福德和運氣是截然不同的。運氣只是偶然——你根本難以讓它發生。也沒有書籍能教導我們怎樣去創造運氣。好運愛怎麼來,就怎麼來。

而福德完全是另一碼事。

佛法中,福德究竟意味著什麼?佛教對於福德的闡釋,總是以距離真相的遠近相關而論。帶領我們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即是福德。導致我們離開真相的任何事情,即稱為缺少福德。我們今天依然擁有佛陀的教誨,全賴我們共同的福德所致。」
一些累積福德的方法如下:

Do prostrations to crush pride.

做大禮拜以粉碎驕慢。

Make offerings to go against stinginess.

做供養以對抗吝嗇。

Practice compassion to dismantle ego.

修學慈悲以瓦解自我。

Rejoice in other's successes to combat jealousy.

隨喜他人成功以擊倒疑忌。

Turn the wheel of dharma by asking masters to teach.

請求上師教導而轉動琺輪。

Pray or ask for the long life of masters.

祈願或請求上師長壽住世。

Dedicate the merit.

回向功德。

宗薩欽哲仁波切:仰賴福德,而非運氣_在人間-蓮師淨土_新浪博客 http://j.mp/1ptH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