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當真心修持佛法時,你必須修持這十三件重要之事

蓮師說:
當真心修持佛法時,你必須修持這十三件重要之事。

佛母問:是哪些?

上師說:
找到一位具美好功德的上師是重要的。
長時間跟隨一位具有口訣的上師是重要的。
對殊勝的三寶生起穩固的虔誠心是重要的。
遮止最微細的不善和邪行是重要的。
白天三次、夜晚三次地思惟無常是重要的。
精進地修持善法是重要的。
任何時間都要培養對眾生的慈、悲是重要的。
善巧地拋掉對現象和物質的執著是重要的。
對無誤口訣的篤定是重要的。
合宜地持守三昧耶和誓戒是重要的。
清楚自心是重要的。
不洩漏秘密口訣給不適之人是重要的。
當修行時,努力並待在僻靜處是重要的。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之殊勝

  善住寶海妙寶同 法幢光音光勝融

  無憂自在淨琉璃 圓滿香積七佛通

  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藥師佛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趨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

  《藥師十二大願贊偈》

  十二大願,

  饒益有情,

  密咒加持德難名,

  禮念願圓成,

  怨業冰清,

  壽永福慧宏。

  第一大願:相好如我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解讀:在其來生得無上正等正覺時,使身體充滿光明,莊嚴美好,而且使眾生也如同自己一樣。

  第二大願:身光利他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身體明淨,功德無量,使眾生得到開示,能夠隨心所欲。

  第三大願:資生無盡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具有佛教無量的智慧和方便,使眾生得到無窮無盡的可使用的物品。

  第四大願:安住菩提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眾生中有錯誤觀念的人都得到覺悟;使佛教中持小乘思想的人都趨入大乘。

  第五大願:戒行清靜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如果眾多有情皈依佛教修梵行時,都能守戒。如果犯了戒,一旦聽到藥師如來之名,就能得到清淨,免於墮入惡道。

  第六大願:諸根完具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丑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身有殘疾,形態丑陋,有諸病苦的人,聞我名已,都能身體健康,形態端莊,消除種種疾苦。

  第七大願:安康樂道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貧病交迫,窮困潦倒,無家可歸者,能夠在聽了藥師如來的名號之後,可以病痛消除,有家有財,身心安樂,獲得無上的覺悟。

  第八大願:轉女成男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那些為女人百惡所逼迫煩惱而不想再作女人者,一聽到我的名號,轉變成男人,並獲得無上覺悟。

  第九大願:改邪歸正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墮入魔鬼之網和外道邪見的眾生,都能獲得解脫,接受正見,修菩薩行,達到最高的覺悟。

  第十大願:免難消災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解讀:在其來世覺悟時,使那些在世俗社會中犯了王法而身陷牢獄,面臨刑罰的人,一聽到藥師如來的名號時,可以擺脫這些災難痛苦。

  第十一大願:得妙飲食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為饑渴逼迫而造惡業者,聽聞藥師如來的名號,得以食飲飽餐,並賦予佛教妙法,使其獲得安樂。

  第十二大願:得妙衣具願

  經文原文: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解讀:在其來生覺悟時,使那些因貧困無衣而受苦者,聞聽藥師如來名號,獲得各種上好的衣服以及種種裝飾物和娛樂物品,滿足人的種種願望。

  《藥師贊》

  藥師佛延壽王,

  光臨水月壇場。

  悲心救苦降吉祥,

  免難消災障。

  忏悔眾等三世罪,

  願祈福壽綿長。

  吉星高照沐恩光,

  如意保安康。

  吉星高照沐恩光,

  如意保安康 。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華嚴經淨行品 一百四十一願


◎遇境逢緣的自我提升----實叉難陀(譯):《華嚴經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

遇境逢緣的自我提升──《華嚴經淨行品》141願

001.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002.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003.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004.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005.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006.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007.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008.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009.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010.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011.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012.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013.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014.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015.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016.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017.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018.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019.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020.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021.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022.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023.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024.受闍梨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025.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026.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027.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028.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029.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030.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031.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032.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033.捨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034.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035.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036.著下帬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037.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038.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039.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040.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041.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042.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043.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044.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045.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046.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047.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048.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049.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050.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051.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052.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053.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054.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055.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056.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057.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058.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059.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060.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061.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062.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063.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064.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065.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066.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067.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068.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069.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070.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071.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072.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073.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074.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075.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076.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077.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078.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079.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080.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081.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082.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083.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084.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085.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086.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087.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088.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089.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090.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091.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092.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093.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 

094.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095.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096.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097.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098.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恒轉正法。 

099.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100.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101.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102.若見城廓,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103.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104.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105.入裏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106.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107.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8.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109.見能捨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110.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111.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112.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3.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4.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115.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116.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117.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118.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119.得麁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120.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121.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122.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23.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124.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5.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6.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127.盛暑炎毒,當願眾生:捨離眾惱,一切皆盡。 

128.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129.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130.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131.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132.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3.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4.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135.右遶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136.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137.讚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歎無盡。 

138.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139.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140.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141.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經文出處】
《華嚴經》
〈淨行品〉譯/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為什麼「入菩薩行論」要這樣:走路、休息.. 一樣一樣的教?因為人就是充滿了煩惱、執著、不信任、恐懼、害怕.. 但人還好一點,稍有一些覺察力,會說話、思考、活動.. 跟動物、畜生比起來,我們的恐懼就小一點。動物、畜生就永遠生活在恐懼中。

很多事你要客觀,經過觀察、思惟後,你的理解就是客觀的,否則很多想法就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任何事都一樣。

學佛要聞、思、修。大乘佛法講聞思修,密乘佛法講見修行,為什麼?大乘的聞思修是共同的角度。因為你是無明的眾生,很多事情都是迷茫、不清楚、不了解。要透過智者、覺悟的人,比如佛陀來告訴你,因為他是智者、成就者、了悟自性者。

「見」的觀念更重要。為什麼?一切萬法本來就清淨,只是無始劫以來,你的迷亂、妄想創造了輪迴,當你的妄想、執著、迷亂的心淨了之後,那個當下就是剎土。心不清淨時,你眼前就是地獄。

藏密白玉佛學會/嘉義文殊道場
尊貴的上師吉美法王傳講