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索達吉堪布:只要有求,注定是苦

常言道,有求則苦。過於執著一個人,痛苦就會不斷降臨。《正法念處經》也說:「若人貪著欲,眾苦常現前。」
從前有一個富人,時時被痛苦折磨著。他四處尋找快樂,問了很多人,誰也沒能力給他答案。後來有個老人告訴他:「若能找到世上最快樂的人,把他的襯衣要來穿上,你就會得到快樂。」
他用盡一切方法打聽,得知深山裡有個修行人,境界不錯。富人千辛萬苦找到了他,問:「你是世上最快樂的人嗎?」
修行人答道:「算是吧,我記不起來有什麼痛苦。」

富人迫不及待地說:「那你可否把襯衣賜給我?」

修行人指了指赤裸的上身,哈哈大笑:「我什麼衣服也沒有啊。」

富人頓然醒悟,原來,無求才是最大的快樂。
或許有人不太理解:「一無所有的話,怎會有快樂可言?什麼都有,才快樂。」但事實恰恰相反:不管是愛情還是地位、財富,當你沒有的時候,總在幻想有了它的美妙,可一旦你真正擁有了,才知道就這麼回事,新的麻煩反而一個個接踵而來。
盡管如此,人們的貪欲仍沒有止境。為了不同的目標,一直追追追,永遠沒有滿足之時,這種追求就是痛苦。
——廈門大學演講《問佛,情為何物》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如何在短時間累積很廣大的福德資糧?

熱衷恆修善,或依對治興。
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恆常以猛厲意樂去修習善法,或者以強烈對治心而修善法。依這些發心,如果對三寶福田、父母師長等恩田,苦難眾生悲田,進行供養布施,就會成就廣大的福善。
修持善業時,必須明白怎樣才能成就大善業。如果不抓住重點,縱然我們用很長時間去修善法,也不能積聚起大福德資糧。此偈便為我們指出了成就大福德善根的幾個條件:發心意樂加行——熱衷;時間的加行——恆久;方法——依對治而興;對境——恩悲福田。依靠這幾個條件去修善法,功德非常大。在《親友書》中也說:「恆貪不具對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意思是若具足猛烈意樂、時間長久、對治違緣,對境依殊勝福田或悲田五種條件,無論修善造惡,其力量都非常大,與此處所言大致相同。
此處第一個條件是「熱衷」,熱衷是強烈的歡喜、信心,指發心意樂猛烈積極。心是萬法的制造者,我們在修善法時,如果善心強而有力,則所修善法具足大功德。我們要成就大善法,首先必須具足這一點;第二是「恆常修持」,即修善法要持之以恆,以長久心去修持善法,則定能積累起大善根;第三是「對治心要強烈」,在修持善法中,對治煩惱的意樂要強烈。每一種善法都有對治某種煩惱的特別功用,比如說布施能對治貪吝之心;忍辱能對治嗔恚。我們在修持善法時,必須要發起強烈對治心,以此而得到很大的斷煩惱功德。同時,對修法中生起的一切逆品煩惱違緣必須對治,否則無法圓滿善法;第四是「依殊勝對境」——恩悲福田,「恩田」指父母長輩、傳法上師等,對自己有生養教育恩德的人;「悲田」指陷於飢餓貧困等各種苦難的眾生,比如說經常在街上流浪的乞丐,或者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長期的病人、遠來的客人」等這些人無依無靠,處於極可悲憫的處境;「福田」指上師三寶。我們對這些殊勝對境去供養、布施,依之修持各種善法,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很廣大的福德資糧。
如果我們能具足——恆毅、長久發心、強烈意樂,切實針對煩惱、以恩悲福田為對境,而修持供養、布施等各種善法,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講義中說過:「即使布施之物極微薄,但是依靠上述恩悲福田等殊勝緣起力,自己於很短時間內也能獲得無量的福德資糧。」這些修善積資的善巧方便,如果我們沒有通達,在修行過程中雖然花了很長時間和力氣,但只能是事倍功半,福德資糧無法迅速增長。

節選《入行論》
如何在短時間累積很廣大的福德資糧?_松吉丹增上師_新浪博客 - http://goo.gl/cL0LtE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獨自坐臥,獨自經行

獨處比較好

  獨自坐臥,獨自經行而不倦怠,
  獨自調御的人,喜樂居於林中僻靜處。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歡與眾多比丘居止一處,他寧可一人獨處。獨處時,他不論行、住、坐、臥都努力修習正念現前。其他比丘不了解他,就向佛陀報告這件 事。佛陀不僅沒告誡他,反而稱讚他:「他做得對!比丘獨處是好事啊!」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